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中教师转化“边缘人”的领导力存在问题与破解路径

2021-04-13赵敏赵曼曼张进华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边缘人互联网课堂教学

赵敏 赵曼曼 张进华

【摘要】“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促進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及应对课堂教学信息化之挑战,亟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更卓越的领导能力。当前,“边缘人”的存在就是一种受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折射。课堂教学中教师转化“边缘人”的领导力存在一些问题,即教师课堂教学领导力观念偏差;教师课堂教学领导力滞后;教师家校合作领导力不足。借助于“互联网+”时代的优势,提出相应的破解路径,即发挥“边缘人”的课堂信息化技术引领力;提高教师课堂信息化管理领导力;提升教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校合作领导力。以期给予“边缘人”针对性的人文关怀,提升课堂教学整体质量。

【关键词】课堂教学  “边缘人”  教师领导力  “互联网+”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19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OBE理念下的‘学前教育学’教学实训改革”(项目编号:201902245010)、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后喻文化视角下家庭教育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9ZC 028)、2018年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基于OBE的《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项目编号:2018 JG039)、2020年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编号:SZ20203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8-0022-02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及应对课堂教学信息化之挑战,亟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更卓越的领导能力。当前,“边缘人”的存在折射出课堂教学中一种受教育机会不公平现象。教师领导力对于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形成以及转化起着关键作用。基于此,亟需查找课堂教学中教师转化“边缘人”的领导力存在的问题,并借助于“互联网+”时代的优势,提出教师转化“边缘人”领导力的破解路径,以此给予“边缘人”针对性的人文关怀,提升课堂教学整体质量。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转化“边缘人”的领导力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的“边缘人”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不利地位,由于自身学习成绩较差,常常被教师或同学忽视、排斥;或者由于个体身心的原因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处于游离于课堂教学活动之外。教师领导力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种手段,例如奖惩、组织管理、魅力、情感、态度、能力等,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积极、多样化的影响力。教师领导力体现了教师教育教学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与变革,对学生的影响则是整体性与综合性的。

1.教师课堂教学领导力观念偏差

尽管我国教育部于2014年3月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改革任务。然而,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倾向于关注学习成绩较好的或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而那些成绩较差、不遵守课堂纪律或不爱学习的学生常常被教师遗忘或排斥,处于课堂中的边缘地位。这些学生逐渐地成为师生心目中的“边缘人”,他们也习惯了被师生边缘化,固化于“边缘人”的境况。有学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与成绩较好的学生对话交流,有时迫于班级整体成绩提高的压力驱使,不得不与差生进行教学交往。[1]实质上,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存在主要受到教师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影响。在本质主义思维模式下,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认识常常具有局限性,缺乏较为全面地认识学生发展的特定阶段性或某个方面的特殊性,致使教师的狭隘思维模式阻碍了部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先行认知成为课堂教学中“边缘人”形成的根本,教师亟需建构动态的、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同时,教师受到功利主义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成绩成为影响教师表现课堂教学领导力的驱动力之一。

2.教师课堂教学领导力滞后

教师课堂教学领导力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情形不断调整课堂教学的能力与影响力,是一种动态的领导力。在不同的学生群体中,学生学习选择能力、接受能力以及反作用能力等不尽相同,教师需要运用动态的领导力,例如教师要运用自身所具备的教育观念、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经验等在不同的学生群体中形成不同的影响力,彰显不同的领导魅力。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的动态领导力滞后,例如教师没有及时发现后进生的进步、缺乏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指导与帮助、缺失对后进生的情绪调控,导致“边缘人”现象越来越多。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常常呈现表情木然、神色呆板,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习上不善于交流与讨论。虽然身在课堂,但是心却游离于课堂活动之外。

3.教师家校合作领导力不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理念与行动上一致,才能实现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然而,有的家长忙于工作或生意疏忽了对子女的教育。甚至,有的家长沉迷于赌博,缺乏对子女的管教,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或疏忽。同时,教师的家访、课后管理、引导与帮助等领导力缺失,是导致学生成为课堂中“边缘人”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有学者认为,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生成的,而是长期积累演化的结果,课堂“边缘人”一旦形成,在缺乏教师、家长等帮助下,自身很难迅速扭转或改变。[1]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转化“边缘人”领导力的破解路径

教师要在全面观察与了解“边缘人”的基础上,把“边缘人”作为完整的人对待,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提升教师转化“边缘人”的领导力。

1.发挥“边缘人”的课堂信息化技术引领力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指出,教育的颠覆性创新在“互联网+”时代正在发生,这种颠覆性创新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以电脑为基础的学习,是“由教师讲授为主转向以软件学习为主”[2];第二阶段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颠覆性创新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技术相对于个人导师又是一种颠覆”[3]。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适应时代的变化,就必须进行创新,要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以此提升课堂领导力。因为学生需要创新,了解创新的意义与价值,需要获得创新的成功。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从而做到积极创新。[4]只有教师获得发展,学生才能得到发展;只有教师获得解放,学生才能获得解放;只有教师进行了转型,才有学校的转型。[5]由此,教师要创新课堂,营造积极课堂氛围,发挥擅长信息技术的“边缘人”的信息化技术引领力。

