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经济视域下民族地区语言扶贫研究
2021-04-12李香莲韦露璐
李香莲 韦露璐
内容摘要:从语言经济学视角,论述语言经济和贫困之间的关系,阐述语言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意义。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西林县为例,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结合当下的脱贫攻坚工作,探索在壮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存在困难的原因,在语言多样性与普通话推广的现实矛盾中,研究在壮族贫困地区如何有效进行语言扶贫。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 少数民族地区 语言扶贫 西林县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明确了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保护扶贫等八个方面的扶贫路径和措施。语言扶贫作为教育扶贫的一个具体方向,对脱贫工作的全面开展,对贫困群众脱贫后的生活保障,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语言经济与贫困
语言和贫困之间的联系,最早源于1966年费希曼(Fishman),他提出:凡是较为富裕的国家,语言都较为统一,而较为贫穷的国家,语言具有较强的多样性,这就是最初语言与贫困之间相关性。多样性的语言资源无疑是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但其也在客观上造成了语言学习和运用的困难,从而造成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不平等。语言与贫困的关系明显,如何利用文化的力量、语言的力量,改变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已成为扶贫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提出“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的理念,发挥普通话在提高劳动力基本素质、促进职业技能提升、增强就业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学会使用通用语言文字,以突破语言交流障碍,降低沟通交流的难度,促进国家扶贫政策传达,推进贫困地区劳动力输出,加快輸入资本交易达成,从而增长家庭经济收入,实现脱贫。转移贫困地区的劳动力,是当下帮助贫困家庭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语言对经济的助推作用使语言扶贫成为脱贫的新焦点,语言扶贫事业是我国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对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具有深远意义。
二.贫困县语言使用与贫困
为充分了解贫困地区普通话使用的现实情况,调查人们对贫困成因的看法,以及对普通话推广态度,笔者在西林县分发关于“语言扶贫”的调查问卷。西林县位于广西最西端,属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境内居住有壮、汉、苗、瑶、布依等13个民族,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语言环境复杂,各民族间语言存在差异,语言呈多样化趋势,使此次语言扶贫调查有了更深刻的意义和价值。本次调查采用网络电子问卷和个人访谈的形式,面向西林县所辖区域内的城区和农村地区收集基础数据。在所发放的75张有效问卷中,有100%的人觉得出去打工需要普通话,有88%的人认为会说普通话的人更容易就业。由此可以看出,在当地人眼中,非常重视普通话对就业的重要性,学习普通话的意向较大。
经调查发现,在农村地区40-50岁中老年群体仍是贫困家庭中是脱贫的主力,但在这个群体中,还有一部分人未能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而止步于农村,无法外出务工,这样的现象在贫困家庭中已是常态。在这个智能手机广泛应用的时代,我们也看到智能科技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新体验,但也要防止信息化、智能化带来的新贫困。边远民族地区的中老年贫困群体将是将是推普、助推脱贫的重点和难点。
三.推普难点及态度分析
在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扶贫工作中,提升当地群众的普通话使用能力非常重要。经过实地走访和问卷分析,笔者尝试对西林县群众学习普通话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成因分析。
(一)学习困境
从社会角度来说,他们从小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交通闭塞,语言环境单一,整个社会环境对普通话的需求不大,在一定范围内不需要普通话进行交流。从个人角度来说,农村的群众缺乏语言学理论基础,语言习得接受能力较弱;思想上对普通话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度不够,缺乏主动学习的内驱动力;他们日常靠务农为生,劳作时间长,缺少学习时间;迫于生活压力,无法集中精力学习,等等。
(二)母语影响
西林县为民族聚居区,语言环境复杂,群众学习普通话可能会受到本身民族语母语的影响,产生语言负迁移现象,另外,还有可能受到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尤其是瑶语、壮语等,不仅是语音上和普通话有差异,在语法使用上有具有自己的特点(例如定语后置、量词较少等),一些特有词汇与汉语普通话词汇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因素都给贫困的少数民族群众学习普通话带来了困难。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年龄较大,对语言的接受能力不足,因此语言学习问题在中老年人群中尤为突出。为此,如何对这一群体进行普通话的有效推广,又成为一项难题。
(三)推普态度
虽然,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仍有大部分人表示支持贫困家庭中普通话使用能力较弱的人去学习普通话。个体访谈中谈到普通话的重要性时,来自西林县城的受访者和来自西林农村地区的受访者都认为普通话是年轻人外出务工的“入门槛”,能流利使用普通话的人更容易就业,在市场上有更多的选择和竞争力。
