APP下载

高校资助育人功能实现路径

2021-04-13韩燕黄海雯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20期
关键词:实现路径困境高校

韩燕 黄海雯

【摘要】高校资助育人直接关乎教育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高校资助育人功能目前已成为我国资助育人工作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本文首先对高校资助育人功能进行概述,然后从贫困生认定精准度不高、资助育人效果不明显、资助育人考评监督缺失三个方面探讨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困境,最后给出可行性的资助育人实现路径。

【关键词】高校  资助育人功能  困境  实现路径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重点项目)《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实效性研究》(编号:2020ZJY11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0-0014-02

一、高校资助育人功能概述

“资助育人”主要是指政府、团体、个人等资助主体通过经济帮扶、思想引导等直接或间接资助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综合性的帮扶教育,以最终实现“育人”的根本目标。而高校资助育人指国家政府、高校等资助主体以经济帮扶为着手点,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扫清求学障碍,使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要将资助与育人巧妙融合,只求资助不讲育人或只求育人不讲资助的行为都是片面的。高校资助育人功能的重点在于育人,而育人功能主要包括社会政治功能、教育功能、导向功能这三方面。高校资助育人功能的社会政治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人才关乎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对贫困大学生实施资助是高校所承担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另外,落实资助育人不仅能从经济层面保证大学生无求学的后顾之忧,还能从价值观层面、思想教育层面促进大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其教育功能与导向功能不言而喻。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对贫困生的认定精准度不高

高校一系列精准扶贫措施是建立在对家庭经济贫困大学生进行精准认证的基础之上的,而贫困生认定精准度不高成为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一大困境。现阶段,高校认定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依据一般是《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以及相应承诺书等资料。以这些资料为基础,高校会组织班级、年级以及学院等评议小组对申请国家助学金的学生进行评议,然后再根据评议结果确定获取助学金的学生名单。但在实际评定的过程中,由于存在贫困生对资助政策不了解、《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审核不力、助学金申请“利益化”等问题,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精准度不高。例如,一些贫困生缺乏自信心,加之对资助政策不了解,主观上便自主放弃申请;相关部门对于《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的审核过于敷衍,这影响了评定结果;一些学生在申请助学金时诚信意识缺失,谎报家庭经济收入,这导致助学金申请“利益化”。

(二)资助育人的育人效果不明显

随着国家资助体系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经济贫困大学生得以步入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但是,高校在资助工作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很多高校过于关注资助工作本身而忽视其强大的育人功能,这导致资助育人的效果并不明显。

首先,高校资助一般为“输血型”资助,只注重“输血”而忽视“造血”。高校确实可以通过提供资金扶持来帮助经济贫困学生迈入高等教育学府,但很多高校在为学生输完血之后,極容易忽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诚信励志教育以及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等,这导致部分大学生只能“吸血”,却不能“造血”。其次,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手段极其单一,有些高校只通过助学金这一方式来资助育人,并未将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与助学金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其育人功效。为了更好地实现资助育人功能,高校必须将“输血型”资助育人模式转变为“造血型”模式,并借助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各种载体实现对学生的感恩诚信教育、成长成才教育等,将育人功能落实、落细。

(三)资助育人考评监督机制缺失

资助育人考评监督直接关乎高校资助工作的实效性,其主要包括资助政策的落实情况、受助对象评定过程的公平公正性、受助对象后期学习成长成效等内容。纵观当前我国高校资助育人的具体情况,资助育人考评监督机制缺失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简单来说,资助育人考评监督工作能直接折射资助育人的成效,考评监督人员将资助育人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高校资助育人相关部门,相关部门便可及时修改资助育人政策,调整育人策略,以提高资助育人的成效。如果考评监督机制缺失,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进展以及成果将无法得到保障。例如,很多高校普遍不注重后续育人工作的开展,他们对受助者心理健康、思想价值的引领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缺少关注,而相关的评价监督也不完善,这导致资助育人功能削弱。

三、高校资助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一)提高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认定精准度

