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思想与儒家“家国情怀”关系探微
2021-04-13李慈慈
【摘要】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认同基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意识形态方面的思想引领和社会认同,需找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点。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思想中“家庭的本质”与儒家思想“家国一体”、“人的本质”理论与“修齐治平”家国情怀具有共通性。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以此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思想的指导下,深入开展“家国情怀”教育。
【关键词】家庭伦理 家庭的本质 人本身的生产 家国一体 家国情怀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represented by Confucianism is the ideological basis for realiz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to realize the ideological guidance and social recognition of the Marxist ruling party, it is necessary to find the inner convergence of Marxist thought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Essence of family” in Marxist Family Ethic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family and Country” in Confucianism, the theory of “the essence of human being” is in common with the national sentiment of “cultivating harmony and regulating peace”. We will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t should be based on th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family ethics, and carry out further education about “patriotism”.
【Keywords】Family ethics; The nature of family; The production of man himself; Co-construction of family and state; Patriotism
【课题项目】本文为2019年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项目化科研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双创”研究》(2019DJ08);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8-0038-02
一、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思想理论基石的三方面
(一)关于“家庭的本质”的观点
马克思曾指出“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1]即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的产生是由一定量的家庭作为基础的。而什么是家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如下一段分析:人类为了生活下去,应先解决如吃、喝、住、穿等基本的生活需要,为此人类首先需进行“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资料”的生产活动,也就是进行物质生活的生产。除了进行物质生活的生产之外,人类还要进行人本身的再生产,即繁殖下一代。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夫妻关系、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并构成家庭。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把家庭的本质视作人类进行自身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家庭”这种组织形式,由具有姻亲关系及血缘关系的夫妻、父母和子女组成,成为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组织形式。正如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家庭是人类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基本形式,若干家庭组合而成村庄,村庄再组成国家(城邦),家庭常常由亲属中的老人主持,君王(basileus)正是家长、村长的发展。”[2]
(二)关于“人本身的生产”的观点
家庭伦理的建构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哲学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发展了家庭伦理思想,创立了科学的无产阶级家庭伦理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中的决定因素,人类通过生产劳动把自己从动物界分离出来,并不断地创造自己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且通过两性结合不断繁衍,即生产出人类自身。因为“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3]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两种生产理论学说(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本身的生产),该理論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石之一。
人类其他一切活动必须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人本身的生产为前提,这两种生产是全部社会生活的起点。在这两种生产实践中蕴含了一切可能存在的社会关系和一切可能存在的社会矛盾。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切社会关系,最终要服务于两种生产。同时,两种生产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受到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两种生产和社会关系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了两个系列的社会关系,即物质资料生产系列的社会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和决定上层建筑);人口生产系列的社会关系(婚姻关系)。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家庭伦理思想,是相应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受制于两种生产及其相互关系。因此,家庭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物质的(受物质生产方式影响的)社会关系。
(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要研究家庭伦理观,应以生产实践作为基础,而生产实践的主体是人(现实的人),因此要从研究人的本质、由人组成的家庭及其人伦关系的思路展开。因此,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观的理论立足点之一是“人的本质”理论。所谓现实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3]即“现实的人”是基于现实需要与自身需要而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处在一定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中,且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从新的视角提出了“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的著名命题。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即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人,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社会关系的构成非常复杂,马克思恩格斯将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归纳为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等三个方面。这几种关系之间又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如经济关系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现实基础,政治关系、文化关系、家庭关系都是以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为基础形成、发展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人的本质或家庭伦理的本质,都必须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尤其是现实的经济关系)层面进行解读。
