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警务实战培训改进对策
2021-04-13姜可方
【摘要】本文致力于以公安院校在职警察培训为中心,以“警务实战”为抓手,以培训方案设计为突破口,充分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培训教师队伍建设、校局合作发展和政治忠诚教育为准绳,科学规划培训体系和课程,优化培训模式,建设教师队伍,增强校局合作等,解决公安院校在职警察培训目标不明确、发展潜力不足及脱离警务实等问题,进一步促进公安学这一一级学科建设的发展,对提升公安队伍的影响力和在职警察个人的战斗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公安院校 警务实战 培训 改进对策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规划课题《在职警察警务实战培训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G18DB51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2-0102-03
一、强化在职警察培训方案设计的警务实战应用性
1.培训模式与警务实战相一致
(1)方案设计“学”与“用”的转变
公安院校在职警察培训的方案设计应实现“学”与“用”的转变,即从基础知识讲授向警务实战转变,真正提升在职警察警务实战能力。目前,关于公安院校在职警察培训的设计方案很多,包括国内外都有相应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例如根据不同警种、不同工作岗位、不同职能、不同实战任务划分,做到跨国、跨省市、跨警种、跨部门划分,从而实现基础理论和警务实战技能相对应的方案设计,实现现场模拟教学和真实案例相对应的培训模式,实现以人为本、师生互联的培训理念。通过公安专业这一一级学科的培训模式改革,把基础理论知识、现场模拟教学、警务实战有机关联结合,增强基础理论知识的活力,增加现场模拟教学的效力,从而提升警务实战的能力。
(2)培训考核模式的转变
目前,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对在职警察警务实战培训更加重视,为了监督培训效果是否得到提升,多以考核的形式进行检验。如果以传统的考核模式,即笔试评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检验,但对检验警务实战技能是否得到提升,难免流于形式,存在局限性和滞后性。培训考核模式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检验警务实战技能是否可以更好地应用到公安实战。例如,培训后的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后参与公安工作时是否能够科学、专业和标准地运用执法服务技能;在培训中现场模拟教学所掌握的处理案件的思路和方法能否应用于真实案件中;在参与公安工作时积累的新思路、新经验能否与培训讲授教师互联互动。这才是行之有效的培训考核模式,才能使“警务实战”作为中心环节成为培训的核心标准。同时,公安院校对培训班的教学质量测评工作也是检验教师授课质量、培训班培训成效的重要手段。例如,培训学员是否从培训课堂中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点和警务实战技能,是否满意,业务能力是否能够得到提升,回到工作岗位是否更加胜任公安工作等。
2.培训内容与实战需求相一致
(1)专业结构的转变
根据公安工作需要,不同警种,优化专业结构设置,完善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实施一流专业建设计划和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注重培育专业特色,创建一流在职警察培训。设置公共训练科目,如政治知识、基础法律知识、内务条例、基本体能及必要警务技能及警务战术等,不断夯实人人能办案、人人会服务的基础; 设置专业训练科目,针对不同警种和部门,分门别类设置各岗位警种所需运用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智慧公安和现代警务提供内在支撑。
(2)教学内容的转变
构建“以培训学员为中心”的教学内容体系,围绕“警务实战”的实际公安工作,提升学员培训效果,实现以学定教,完善警务实战培训模式,努力打造培训“金课”,淘汰“水课”,有效解决教学内容脱离实践、落后于改革、不适应公安实际的问题。[1]公安院校警务实战培训的教学内容应注重课程设置、调整课程安排,加强公安机关和學校的沟通联系,由受训机关提出教学主要内容和模块、课程安排和方向,实现“菜单式选课”,即受训机关可根据派出的培训学员的实际岗位情况和需求“点菜”。受训机关派出的培训学员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亟待提高的技能是什么?在完成基础理论知识培训的同时还缺什么?补什么?对于学校提供的“菜单”还要什么?选什么?学校对于受训机关的“点菜”能够给什么?还缺什么?换言之,突出警务实战培训学员的核心位置,突出他们在公安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亟待提高的需求,突出“警务实战”,突出受训机关和学校的沟通联络,提升培训服务管理,切实避免培训与警务实战需求脱节。
3.培训科研与警务合成作战相一致
公安院校的公安专业科研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和基础理论知识上。由于公安专业的特殊性,培训科研与警务合成作战是分不开的。公安院校的警务实战培训也要充分集中一些高端警务培训班和培训人才,通过培训互哺,使公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警务实战技能得到全面提升。尤其是现代警务实战迎来了警务合成作战的新时代,逐步向智慧警务、警务合作等发展。公安机关需要公安院校发挥雄厚的科研优势、融合传统理论知识与现代智慧警务的思维模式、加强警务实战和大数据合成作战平台的联络和支撑,以适应公安工作的全球性、区域性和多警种多部门性的风险挑战。
二、打造一流的警务实战培训教师队伍
1.提升警务实战培训教师的知识技能
