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理论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之语法教学
2021-04-12陈晨
陈晨
内容摘要:笔者在研读《中介语与对外汉语教学》一书的基础上,综合了书中的相关理论(具体包括:中介语理论产生发展的脉络、现代汉语的特点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对策和方法),结合实际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之语法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够充实语法教学实践层面,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之语法教学的研究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中介语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语法教学
中介语是在应用语言学以及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中介语理论产生以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盛行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的方法,但由于这两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否认人的主观意识和内部思维,过于强调机械的语言结构的对比;错误分析则认为二语学习的主要障碍是语言内部自身的结构和系统,而不是母语的影响),而且二者都忽视了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作用,因此中介语理论便应运而生。中介语研究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双重影响,其新的角度使得第二语言教学与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一.中介语理论简介
语言学家塞林克于1969年首次提出“中介语”这一概念,并在其论文《中介语》一文中进行了系统阐释。所谓“中介语”,就是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的、伴随着学习进程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一)中介语理论系统
中介语理论的主要代表是塞林克、科德和奈姆瑟,其中塞林克的中介语理论最具有代表性。
塞林克在界定中介语概念以及系统阐释的基础上,总结出中介语产生的五种原因,分别为: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渡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并提出“石化”现象(即语言能力停滞在某一阶段),且别开生面地从心理学和神经学的角度来解释语言的僵化现象。
科德提出了“个人特异方言”的概念,同样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向目的语靠拢的一种动态的语言系统。此外,科德还区分了失误和偏误,指出失误是偶尔出现的错误,偏误则是规律性的、系统性的,能够反映出学习者的内在大纲和学习的过渡情况。
奈姆瑟也提出了意义相似的“近似系统”的概念,即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一个逐渐接近目的语系统的、不断变化的连续体,学习者接受目的语系统也是一个逐渐消化的过程。奈姆瑟认为,学习者的言语是其近似系统在特定时间的定型产物;学习者在习得过程的不同阶段的近似系统构成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连续体;学习者的近似系统具有规律性和普遍性。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中介语的特点
中介语作为一种逐渐向目的语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中介语是具有可变性,是伴随着学习进程不断向前发展的;第二,中介语具有系统性,它介于两种语言之间,学习者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成系统的失误;第三,中介语的偏误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中介语不是直线向目的语靠拢,而是曲折地发展。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中介语由于结合了学习者母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特点,又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从学习过程的角度观察分析,二是从语言要素的角度观察分析。
从第一个方面来看,有以下特点:一是民族性,一个民族的语言蕴含着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色,不同民族的汉语学习者都体现出自己民族所独有的文化内涵。并且民族性更集中地体现在语法上,比如,韩语的句子结构是“S-O-V”,所以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常常造出类似于“我饭吃”这样的错误句子。二是动态性,但动态性存在一定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两种语言的差异程度、学习者接触汉语的频率和数量、学习者自身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以及教师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三是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语音、词汇、语法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听说读写能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四是个体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往往是由于个人能力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条件等的原因造成的。
從第二个方面来看,则主要涉及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声调特点,主要是汉语本体知识的分析研究,在此不做过多论述。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之语法教学
上文中已经提到过,一种语言的民族性更多更集中地体现在语法上。因此,教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时,必须要以汉语的语言特点为主要线索,并以此为依据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一)虚词教学
汉语属于孤立语,最大的特点就是缺乏词形变化,不像拼音文字那样有性、数、格的变化,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语言表达以意合为主。这样的语言形式简洁灵活、富于变化,也间接反映出中华民族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这样一来,虚词部分就在语法教学中占有了重要地位(语序不属于语法范畴),因此,要特别重视虚词的教学。
首先,汉语中的虚词数量很多,但并不是每一个虚词的使用频率都很高,因此虚词的教学要有主有次、有先有后。教师应该先把那些使用频率高的虚词教给学生,从而尽量帮助学生在日常交际能有效地表达自我。此外,就某一个汉语虚词来说,其用法又可以分为主要用法和次要用法,教师应当先教主要用法,再教次要用法。第三,可以先教有相似特点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然后再进行总结,在总结中比较相似虚词的异同,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比如,在讲过“在、于、从、往、到”等介词之后,对这些表示时间、处所、方向的介词进行总结,并比较异同:“在、于”是静态的;“从、往、到”是动态的。
其次,虚词教学要和中国文化相结合。比如,汉语介词体现出中国文化中“时空一致”的特点,即介词的使用既可以表时间,也可以表空间。例如:“在去年”中“在”表时间;“在北京”中“在”表空间。
最后,要重视虚词的位置教学。汉语中虚词的位置十分灵活,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省略,在什么条件下不能省略,是一门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以助词“的”为例,“的”的位置与三个因素有关:语义联系的紧密程度、是否具有直接语法关系、是否需要强调。例如:“我的伟大祖国”,“伟大祖国”语义紧密,具有直接语法关系,省略“的”。“我昨天进的城”,表示强调进城的时间是昨天,“的”不能省略。
(二)汉语特殊句型的教学
以连谓句为例。
首先,必须要向学生介绍连谓句的概念、特点,让学生对新知识有大概的了解和认知。教师讲解语言要简洁明了、尽量用最简单的话语做出最准确的解释。在学生有了基本认知以后,教师可以列举大量例句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其次,要善于利用学习者的母语,必要时将汉语与学习者母语进行对比,特别是将要学习的语言项目在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却又有所差异时,这种对比更加必要。
最后,利用组合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连动句。即先要求学生说出简短的小句子,然后把这些句子连起来组合成连动句。例如:引导学生把“他推开门”“他走进教室”“他开始上课”组合成“他推开门走进教室开始上课。”这样的方法能使学生熟悉汉语连动句的构成情况,更好地理解连动句。
(三)语法教学的常见方法
一是归纳法,即先让学生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进行大量练习,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语法规则,这是一种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方法。
二是演绎法。演绎法与归纳法正好相反,是先讲清语法规则,使学生对语法结构有了一定认识以后再接触语言材料,然后在语法规则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这是一种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的方法。相比较归纳法来说,演绎法更符合成人的学习特点。
三是比较法。这里的比较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者母语和汉语之间的比较,同样也可以用于汉语间新旧知识的比较。但汉语间用来比较的语法现象应该是类似的,是有联系的。这种方法既能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旧知识,也有利于学习者对汉语知识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三.思考
第一、汉语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语言要素的学习着实令习惯于使用拼音文字的外国学习者伤透了脑筋,其中汉语语法的学习尤为枯燥乏味,因此不少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畏难厌烦情绪。但学习本身就是一份苦差事,学习者要想成功掌握汉语、达到流利交谈的程度就必须要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打下良好结实的基础。学习语言就必须要在运用中学习,在练习中进步,枯燥和痛苦是每個学习者都必须经历阶段,除了反复练习以外别无他法。也就是说,语言是练会的,一定量的练习是必需的,而不是看会的,玩会的。
第二,语法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风格的教师往往会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教学方法没有好坏之分,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语言水平以及教学目标的要求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并灵活地选择最适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第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对象是外国学习者,对于他们来说,现代汉语本体研究中所用到的专业术语难度极大,且这些专业术语名称也不在他们需要掌握的内容范围之内。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避免使用一些专业性太强的术语,以免造成学生理解困难。教师的讲解语言应该是简洁明了的,能够用最贴近生活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最简单的话做出最科学易懂的解释,是每一位对外汉语都需要掌握的一门技能。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2.姚晓波.中介语与对外汉语教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7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