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通识课的课程思政素材挖掘和教学实践

2021-04-13宫建红郭楠高佚婧刘会刚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研究生教育教学实践

宫建红 郭楠 高佚婧 刘会刚

【摘要】在“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新形势教育背景下,如何将思政素材“潜移默化”地加入研究生课程中,同步提升科研能力与思政素养,决定着我们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教育质量。《科研思维导论》课程是研究生的通识类课程,对于塑造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树立核心价值观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研究生《科研思维导论》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了分析和挖掘,从学术不端、职业理想、研究假设三个方面展示了思政素材案例,通过教学实践和学生反馈,了解了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为研究生通识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课程思政  研究生教育  教学实践  通识课程

【基金项目】山东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专项——“课程思政”背景下《科研思维导论》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3089(2021)08-0125-02

1.引言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教育部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指导、保障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有效、有序、创新发展[1]。课程思政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随着思政课程的深入学习,高校教师对课程思政进行了广泛、丰富的实践探索,积累了非常多的符合学科、专业特点的思政素材和思政案例[2-3]。

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研究生是最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质量。有的学校调研数据显示,每年学术论文中80%的第一作者是本单位的研究生(理工类),科研项目的主要执行者也来自研究生。所以,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决定了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国家的学术水平。研究生毕业后总体而言,会迅速地成为各个行业的中坚力量,在重要的岗位发挥作用。因此,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会影响甚至决定他们在工作中的态度、行为和结果。因此,如何在研究生课程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专业能力培养和思政意识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高级创新性人才的育成,是关系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每个研究生课程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4]。

但是相比于本科生课程思政的探索,研究生课程思政有一定的难度。首先,研究生课程在培养过程中的比重较少。目前研究生培养期一般是3年,其中2年时间进行课题研究,只有1年进行课程学习。其次,研究生课程的数量较少。通常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只有不到十门左右的课程。而且研究生的学科门类更细化,每一门课程的选课人数也较少。最后,研究生的教学内容更新快。研究生的课程专业性更强、教学内容与前沿更贴近,所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更新速度快。

由于以上原因,使得研究生的课程思政资料较少,可以互相借鉴的课程思政案例较少。本文通过《科研思维导论》课程的思政元素的分析和挖掘,以及实践教学后学生的反馈,总结研究生课程思政的特点和改进措施,希望为更多的研究生思政课程实践提供思路。

2.课程思政融入《科研思维导论》课程的必要性

有效的实践来自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方法来自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思维背后应当是高尚的情操和道德。美国教育学家德怀特·艾伦(D. W. Allen)指出,高等教育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要使学生变得聪明;一个是要使学生做有道德的人。如果我们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有道德,那么,我们就为社会创造了危害。”

《科研思维导论》是一门在研究生低年级阶段开设的思维课和方法课,通过介绍正确的科学研究思维、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规范的学术成果表达,让学生了解科学、规范、有道德的科研工作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和能力。卓越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对国情、社情、党情的充分把握,该课程的思政元素的发掘和渗透,对于引导研究生走上正确的科研道路有重要意义[1,5]。

因此,本门课程应该格外注意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发掘,将“课程思政”与“科研思路与方法”相结合,在激发学生科研热情的同时,高效率地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这对于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科研思维导论》的思政素材发掘

《科研思维导论》共计36学时,每周2学时。教学内容有三大模块:科学研究思维、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成果表达。

科学研究思维主要介绍了学术诚信的重要性,科学、方法和科学方法的定义和核心要素。介绍了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步骤。提出“以假设为驱动”的思维方式是科学研究的主要思维方式。

科学研究方法部分重点介绍了在假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根据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回答问题,验证假设,最终调整假设到与客观现象规律完全一致的程度,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科学成果的表达部分重点是学术论文的写作和发表。这个过程中,教会学生把学术论文的写作难题拆解成各个模块,各个击破,然后把各个模块有机地结合起来,统领成文。

教学方法可以是借助在线资源进行翻转课堂、SPOC教学、教师有效讲述、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案例教学、社会化小组学习、口头汇报展示等多种方法。结合本课程三个模块的内容,我们重点选择了“SPOC教学”+“案例教学”+“社会化小组学习”作为本门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思政案例。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感受到作为科研工作者“严谨求实、勇于担当、立志高远、为国奋斗”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成为“积极探索、品质高尚”的被国家需要的知识分子。

3.1“科学研究思维”教学模块的思政元素发掘

“科学研究思维”的模块中,我们重点在“学术诚信”“学术精神”和“研究假设”三部分进行了思政元素发掘和活动设计。教学方式为“案例呈现(正反面)+小组讨论+辩论会”。

3.1.1学术诚信思政案例发掘

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放在课程的开始,目的是为了让研究生在科研道路的起始阶段就了解科研的“红线”在哪里,避免“无意识”的学术不端行为给自己带来可能的严重后果。