警务实战教师必须全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警务实战技能才能够为培训学员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才能够胜任培训服务。警务实战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不仅仅是基础理论知识,还应融合政治素养、身心素养、执法规范化素养和服务素养等多方面素养。警务实战是一个综合性、互联性和体系性的整体知识技能。教师需要既能向培训学员合情合理地讲授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又能使讲授的知识合法规范地运用到公安实际中去。所以,公安院校要培养并提升警务实战教师的知识技能,应实行警务实战教师培训常态化机制。学校应统筹计划,积极聘请行业内的资深专家,专业教官和各地公安机关经验丰富的厅局长、公安民警定期到校组织开展培训授课并指导工作。培训教师也应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和碎片化时间进行自学和集中授课培训,系统学习除了基础理论知识之外的警务实战知识,即执法安全知识和实战战术知识等。这就实现了“请进来”的学习形式,为全国公安队伍警务实战培训提供后备教师人才,也为各地公安机关和院校关于“警务实战”的探讨学习提供交流平台,使教师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警务实战知识充分融合并稳步提升,达到一个能够充分胜任培训班教学的优良状态,从根本上解决了培训教师对警务实战知识技能缺乏了解和掌握差的实际问题,为培训课程的讲授和拓展奠定了智慧基础。
2.完善警务实战培训教师队伍管理模式
传统的警务实战培训教师队伍的管理模式是二级学院和教研室管理模式。即二级学院和教研室在接到培训后,按照培训班的课程安排给相应教师统一发布教学任务。一般情况下,各培训教师仅维护自己那门课程的地位和重要性,片面地认为只要掌握了这门自己熟悉的、熟练的和专业的领域知识就足够了,把自己的课精益求精即可。这是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忽视了除自己课程外其他课程的联系性和重要性,不利于警务实战培训体系和模式的设置和发展,也不利于基础理论知识和警务实战技能知识的融合,也不利于警务实战培训学员的培养。所以,实行现代的教学团队管理模式,更有利于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打破培训教师对自己的专业领域熟悉而对其他领域陌生的现状。学校以若干教学团队为单位,以团队中的教师为基础,承担各自领域的所有课程和教学任务。[2]这种警务实战培训教师队伍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培训学员对警务实战技能知识熟练地、完整地、系统地吸收和掌握,也有利于培训教师积极主动地去掌握自身领域外的知识技能,形成自身完整的知识技能体系,更有利于提升培训教师和学员在培训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培训教师的警务实战素质的养成进入良性循环。
3.实行警务实战培训教师基层锻炼机制
公安院校要培养并提升警务实战教师的知识技能,不仅仅要实行“请进来”的培训常态化机制,还要实行“走出去”的基层锻炼常态化机制。公安院校的培训教师在面对警务实战培训时表现还是吃力,缺乏警务实战经验和公安实际工作经验是他们授课时面临的最大软肋。所以,学校应该组织培训教师定期到公安基层实战锻炼,可以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和碎片化时间到基层公安工作中去,分二级学院、教研室,分批次,分小组赴基层锻炼。从学校层面也应该明确规定赴基层实习锻炼的要求,例如警务实战培训专职教师和后备教师必须每年有多长时间、多少次赴基层实习锻炼,严格要求,计入学时和评职称积分,要求他们每年必须完成多少个真实案件的参与和侦办,完成多少次执勤,完成多少次交流研讨,完成多少篇锻炼研究成果等。同时,对实习锻炼活动严格管理,实时监督,明确任务,从根本上提高实习锻炼教师的政治觉悟、积极性和组织纪律性,严格出勤,严谨办案,积极参与配合基层公安工作,通过警务实战培训基层公安民警并交流学习,从公安实战中丰富自身实践经验,充分融合公安基础知识和警务实战知识技能,从而提升培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培训班教学质量。
三、推进校局合作发展进程
公安院校警务实战培训的校局合作,顾名思义就是公安院校与各地公安机关的协调与合作,为提升培训学员在公安实战中的警务实战技能,统筹培训计划和任务,多措并举。[3]
1.各地公安机关应发挥政策主导作用
各地公安机关要转变理念,树立“治警先治教”的思维模式和政策主导。部局和各省市公安机关教育训练主管部门应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加强警务实战培训才是推动公安队伍警务实战技能水平提升的必经之路,只有充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加强对公安院校警务实战培训的沟通和建立,才能提高在职警察的业务素质。同时还应充分给予經费支持,加强监督培训任务,严格管理培训活动,通过真抓实干的举措达到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和有实效性的“大练兵”。
2.公安院校匹配培训计划和任务
公安院校在制定警务实战培训的计划和任务时应充分匹配各地公安机关的时间和需求。由于公安机关工作性质和时间的特殊性,培训活动存在很大的制约,所以公安院校要做到学校和受训单位的灵活对接,培训和实战的充分对接,计划和任务的无缝对接,教学和考核的科学对接等,打破传统寒暑假、节假日的限制,从而从繁重的工作中抽出宝贵的培训时间,加大警务实战培训学习的比重,让在职警察自身在公安工作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够积极灵活地“自我充电”。
总而言之,本文通过我国在职警察培训的发展历程与存在的突出问题、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引入“警务实战”的理念作为培训的中心点,通过对目前在职警察培训模式进行剖析,植入以警务实战为中心的培训方式,并通过对在职警察培训课程体系构建的方式,科学建设培训教师队伍和促进校局合作等提出当前警务实战培训的改进对策,从而满足当前公安工作对在职警察培训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凡.立足武汉警务实战训练加快推进新时代人民警察专业化建设[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9(3):86-88.
[2]陈永辉,屈晨曦.新时代警察院校警务实战教师实战教学胜任力研究[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20(3):119-124.
[3]杨生树.马洪根.公安民警职业技能的意涵及其教育养成——兼谈大数据条件下实战化教学改革[J].公安教育.2019(10):21-25.
作者简介:
姜可方(1986年-),女,汉族,辽宁沈阳人,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培训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研究,高校成人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