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2021-04-13衣艳红
衣艳红
【摘要】数感指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的一种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构思思路,形成特有的数学认知观念。数感的培养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数感的培养。通过一系列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发散思维,在实践中积极地落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感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7-0007-02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当注重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实现课堂的创新。根据小学生的发展情况以及数感培养的具体要求来确定教学计划,创新传统的数学课堂。帮助小学生提高数学敏感度,强化数学的空间思维。引导学生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客观事物,解决数学问题。帮助小学生重新认识数学,建立学习兴趣,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加强和学生交流,培养学生数感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当注重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数学。一年级的学生在接触到数学后,他们往往会认为数学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和一些图形,这种简单的认知,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维的发散。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多多和学生交流询问学生对数学的看法。根据学生所学的现有知识进行有效联系,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产生新的数学认知。笔者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就经常会提出一些生活化的情景,周一的时候,有些学生告诉教师,自己昨天去电影院看了电影,教师就可以结合这种生活化的场景,引导学生回忆一下:“昨天去看了电影吗?那电影院里的人多不多呀?”先用这种比较笼统的问题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然后给学生提出一个更加具有难度的问题:“那你能告诉我,电影院里的人到底有多多呢?是10个,100个还是1000个呢?”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学生会对这些数字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明白一个电影院里不可能放得下1000个人,而自己看电影的时候,又觉得电影院里的人数远远超过了10个人,所以此时最好的答案就是选择100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自动寻找这一关联,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会产生新的想法和认知,强化数学的敏感度。
二、开展生活化教学,树立生活化学习理念
数学知识和生活密不可分,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在数学课堂中开展生活化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生活化的学习理念,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能够充分联系一些生活场景,或者在生活中挖掘一些数学现象和问题。借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這些问题,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在学习一些知识时帮助学生寻找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也可以在生活中充分挖掘一些数学资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充分学习知识,建立起良好的数感,从而提高数学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设置问题:大家有没有在生活中观察到三角形的一些应用?有的学生回答三脚架,有的学生回答衣架。教师再次询问到:大家联系它们的功能,自行思考,有了什么新的想法。有的学生说:三脚架和衣架的作用都是用来支撑东西,这里便体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根据这一回答帮助学生再一次回顾数学知识。学生也能从新的角度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和概念。在教学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学完这节课以后,大家也懂得了几何图形的一些特性,放学回家的路上,可以积极寻找一下,大街上有哪些特殊的几何图形?比如小区大门口有没有类似三角形的减速带?回到家里以后,鼓励学生自行寻找一些和三角形相关的东西来验证。课上的学习只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第一个环节,只有不断巩固,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第二个环节,所以教师要尽可能把课堂和课后两个环节打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这一方式,学生渐渐认识到了生活学习的乐趣。当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来建立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感。
三、善于创设情景
情境化的教学法,能够为学生勾勒不同的场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知识,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和关联,加强自身的学习,理解和认知。而在数感的培养中,通过借助情景教学法,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空间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情境中一步步引导,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数感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善于应用情景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情境,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环境,活跃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立方体的相关知识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空间感,教师运用了多媒体来创设情境。首先教师从多个角度来展现了正方体和长方体,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模型,说出观看的角度,形成初步认知。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可以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六个面上画上不同的图画,或者写上不一样的数字,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理解负担,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参与课堂互动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为了在教师面前更好地表现自己,他们往往会拿出最佳的状态应对互动,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建设情境,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所以教师可以先提问,随后通过教师的描述创设情境,进入情境。然后设置问题,发散学生思维。以本节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对学生展示一个六面都写了数字的长方体,并且用数字给长方体的每个面命名,要求学生在脑海中勾勒长方体,教师说到哪个面,学生就要在脑海中把长方体翻到哪个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空间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
四、加强学生的习题训练
学生学习数学也是为了能够更加准确有效地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建立一定的数学思维,应运用这些思维思考问题。教师在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中,也应当强化发现,提出思考解决问题的这一个过程。加强学生的锻炼,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还能增强学生的数感。教师可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来加强学生对习题的训练,尤其是一些应用题,应用题关系着学生的日常生活,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
比如,可以借助学习平台布置学生的课后训练,设置多种不同类型的习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时候在课堂上讲解了计算性质的数学知识,为了加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程度,巩固课堂教学的质量,数学教师一定会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作业。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很多线上教育平台,也成为了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新宠儿,鼓励学生在线上的学习平台完成作业并且鼓励学生在讨论区多多讨论提出问题,针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提出多个不同的解决思路。更为重要的是,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出个人的想法,教师也鼓励多元化的解题思路,针对不同的思路,大家共同讨论分析,这也是提高数学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五、定期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老师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或者小游戏,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可以寻求他人的合作,也可以自行解决各种问题。根据活动的内容选择所需的数学知识,根据自己的思考或者讨论结果,解决问题,推进活动,完成各项任务。小学生通过这种实际经历,能够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感觉。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感悟,一些失败和挫折也会增长学生的经验,使学生的数感越来越敏锐精确。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知识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到校园中,要求学生结合现有的工具测量花坛的面积。或者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程度的长绳,围成长方形和正方形,要求学生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任务发布后,学生开展了积极的讨论,并在教师提供的场地进行了探索实践。有些学生捡了很多个面积为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想着用这种方式来测量面积,理论上这种方式可行,但实在是太浪费时间,其他学生也想出了很多不同的方法。学生的测量的过程是数学知识实践的过程,掌握知识的具体应用,也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而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正方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有的学生提出长方形的面积更大。教师要求不同观点的学生来阐述自己的想法。最后带领学生验证,树立分类讨论的思想,引导学生突破现有的数学思维,不局限于一种特定的答案,敢于想象,突破自我。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落实各种有效措施,能够建立学生对数学的正确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开展生活化教学,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内容相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生活中他们能够自行挖掘、探索掌握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强化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各种思维并锻炼学生知识的应用情况。近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经驗。这些经验已经成为学生未来学习数学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培养,教师能够明显感觉到学生数感的变化,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金红艳.浅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 课程教育研究,2015(23):151-151.
[2]黄亮.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1):164.
[3]朱耿隆.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J].散文百家,2020(1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