一些“边缘人”虽然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成绩较差,但是其擅长计算机操作,信息技术能力相对较高。然而,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害羞”“不好意思”“不愿出风头”“教师没有充分调动积极性”等原因,课堂中“边缘人”信息化技术引领力发挥程度较低。一方面,教师缺乏创造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边缘人”指导、引领其他学生的机会与宽松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有些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边缘人”不愿意引领其他同学,还有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对于“边缘人”的信息化技术引领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不屑一顾,不愿意接受“边缘人”的指导和帮助。究其根源,是课堂上尚未形成发挥“边缘人”的课堂信息化技术引领力支持的氛围,“边缘人”与其他学生皆存在不适感。基于此,教师要发挥“边缘人”的课堂信息化技术引领力,要求“边缘人”在不断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的基础上,将信息化思维与技能融入日常学习中,并以此带动自身学习其他学科素养的积极性。

2.提高教师课堂信息化管理领导力

有学者提出,教师信息技术领导力是指教师在提升信息技术素养的过程中,不断地将信息化思维与技能融入课堂教学的管理、实施、互动、合作等方面,并发挥教师信息技术关键性的引领作用。[6]要提高教师课堂信息化管理领导力,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营造良好的班级课堂信息文化环境。良好的班级课堂信息文化环境是学生身心获得发展的重要场域,师生共同努力使班级场域内外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学生在课堂信息化场域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安全。然而,课堂中“边缘人”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班级的核心力量。[7]师生必须营造去“边缘人”化的班级课堂环境,建立班级QQ群或微信群,让“边缘人”找到归属的乐园。课堂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共同组成班级课堂文化,班级课堂文化是课堂内师生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与行为规范的统称。其中,精神文化是彰显班级理念、向心力与凝聚力的核心。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对精神文化的认同与严格遵守。[8]课堂精神文化是影响教师课堂信息化管理领导力的重要基础。其次,提高师生线上沟通能力。良好的师生沟通能力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师领导力的推进器。[9]最后,提高学生的线上教学主体地位。教师努力调动学生参与线上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转化学生的边缘地位与思想观念,促使“边缘人”积极主动地转化为自主学习者。同时,教师在线教学中要注意区分学生边缘的样态,了解并尊重学生边缘的选择,循序渐进地转化“边缘人”的境况,逐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与身心全面发展。[7]

3.提升教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校合作领导力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随着线上答疑、在线教学、在线指导等新型教学模式不断的运用,教师更要加强线上教学引导与线下家校管理相衔接,发挥教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校合作领导力。

在《关于教育机会平等》的报告中,美国学者科尔曼指出,学生所在的社会阶层的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决定学生的学业成功。[10]由此,学生自身所处的家庭资源影响其身心发展与学业水平。“边缘人”的形成与家庭中出现的不利教育问题有关。教师作为教育学生的主力军,应承担协助家长共同培育“边缘人”的责任,教师要发挥其家校合作的领导能力。其一,教师可以通过家访、电话、QQ、微信等方式,深入了解“边缘人”的家庭教育情况,指导家长的教育观念,尽力改变“边缘人”的学习境况。其二,大力开展家长经验交流会,调动家长教育子女的积极性,鼓励家长分享教育成功经验。有能力的家长还可以自主自愿地协助教师做好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家长走进课堂活动,充当家长教师的角色,发挥家长的特长;家长走进食堂,和学生一起吃饭,感受家庭的温暖与关心。其三,对留守儿童家庭或有特殊需要的家庭进行教育精准帮扶。

参考文献:

[1]亓玉慧,李森.论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形成过程及应对策略[J].教育科学,2014(4):32-37.

[2]克里斯坦森,等.創新者的课堂:颠覆式创新如何改变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62.

[3]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11.

[4]邢爱亮.美国中小学教师领导力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3.

[5]叶澜.“新基础教育”研究引发的若干思考[J].人民教育,2006-04-03(7).

[6]于天贞,张晓峰.教师信息技术领导力对信息化教学效能的作用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20(2):48-55.

[7]亓玉慧,王飞,张莉.课堂教学“边缘人”现象价值审视及应对[J].中国教育学刊,2015(9):83-87.

[8]苏美.教师教学领导探微[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9]殷霞.提升中小学教师领导力的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10]田宝,戴天刚,赵志航,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62.

作者简介:

赵敏,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任职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师范学院。

赵曼曼,毕节职业技术学院财政经济系讲师。

张进华,毕节职业技术学院财政经济系讲师。

猜你喜欢

边缘人互联网课堂教学
高中英语课堂小组“边缘人”的表现及矫治策略
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及其教
智能时代的“边缘人”:中老年人如何融入智能时代
浅析跨文化交际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