二、儒家的“家国情怀”
中华文明史流传至今的原因,一是在于历代统治者一以贯之的儒家思想治国;二是在于流淌在优秀中华儿女血液中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根植在儒家文化体系之中,成为炎黄子孙身上特有的文化符号。家国情怀,也是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始终如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根源所在。
(一)“家国一体”与“家国同构”
梁启超先生在其《新史学》中有这样一句話:“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5]梁先生对于二十四史的评判,揭露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本质——家国一体。这是中国思想界第一次提出“家国一体”的概念。即家、国都是“家”,国是大的家,家为小的家。国是由数目繁多的小家组成的,家是国的细胞,家是组成国的基本单位。因此在传统社会中,对于家、国的界定,是基于封建社会国家与皇室(皇族)的复杂关系,家国一体的概念是以皇室为视角进行界定的。家国一体的思想虽产生于封建社会,但其蕴含的浓厚的中华儿女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却成为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符号。
儒家的另一治国思想是“家国同构”,其实质是将君王与父亲的角色合为一体。在传统社会的语境中可以诠释为臣侍君如父,子又奉父为君,在如前所述的家国关系中,家以父为权威,国以君为权威。在家孝顺父母尊敬长者,就是为国尽忠,即“移孝于忠”。按照儒家的理想建构,忠孝的关系是和谐且贯通的,这种宗法制促使家国同构思想的形成。因此“家国一体”和“家国同构”在其思想起源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两者不完全相同,家国一体的思想贯穿了整个中国传统社会。而家国同构的思想,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同样存在,因此,儒家“家国”思想的深远意蕴突破了时空的限囿,并因其自身的历史必然性与时代价值,影响着全人类的思想文明进程。
(二)“家国情怀”与“修齐治平”
“家国一体”“家国同构”是儒家主张的基本治国思想,也是儒家文化体系中家国情怀的现实基础。何为“家国情怀”?《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6]简而言之,家国情怀就是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言简意赅地说明了个人修身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其涵盖两层含义:一是,儒家认为“天下为公”,作为社会成员应该共同承担社会责任。人是社会群体中的人,应具有公共意识、遵守公共道德,不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士农工商,都要慎独修身。二是,儒家认为社会构成元素个人、家、国、天下是一个层层外扩,包含被包含的关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相匹配的方法论。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按照这个逻辑关系推演,儒家提出,如想实现社会的“大同”“和顺”,人们应慎独修身,实现“明明德”向“新民”的转化,最后达到社会的“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具有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丰富内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于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长治久安富有巨大意义,同时对于建立人与人之间良好的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三、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思想与儒家“家国情怀”的内在一致性及启示
(一)“家庭的本质”与“家国一体”的理论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由无数个家庭构成,并将家庭视作组成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国一体或家国同构的思想在现实世界里往往被朴素地理解为“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两者在“家”“国”理念上的一致性,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意识形态在中国社会思想引领和社会认同方面的理论基础。关于“家国”关系,两者存在以下共性: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家”的存在状况关乎整个社会。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是把家庭置于现实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中进行研究和考察,揭示了家庭这个社会细胞受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制约和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3]儒家思想体系中,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仕人思虑,又或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担当,都将“小我”与“大我”,“小家”与“大家”深刻地联系在一起。
(二)“人的本质”与“修齐治平”的目的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以人的本质理论为哲学基石,对家庭伦理进行研究,提出了“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的著名论断。它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研究家庭伦理,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现实的社会关系。它认为研究家庭的本质应当从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入手。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对于人际关系的描述见诸《论语》,其中是这样论述的:“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7]从这段引文中,能够深刻体会出在宗法等级制的约束下,中国传统社会构建了一套相当稳定的家国体系,也正是在此过程中,家国一体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影响深远。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家国体系”强调是家庭成员、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共处。这同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的论断是一致的,因为不论是 “人的本质”还是 “修齐治平”,其目的都传达这样一个道理: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每个人都有兼顾他人、兼济天下的需求和义务。
(三)以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家国情怀”教育
国内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思想方面的研究颇少(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为南华大学张红艳教授的《马克思恩格斯家庭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虽目前相关研究较少,但马克思主义关于家庭伦理思想方面的研究如家庭的本质理论、人的本质理论和两种生产理论的研究,为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家庭伦理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同时,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思想中蕴含的“家庭的本质”与“家国一体”,“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与“修齐治平”等儒家“家国情怀”思想是不谋而合的,这为深入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及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旸.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8) .
[2]徐银凤.儒家家国情怀的内涵及培育途径[J].文教资料,2019(7).
[3]张红艳.论马克思恩格斯家庭伦理思想的三大哲学基石[J].理论月刊,2015(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梁启超.新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5.
[6]王国轩.大学 中庸[M].上海:中华书局,2006.
[7]翟文明.国学知识全知道[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0.
作者简介:
李慈慈(1988年-),女,安徽合肥人,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2020年赴浙江大学访学研修,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