四.保护语言多样性与推普工作的辩证统一
少数民族语言一直是我们保护和传承的对象。近年来,国家语委把语言资源作为国家语言规划的重要理念,并在国家层面,在全国范围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重视语言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保护语言多样与推普工作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明显,黄少安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在积极、有意识保护少数民族语言与不抗拒语言演变规律之间寻求平衡。”为寻求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需要更多的实践支持,以突破保护多语环境和推普工作之间的绝对壁垒,达到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4]。推普工作深入农村贫困地区,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复杂的背景,我们不仅要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还要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鼓励相互学习各民族的语言文字,掌握不同的语言,更有利于提升语言使用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说语言多样化就绝对贫困,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上,语言多样化同时也体现了语言文化资源的丰富多彩,语言可以文化传承的方式,促进当地经济繁荣,在民族地区强调语言多样性会在文化上更易被接受,各种交流开展起来也更方便,更有利于脱贫攻坚①。
五.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语言扶贫路径思考
语言是用于交际的重要工具,沟通是双向的,在扶贫过程中的语言双向沟通来自扶贫干部与贫困群众,要打破这两者的沟通障碍问题应从沟通的双方说起。不同的语言使用对象应予以区别探讨。
对于没有普通话基础的贫困群众,可实施线下教学模式,定期集中授课。鼓励教师、寒暑假返乡大学生等积极参与推普扶贫培训工作,建立长效的志愿者服务体系,并将此项志愿服务工作与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如能将中小学教育系统纳入推普志愿体系,把学生培养成推普小志愿者,形成大学生和中小学生联盟,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还将提高他们社会责任感,助力脱贫攻坚。
对于有一定普通话基础的贫困群众,可以线上语言学习平台辅助自学。信息技术的运用在语言扶贫事业中的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推普过程中,创造学习条件,创新学习方式,借助广西语言文字网“普通话1000句音频(双语版)”、“语言扶贫”等网上学习平台来辅助学习。有条件的村屯,可以驻村扶贫“第一书记”为主导,邀请当地母语者和普通话能力较好的发音人录制双语音频或视频,为群众创造学习普通话的平台。
对扶贫干部授以语言学基础知识,可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当地民族语。扶贫工作是帮扶与受扶的双向状态,如果扶贫干部能够使用民族语与群众交流,可以短时间内拉近两者的距离,增加亲切感,便于扶贫政策到村到户,为民谋利。另外,扶贫干部应当引导贫困群众在学好普通话的基础上,鼓励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传当地的民族文化,对寻求民族语保护和推普工作之间平衡点具有积极作用。
六.结语
语言对于脱贫的作用不可忽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打破交际阻碍的工具,也是传播信息和技术的重要媒介。推普工作不仅要进入中小学校及高校,也要走入基层,服务农民群体,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目前,脱贫攻坚工作已取得良好成效,但仍然需语言加持,稳定脱贫成效,以防止信息化所带来的新贫困。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语言也将持续发挥其扶贫的作用,这正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陈媛媛.普通话能力对中国劳动者收入的影响[J].经济评论,2016(06):108-122.
[2]李宇明.修筑扶贫脱贫的语言大道[N].语言文字周报,2018-08-01(001).
[3]李宇明,黄行,王暉,谢俊英,周庆生,杨亦鸣.“推普脱贫攻坚”学者谈[J].语言科学,2018,17(04):356-367.
[4]黄少安、张卫国、苏剑著.语言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4)
[5]马海燕.语言扶贫论坛举行,提高语言能力助力脱贫攻坚[N].中国新闻网,2019.10.15.
[6]史维国.语言扶贫是新时期普通话推广的重要使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10-16(003).
[7]王春辉.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扶贫事业七十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04):33-39.
[8]王春辉.论语言因素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J].江汉学术,2018,37(05):92-100.
[9]谢治菊,李强.语言扶贫与普通话技能的减贫效应[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2(01):167-174.
[10]中国语言扶贫与人类减贫事业论坛在京举行[J].语言战略研究,2019,4(06):97.
注 释
①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在2018年中国语言扶贫与人类减贫事业论坛提出。
基金项目:广西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18SCXZD12)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