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析王崧舟文言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2021-04-12魏敏潘家梦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文化传承

魏敏 潘家梦

内容摘要: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进行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通过选取王崧舟老师的“文言四课”为课例,从文化意象、文化精神和文化底蕴三方面解读王崧舟的文言文教学内容、文本解读和课堂生态,以寻求王崧舟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之道。

关键词:文化传承 王崧舟 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作为我国上古汉语的书面表达语言,它承载着古人在特定生活时期形成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系,同时也是汉民族文化的重要写照。作为语文教育界的新生代名师,王崧舟深刻认识到文言文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文言四课”是王崧舟通过诗意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通过分析王崧舟“文言四课”中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可以发现王老师无时无刻不站在传统文化高度施教,无处不在文言文教学中突显中国文化元素,致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文言四课”指王崧舟执教的四堂文言阅读示范课,分别是《秋声赋》、《爱莲说》、《湖心亭看雪》以及《记承天寺夜游》,集中体现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印记。

一.风花雪月透视文化意象

意象是文艺美学中的重要概念,通常指创作者赋予独特情感的客观物象。文化意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凝结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底蕴,极具文化和审美内涵。在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文言四课”中,典型意象就是风花雪月,它们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意象,先辈文人赋予了它们独特的审美意趣和传统文化内涵,已然沉淀为代表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象征。王崧舟在《与语文合一》一文中提到,他欲“以中国美学精神来谱写中国美学语文”,引导学生在《秋声赋》中感悟意象“风”,在《爱莲说》中感悟意象“花”,在《湖心亭看雪》中感悟意象“雪”,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感悟意象“月”。在诗意语文的课堂上,“风花雪月”这些意象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是无法凭纯粹讲解领会理解得到的,但王崧舟老师却做到驾轻就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這些文化意象背后的情感意趣和丰富内涵。

诗意语文下的文言课堂,不仅时刻关怀学生的生活体验,还载着文化传承的厚重。王崧舟的“文言四课”中,如何具体联系文化意象,诗意渗透传统文化的呢?王崧舟在文言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感知学习组成课文的字词,把握字词后过渡到句篇学习,上升至情意旨趣的深度理解。在文言文阅读中,如果不知晓古代汉语字词的含义,不明白文中的文学意象含义,就不能进一步理解作品想要传达的深层文化意蕴。以《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为例,王老师借“月”之意象导入课文,展示苏轼作品中的涉“月”诗词,体现月意象在苏轼作品中的重要性;随后顺着“记游”意脉,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梳理其中四组与“月”有关的重点四字词语,引导学生建立文章框架;紧接着又在感悟闲人心境环节抛出“为什么月亮出来,苏轼就高兴了”这一问题,引出月亮于苏轼的主题意义;最后以月之诗句收束回味苏轼与月亮的情缘。细细品味王老师的文言课例,文化意象呼之便出,由文化意象组成的文化气场始终把学生包围其中,学生能触摸创作者的生命体验,进而建构与创作者思想情感类似的精神世界。

二.文本解读凸显文化精神

文化精神主要是指文化在产生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些基本精神。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必然蕴含着丰厚的文化精神内涵。按照刘宗桂前辈在《中国文化概论》中对中国文化的阐发,主要就是指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方面表现出的特质风貌。如果说语文是民族文化的之根,那么,语文文本则藏着民族文化精神内核。通过王崧舟老师诗意课堂的文本解读,学生可以透过文字去学习到潜藏在中华传统文化下的民族文化精神。审视王崧舟的文言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学智慧,在做好、做深文本解读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课堂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让自己浸润在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其次以文化人,用文化的视角去解读文言文本,充分挖掘文言文中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读出文本深厚的文化精神意蕴。

