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心出发

2021-04-13贾德俍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8期
关键词:戏剧教育教育心理学小学生

【摘要】由于当前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政府对于中小学生的美育教育更加关注,并且也越来越重视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近年来,戏剧教育产业的发展推动着中小学美育教育有了新的变革——戏剧课堂也逐步登上公立小学课程表。戏剧教育课堂,实质仍是教学活动,离不开相关教学理论的支持。那么,利用好教育心理学知识,有利于小学教师戏剧教育课堂的开展,也利于戏剧教育工作者们把视野放置在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心理状态上的变化,并利用相关的专业知识来对学生的发展心态做引导,以确保学生能够身心健康愉快的发展。本篇文章将结合本人在北京市东城区某校学六年级的实践经历,浅谈教育心理学在当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小学生  戏剧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8-0007-02

一、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戏剧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的学科。其内涵是对人类的学业与教育活动实施相应的管控,并利用外界的教育管理来对其实施干预。利用教育心理学可以进行学科教育、也可以开展为改善教学方法或使学生获得相应能力的素质教育和美育教育。

大众口中经常提到的教育心理学课,是以学校常规教学为基础,在小学生正常的教学流程中增加了心理层面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深入分析初中生在校园学习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心态上的变化、心理教育上的问题,并针对这种状况,对中小学生给予良好的心态上的指导,有助于他们从心理低迷的状况中走出来,从而能够正常地应对学校学习环境与同学。而在戏剧教育中,教育心理学一个极大的作用就是对参与教育与学习对象的心理做出必要调整,并对相关的教学手段进行规范。这是戏剧教育行业在国内起步的滞后所决定的——缺乏专业的戏剧教育人才和配套的戏剧教学体系,导致良莠不齐的从业者随意无序地开展戏剧教学工作——根据埃里克森(E.H.Erikson)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小学生(6~12)正处于“勤奋感对自卑感”的困境中。此时,如果戏剧教师没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及专业能力,则难以带给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从而导致学生定义成功与失败的标准失衡。这些学生可能产生自卑危机并认为自己并不是优秀的学习者。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对各学科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的培训工作已在北京市大部分的小学中进行了,实际的教学使用情况也是值得称赞的——教师在教导学生本学科知识过程中,没有仅仅以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为最终目的,而是同步关注着学生的心智状态。反而,在非传统学科的“戏剧教育”课程下,青年教师或初出“象牙塔”的毕业生对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因此,富含教学品质,全面关注小学生心理发展,能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提供解决办法的戏剧教育教师屈指可数。综上言之,对中小学戏剧教育工作者来说,掌握并运用好教育心理学知识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戏剧教育课堂中应用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由个体对自身的观念,情感和态度组成的混合物”,对其形成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就是他人强化和评价的影响。在戏剧教育教学中加入教育心理学元素最主要的意义,就是使教师能更好地应对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不同的教学困境下准确分析学生在心理上遇到的问题并选择正确的方法予以解决,并赋予其积极的“自我概念”。戏剧教育是“重过程”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抛去了“作业”“竞争”或“考核”带来的压力。从灯市口小学六年级的课堂中可以看到,某些往常“成绩”水平并不优异的学生,在戏剧课上因为教师的正向鼓励而重拾了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自信,并且对广义上的“学习行为”有了更高的兴趣和动机。而同时,从实践中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对于另一些(特别是心理发育更快的)学生来说,戏剧教育的干预对实现积极自我概念的产生上需要较长时间,因为他们已经开始用自己的标准进行比较了。比如,如果该学生负责收班级的语文作业,即使他的语文成绩并没有那么优秀,他对语文的自我概念仍是最积极的。将这样的自我概念在戏剧课堂上延伸至其他学科或者生活中的其他行为,则需要更长的时间。由此可见,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孩子,学生的心理发育状态也不尽相同,由此遇到的问题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戏剧教师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应用有更广泛的理解。总的来说,戏剧教育课堂的成功开展与学生学习的自我概念存在正相关,戏剧教师应致力于找到激发每一个学生产生自信,自尊和积极的自我认同感的方法。

(二)利于課堂管理并且能提高教学的质量

根据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道德发展理论”,六年级的学生处于“自律道德阶段”。实践发现,与低年级的学生有别,六年级的孩子更期望忽视日常中“权威”的身份(如教师,班长,纪律委员等),与同学平等地参加游戏。对于戏剧教师来说,如果不能理解此时学生心理逻辑的转变,则会在课堂管理上出现失误或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六年级的孩子更期望在戏剧课堂中以更公平或能“说服”他们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非强权的恐吓和压迫,对此阶段的孩子施加道德上的压力,可能会使教学活动适得其反。