案例选取了“美国”“日本”等多个在学术界影响巨大且恶劣的学术造假案例。

案例一:前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再生医学中心主任、国际心血管领域的顶尖专家安韦萨博士曾拿到美国政府和企业数亿美元的科研经费。后被证实,其团队在2001—2018年间发表在包括《CELL》杂志上的31篇有关再生心肌干细胞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全部涉及数据造假。

案例二:日本的“学术女神”小保方晴子及其导师笹井芳树合作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成功培育出“万能细胞”,有望长出新的人体器官。但在2014年,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调查后认定该工作为蓄意造假,作者篡改了实验数据。论文造假发生后,笹井芳树不堪忍受舆论压力在神户自杀身亡。

以上學术不端行为给国家、社会、研究所和高校资源都造成了巨大的浪费,给研究者本人造成了不可逆转的职业损害。通过对案例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学术不端的危害。

3.1.2学术精神思政案例发掘

《科研思维导论》课程强调“科研人”的“科学观”职业素养和科学精神教育。重点挖掘我国建国以来“学术造诣深厚、不怕牺牲、为国奋斗”的国家功勋获得者们为国为民为党贡献的高尚品行。

案例一:两弹一星科学家代表钱学森。钱学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案例二: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钟南山、张伯礼、陈薇。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84岁的钟南山“敢医敢言”,提出存在“人传人”现象,强调严格防控,领导撰写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为疫情防控、重症救治、科研攻关做出了杰出贡献。年过古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提出“三药三方”,深入战疫一线,实现了581位收治病人中轻症病人零转重、痊愈病人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三个零”的成绩。陈薇院士在武汉战疫的4个月时间里,率领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让世界再次见证了“中国速度”。

通过上面的案例,组织学生查阅和讨论“这些科学家们的职业发展路径是怎样的?”“他们为什么会成为不怕牺牲,为国奉献的国之所托的科研人呢?”“反思自己,如何让自己成为国家需要的人?”

3.1.3研究假设思政案例发掘

“提出有质量的假设”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研究假设”提出的不合理、不科学、不恰当,那么可能永远无法做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案例一:寻找燃素

17世纪后期,人们对于“燃烧为什么发生”还不了解。1697年,斯塔尔提出燃素说,认为“燃烧是因为燃素的存在”。在之后的90多年中,它成了化学的基本要义,成为解释一系列令人困惑的化学现象以及全部化学的框架,许多科学家的毕生工作都是在“寻找燃素”。直到拉瓦锡的实验证明:“燃烧时整体质量没有减少”,才终结了“燃素说”。

案例二:自由落体实验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物体本身的重量决定的,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反之,则下落得越慢。其后两千多年没有人提出异议。直到物理学家伽利略提出了相反的意见:如果亚里士多德是对的,假设有两块石头,大的重量为8g,小的为4g。当两块石头被绑在一起的时候,下落快的会因为慢的而被拖慢。但是,两块绑在一起的石头因为重量大所以下落速度也应该大于任何一块石头。这就陷入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境界。

伽利略由此提出新的假设:物体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

根据这个假说,伽利略进行了比萨斜塔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论断。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和辩论“如何做出科学的优质假设?”“硕士研究生是否有能力提出优质的研究假设?”等问题,让学生意识到研究假设的重要性和提出的难度,从而严肃对待自己的课题,认真地寻找科学问题。

3.2课程思政教学的反馈

课程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收获、感受进行了调查。

对于“本课程最大的三个收获”这个问题,上课的21位学生中,全部提到了“学术诚信的学习”:“对学术不端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明确了什么是学术不端,学术不端有哪些方式”。“对于自己避免出现学术不端的情况很有帮助。”有部分同学提到了“研究假设的学习”收获很大:“研究假设决定了研究的水平”“提出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甚至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无论是科研还是生活,我们都应该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总结,多问为什么(即目的),是什么(即内容),怎么做(即方法)。把科研思维应用到各个方面。”

对于“对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的问题,13位同学提到了“增加讨论的时间”“让同学们有更多交流的机会”等。说明同学们对于“讨论”这种教学方式非常接受,也反应了学术新人期待表达自我,思想活跃的特点。

4.总结

《科研思维导论》是研究生的通识课,是开启科研道路的启蒙课。通过“学术诚信”“职业理想”“科学假设”三个方面的思政素材探索,相应地设计了教学实践方法,通过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投入到提高专业能力和品德塑造的双重价值提升上面。通过思政素材的挖掘和丰富,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崇高理想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程序.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激励机制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8(5):89-91.

[2]蔡小春等.工科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0):7-13.

[3]张满,王孙禺.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基于清华大学等高校的调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47(02):103-107+113.

[4]朱柏铭等.强化研究生公选课“价值引领”功能的机制研究——以教学计划、教师讲解与教学评价“三轴联动”为框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0): 1-7.

[5]刘明旭,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避免的几个误区[J].教育现代化,2019,6(47):282-283.

作者简介:

宫建红(1978年-),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薄膜材料制备。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研究生教育教学实践
应用型通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通专融合视野下高职教育集群型课程模式建构
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教学实施研究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