在对“文言四课”的文本解读时,王老师无疑也是站在文化的视角,寻找文本中的“缝隙”,力图实现文本阅读的最大广度与深度的文化渗透。在《湖心亭看雪》课例当中,王崧舟老师透过文本解读,向我们展示了他深厚的文本解读功力和课文厚重的文化精神内涵。回顾《湖心亭看雪》的整个实录过程,学生通过四个环节的“读”获得了真实的生命体验,经历审美发现达到了体悟审美意趣的过程。比如在“天与云与上与水”品读环节中对连词“与”的赏析解读,可谓神来之笔。王老师紧紧扣住连词“与”,引导学生进行“有”“无”思辨。首先出示有“与”和无“与”的句子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与”字并不影响整句话的意思这一现象;紧接着发问“为什么作者要连用三个与呢?”,激起学生认知矛盾后相机引导,分别按顺序加上三个“与”,帮助学生深化体验,展现一幅张岱与天、地、山、水等自然万物完全融为一体的西湖雪夜水墨画图景,并用“天人合一”一词概括总结出这种境界。这样一来,王崧舟老师在“与”字的“有”“无”之辩中,就让学生体悟到“天人合一”这一中国文化精神内核,于无形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濡染。

三.诗意课堂承载文化底蕴

王崧舟老师的语文课堂,是诗意的文化场,始终显示着独特的语文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随时能够从中感受到“语文味”和“文化味”。那么,文化底蕴到底是什么呢?对于个人而言,文化底蕴是一个人知识和学识修养的深度和广度,显示一个人的文化底色。作为语文课堂的主导者和组织者,语文老师的文化底蕴会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质和核心素养的养成。王老师曾说,“学语文就是学文化”。语文是学生了解接受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缺失文化底蕴的语文老师,自然无法用传统文化召唤学生,更无法用学生爱上优秀传统文化。王老师以书为媒,靠读书积蓄扎实的文化底蕴,并透过极具生命意味的诗意课堂激活学生的生命意蕴,让传统文化如春风化雨般滋养学生生命。不仅是王崧舟,纵观语文界其他名师,不难发现他们的课堂都有一个共同点,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每一堂成功语文课的要素之一。

学习文言的过程就是师生与古代传统文化的对话过程,文言文教学就是要把民族文化的血脉精神传承下去。具体到课例《爱莲说》,王老师一方面在执教中引经据典,引入千百年来不同诗人吟诵花的诗句。如陶渊明写菊花的诗句,刘禹锡、白居易、徐凝等诗人写牡丹的诗句,不仅让学生在诵读诗句中理解陶渊明对菊花是“隐逸之爱”,明白了牡丹象征“富贵者”的文本内容,而且进一步丰富了课堂文化信息,拓展了课堂的文化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从君子人格角度深层次解读传统文化意蕴,引导学生在诗意课堂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传承莲花之君子美德。首先王老师抛弃机械解释课文字词的方法,引导学生用感性的方式与作者对话,把教学重点放在领会莲花的君子品行上,意在学生掌握“君子”的形象、情味、意蕴。其次在最后的教学环节,设计了感悟莲之文化传承,引入周敦颐的后人鲁迅、周恩来等人物,让学生马上明白了莲花之君子美德,深刻理解了“君子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这一文化内涵。王崧舟老师总是可以在把握文本要义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和文化认同。

王崧舟老师认为文言文应该教语言文字背后的民族文化,最终落脚点在文化传承上。通过案例审视王崧舟诗意语文中的传统文化观,可以发现教学中无处不体现着其施教传统文化的智慧和手段。他不仅重视用文言诵读来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而且创新挖掘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手段帮助他们由“言”入“文”,由“语文”入“文化”,真正让学生徜徉在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文化世界,厚植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底蕴。可见,王崧舟老师充分发挥了语文学科的文化传承功能,在促进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进一步思考,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发挥文言文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爱上文言文中富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说,应当不断改进文言文教学方式,有意识挖掘文言文中潜藏的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价值观念,以达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情志兴趣,调动学生对于优秀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激起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总之,语文老师身兼文化传承使命,理應在语文教学中做一个文化传承的“有心人”,让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活出来,滋养新时代下的当代中国青年。

参考文献

[1]汪梅林.文言文教学中的文化表达[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22):45-47.

[2]郭子超.传统文化视域下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构建[J].语文建设,2018(36):12-15.

[3]冯铁山.诗意语文的基本内涵与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2012(2):43-45.

[4]孙泽华.王崧舟文言启蒙课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5]陈弦章.语文教育文化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基金项目:四川省四川轻化工大学2019年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校级课题《中学文言文教学研究》

(作者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文化传承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