为响应党的十八大关于“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的号召,让每一位受助大学生都能成长为国家有用人才,高校应建立“校—院—班级”一体化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积极落实国家资助政策,提高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认定精准度。学校应设立专门的资助中心宣传资助政策,确定资助评定标准、指导其他各项资助工作(资助名额分配、资助小组评议等)的开展。

各院应积极贯彻资助政策,配合学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高效落实。一方面,各学院应积极宣传“奖、助、贷、减”等资助政策,扫除高校部分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在资助政策理解上的盲区,使其对资助政策的条件、目的、资助申请的标准以及流程等有更加详细的了解。例如,申请国家助学金的前提是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励志奖学金是提供给家庭经济条件差且品学兼优的学生的。对这些政策了解后,贫困生可自主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资助类型,消除盲目、虚假申请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各学院在对学生助学金申请进行评议时应全面调查研究,增强评议的科学性与公正性,确保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学生得到实惠。除了学院之外,辅导员以及班主任也应充分了解资助工作流程及细则,对申请学生进行细致调查了解,并在评议结果出来后及时公示以接受学生监督与投诉。

(二)多途径保障高校资助育人的育人效果

高校资助育人始于资助,成于育人。高校在落实资助工作,实现其育人功能时,应坚持以育人为中心,转变资助育人模式,主动由“输血型”资助向“造血型”资助转变。如何实现资助育人模式的“造血型”转变呢?高校应以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为教育载体实施育人工作,打造大学生资助工作新局面,提升资助的育人效果。

首先,借助助学金实施感恩教育。相较于励志奖学金而言,助学金的门槛较低,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是一种诱惑,有些大学生甚至认为获取助学金理所当然,不需感恩。这种坐享其成的思想违背了高校资助的初衷,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具体来说,学校可通过组织线下公益活动,将资助与思政教育进行结合,让学生学会感恩,或者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进行感恩教育,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其次,借助奖学金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借助助学贷款进行诚信励志教育。高校可将励志奖学金的评选与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等联系,助推学生成长成才。在申请助学贷款时,学校应对学生进行励志诚信教育,做到既要扶贫,又要扶志,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鼓励其尽早走出困境。最后,应通过提供勤工俭学机会锻炼贫困学生自立自强的品质,使其在勤工助学岗位上增长才干、锻炼能力、磨练意志、提升自信,为其以后步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三)建立完善的资助育人考评监督机制

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中,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的。高校应建立完善的资助育人考评监督体制,促进高校资助工作的规范、有序推进,以确保高校资助工作育人目的的最终实现。首先,应建立科学的监督反馈机制。监督反馈机制的建立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提升的现实要求与重要手段,高校不仅要规范资助育人评定程序,而且要加强对资助育人工作人员行为的监管,增强资助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与义务感。在监督机制的约束下,相关监督人员应及时调查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施情况(评定结果的公正性、学生受助学生的成长情况等)并将其反馈給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可根据反馈意见进行资助育人政策的修改,以确保资助育人政策的有效实施。在监督过程中,如果存在资助工作人员擅离职守、违规操作,监督人员应及时汇报,高校也应根据其行为给出惩戒。其次,高校应对育人工作的实效性进行监管,对于学生是否合理使用助学金、资助与育人是否密切结合等进行监督调查,以免资助资源浪费。

四、结语

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要将“育人”作为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避免出现“资助”与“育人”的脱节,否则会导致资助育人工作事倍功半。全国各大高校应在国家资助政策的引导下,结合本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困境,从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认知精准度、多途径保障资助育人效果、建立完善的资助育人考评监督机制等几个方面推动资助育人工作的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落实,让贫困大学生在受资助后真正获取品德修养、人格塑造、学业进步等各方面的益处。

参考文献:

[1]朱利.试论高校大学生资助的育人功能与实现路径[J].作家天地,2021(13):146-147.

[2]胡娇铃.高校资助工作中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及功效提升的探究[J].才智,2020(28):57-58.

[3]陈曦.高校资助育人功能实现路径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0,18(5):18-20.

[4]赵云芳.“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20.

作者简介:

韩燕(1988年-),女,河南潢川人,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困境高校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