另一方面,除了维持课堂秩序,找到与学生交流的正确方式外,教育心理学能在事实上提高戏剧课堂的教学质量。在教育心理学中,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等都被明确划分,这为戏剧教育工作者将每个学生视作单独的个体开展因材施教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如奈欣斯(Nations)提出的学习风格三维论理论和科尔勃(Kolb)提出的两维坐标理论,以学生的感觉定向、反应方式和思维模式为出发点对其进行分类。本人曾在灯市口小学的课堂中实际实验,以戏剧游戏和戏剧故事的方式,将学生按“视觉型学习者”“听觉型学习者”和“动觉型学习者”等不同感觉通道的偏好程度进行分类,并给予不同的戏剧教学素材。结果证明,六年级学生会更主动地选择自己偏好的戏剧学习策略,由此带来的教学成果也会更显著。

(三)增强戏剧教学中的预见性

戏剧教育区别于其他教学方式的一大特点即课堂活动的即兴性和即时性——学生在教师创造的戏剧“规定情境”中自如轻松地表达情感观点。通常来说,戏剧教师不会对学生的具体动作或行为方式给以严格的限制,这也随之带来了课堂随机性与不可控性的加强。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和应用可以大大加强戏剧课堂的计划性和预见性。一方面,有关学习行为与学习心理的理论有助于戏剧教育工作者有效预测学生对新的教学情境做出的反应,以做到提前准备,提前判断;另一方面,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利于教师设计戏剧教育课程时就准确把握教学的节奏。如麦克马斯特大学(MacMaster University)提出的PBL(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就可以被化用于戏剧课堂中。本人在某小学六年级的一节戏剧课堂中做了这样的尝试:首先创造学生可以自由表达的舒适的氛围,用日常生活来呈现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兴趣,接着分组建立工作“白板”(whiteboard),要求学生在组内自由分工,尽可能发散地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过程中,戏剧教师逐渐“隐退”而将解决问题的主导权和判断解决与否的决定权交给学生,在每组独立完成研究后再进行整体反思评价。这样的教学模式既为学生搭建了学习的“支架”,使其不被限制于教师提供的某个关注点和某几种探究手段中,不至于过于随意;又赋予学生在戏剧课堂中充分表达意见,以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的权利,保留了“做中学”的空间。

三、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戏剧课堂开展的原则

(一)学生主体原则

“学校是学习的地方,而非教学的地方”,学生心理是戏剧教育的主导因素,要把学生心理置于教育首位,才能更好开展戏剧教育教学活动。教育心理学则是在心理学上的进一步发展,核心仍是要把学生心理视为主导。戏剧教育在培养出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的同时。而戏剧教师需要扮演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这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R.Rogers)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相符合——戏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也就是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认知的方式行事的知行合一的人。

(二)鼓励原则

戏剧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与教师自己的行为以及学生的成绩有关。在小学生的戏剧教育中,“成绩”的重要性应被抹去,正强化的鼓励和夸赞应是教师对待学生的主要基调。教师的赞美会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满足教师的期望,它可以促进学生在参与课堂时时产生动力,可以更好地对学习投入更多的精力。反之,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频繁使用消极的措辞,那么学生就会对自己产生疑问和怀疑,并认为教师对自己的期待值较低。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教育心理学中的范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将学生参与课堂的潜在积极性激發出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戏剧教育在我国中小学的开展仍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小学六年级是孩子心理阶段转变的重要时刻,是整个学生发展阶段中最为重要的一环。面对这样的情况,戏剧教师更应利用好教育心理学知识,保证自己对学生内外部行为的清晰认识。戏剧教育教学不仅是配合学生游玩打闹,更是学生在健全人格形成上的“必修课”,所以其中的戏剧教学工作者背负着更沉重的责任——从心出发,行稳致远,愿与诸位共探戏剧教育的浩浩长路。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第2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作者简介:

贾德俍(1998年-),男,汉族,广东深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戏剧与影视学。

猜你喜欢

戏剧教育教育心理学小学生
浅谈如何在少年儿童中开展戏剧教育
中小学校园戏剧探索
教育心理学发展概述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论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校园戏剧丰富中小学教育提升学生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