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的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研究

2021-04-13冯振华周军晖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22期
关键词:学分制教育信息化高职院校

冯振华 周军晖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广泛应用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在教育信息化的提出和施行下,高职院校纷纷进行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方式的创新与变革,尤其教育信息化2.0的推行,为高职院校进行学分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很多高职院校开始将现代网络与信息技术融入在学分制教学管理中。本文将针对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作出简要分析,首先介绍学分制产生背景,再阐述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分制改革的价值意义,最后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中的问题提出几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策略上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高职院校  学分制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2-0123-02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正不断加强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和实施,并积极鼓励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融入和应用,以期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积,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符合数字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学分制的优势是更加注重对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培养,其在全日制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则主要是指学生从事本专业不限于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学习、实践活动、竞赛、考证、科研和创新等活动而取得的,能反映学生能力的,有一定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以学分评价学生学习课程数量、学习成效,为学生提供具有一定选择自由的教学管理制度,所以,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学分制,并大力发展和推广实施。而如何运用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学分制优势,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实现优质人才培养成为了高职院校施行学分制改革所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学分制产生背景

学分制最早是源自于选课制,是由德国柏林大学在1819年提出的,并在美国哈佛大学引入了选课制且完善和改进了相关配套之后,于19世纪中后期由美国进行了学分制的建立和推广。

而中国引入学分制最早可追溯到1918年,是由蔡元培先生最早在北京大学提出并推行了“选课制”,这也是可以查证的我国最早推行的学分制记载,已经成为我国学分制诞生和应用的明确标志,而事实上学分制在国外的应用由来已久,且越发成熟,得到了较为稳定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欧美国家。

从国内角度来说,虽然是在21世纪之后开始在各大高校中推行学分制,但大部分是属于“学年学分制”。另外,在实际推行中也存在很多方面的限制,且并没有真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自主学习意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开始逐渐增多,这是符合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而对学分制的应用优化能够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强调的要求:需要积极推进和完善学分制,这就在政策层面上提出了学分制作为国内高等教育深入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关键点。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所推行的学分制仍是属于学年学分制,即依据毕业最低要求进行学年和学分修读,笔者所将要讨论的学分制是属于完全学分制,其最大优势和特点就在于需要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中心,其中选课制是有效完成修读学分过程的重要依据[1]。

二、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首先,当前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中,过于刚性的教学管理机制和学分制弹性并不匹配,而将计划作为主导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与学分制中重视选择的运行机制也并不相容,且缺乏对信息化管理运行体系的建设与应用。

其次,课程建设与资源不匹配。完全学分制实施下的教学管理工作,其核心要实施选课制。当前我国仍有不少高职院校生师比达不到18∶1的国家标准,维持教学正常的运转已经占用教师大部分精力,还要从事科研工作、班级管理等,教师已无精力和时间探索最新的课程建设,而依赖教育机构和各种社会资源来艺术化、演员化课程建设,师资不足的现实问题从根本上制约了课程资源的建设。而且对于信息化平台利用率相对较少,资源无法实现有效的共享。

最后,计划管理与弹性管理的不匹配。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体系一般以专业或班级为单位统一进行学籍管理、课程安置、毕业审核与就业推荐等,各阶段管理任务单一。而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基础是高水平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背景下的生源变化,取代班级统一课程安排的是一生一表式的自选服务,学生的修业年限也因“个性化”的弹性学习有所改变,导致学籍管理、学业评价、成绩管理等教学管理体系中包含各因素的变化。计划管理与弹性管理两者之间的不匹配,成为完全学分制实施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策略建议

(一)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发挥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优势

要积极借助教育信息化,发挥网络教学资源关键作用,如引入国家级、省级精品示范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例如到共享平台当中,将实体教学资源同样转化为数字化资源并汇聚到数据库中,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进行资源之间的传递与共享。利用多渠道快速进行各类课程资源的完善,并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和使用高质量教学资源,提高网络综合教学平台利用率,从而面向全体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免费使用优质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知识[2]。

(二)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智慧课堂与高效学习平台

高职院校要加快教室与实验室等实训、教学场所相关教学设施的信息化建设,积极打造智能化课堂,并运用先进现代化、信息化技术建立智慧课堂与高效学习平台,更要能够融合物联网技术,扩大智慧课堂覆盖范围,打造智慧校园。教师也要高效利用智能教学设备,改变教学氛围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要围绕学分制为核心进行各专业实际需求的细化,实现标准细化与统一化,尤其要重视毕业总学分结构实际需求的細化与分析,并将其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关联,由于毕业学分结构中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选修课的比例设置对学生选课、高校师资任教课程有着导向性,所以,要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比例的搭配,这也极为有助于实现师资授课专业背景结构的最优化[3]。

(三)优化网络化空间机制,实现网络学习资源最大化开放

高职院校要将国家级、省级、市级网络平台资源在师生学习空间中进行共享,并实现行为数据的贯通,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网络空间中了解自己的学习任务、课程学习行为数据和学分,并开设公共应用服务功能,结合学生各科学分为学生推荐优质的学习资源、习题、网络教学成果、图书资源、学业评分、个性化活动和综合素质评价,实现网络学习资源的最大化开放,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更高且具备更先进技术的网络化空间平台,为学生学分的获取开创新的途径[4]。

(四)完善信息化服务系统,确保高职院校新学分制的实施

学分制的实施,对于学生学习课程和成绩累积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立强大的信息服务系统应是集教师管理、学工管理、教务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的强大信息系统,在实现全校数据共享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反馈功能,形成学生学习轨迹数据分析图,绘制学生综合素质分析图,实现学业预警功能,保障学生怀才毕业,高质量就业[5]。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政府部门与社会力量的财政与信息技术平台等支持,逐步推动校际间局域网的开发和建设,保证优质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信息通道的通畅,打造相应的学分认定机制,对同类院校优势学科进行学分互相认定,可以从全市乃至全省甚至全国范围逐渐形成联盟机制,促进高职院校特色学科培育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高其信息甄别、加工等相关技术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且也极为有利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快速了解,使学生就业前景更加开阔[6]。

四、结束语

结合上述文章内容所述,时代不断发展,科技也在持续进步,职业人才的培养也必然会面临新的变化与要求。高职院校要正视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挑战,要能够结合先进信息技术,遵循教育信息化标准要求,结合当前学分制教学管理现状,引入先进信息技术,并重点围绕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进行创新改革,不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与开发共享,打造個性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教育教学空间和平台,培养更多掌握先进技术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倪石梅.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路径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2):174-175.

[2]张燕.基于完全学分制的高职院校教学运行改革研究[J].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2019(10):23,52.

[3]杨洋.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探析[J].无线互联科技,2020,191(19):121-122.

[4]赵清艳,李微波.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6):239-240.

[5]朱帅玲,张宝磊.高职高专院校实施拓展学分制度的探索与实践——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J].教育界,2019,19(23):126-128.

[6]王燕.“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思考[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5(3):42-44.

作者简介:

冯振华(1981年-),男,汉族,河南许昌人,工程硕士, 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汽车维修、机电、机械工程。

周军晖(1988年-),男,汉族,河南许昌人, 本科学历,讲师,研究方向为从事金属材料、机械制图理论教学。

猜你喜欢

学分制教育信息化高职院校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