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文言文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2021-04-12张名波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2期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张名波

内容摘要:批判性思维是高中生必备的思维品质,文言文教学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阵地。语文教师要立足核心素养提升自身教学技能,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前提下,交给学生必备的工具书夯实文言知识基础,落实群文阅读在质疑探究中将学习引向深入。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 批判性思维 培养策略 《烛之武退秦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中强调要“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1]批判性思维是高中语文课标着重强调的思维品质,这不仅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把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在面对问题时转变看问题的角度提升看问题的深度,让学生独立思考建构出自己的认识框架,这是批判性思维的关键所在。文言文教学涉及文言知识、文章文化等诸多内容,文言知识和文章的理解历来见仁见智,所以文言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绝佳阵地。但文言文学习难度较大,教师教法陈旧呆板学生学习兴趣缺乏,这就导致在文言文教学中很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所以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要做到以下四点要求。

一.立足核心素养,提高教学水平

高中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要立足于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部分是一个整体,最终指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批判性思维属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范畴,而思维发展要借助于语言运用,语言是基础。在进行批判性思维教学中必然涉及到审美体验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水平,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深层次理解,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我们在教学和研究中都要始终牢记核心素养,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同样如此。

语文教师自身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积极参加相关培训,观摩优秀教学课例,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能单纯依靠《教师教学用书》,对问题要有自己的感悟,大胆质疑书上的结论并以科学的态度仔细求证。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改变老师讲学生记的传统模式,树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部编本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分量很重,这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编温儒敏先生强调要让学生多读书,要提高学生文言文水平,培养批判性思维离不开广泛阅读,教师也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不断充实自己。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在备课《烛之武退秦师》时要把《左传》《史记》中和课文相关的部分读透,对于备课时遇到的难题要去查阅史书典籍,这样在思考问题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理有据。语文教师还要开阔自己的视野,关注语文教学研究动态,吸收优秀研究成果,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更辽阔。

二.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批判性思维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喜欢文言文,感到学习文言文不是一件难情,才有可能进一步对文中内容进行思考探究。传统文言文教学一般是逐字逐句讲解,要求学生记忆重点字词掌握特殊句式,最后教师总结全文。当然在一些公开课中教师一般不讲文言知识,纯粹分析文章内容,提出一些比较深刻的问题。后者的课堂氛围看起来更好,但缺少文言知识的积累,学生在阅读陌生的文言作品时必定举步维艰。语文教师要对传统文言文教学方式有全面的了解,批判继承其中优秀的经验,吸收借鉴新型教学方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课前安排学习小组集体预习,教师可提前布置好小组任务,避免盲目性增强有效性。每个小组再由长分配好每个人的任务,最后整合小组的预习成果。课上由小组代表分享各组学习成果,教师再补充强调一些内容,这样学生的参与感就增强了很多。《烛之武退秦师》情节波澜起伏,但秦晋围郑的前因后果,烛之武的身份地位和游说秦穆公的细节以及晋文公为何撤退等都没有详细记述。学生喜欢情节生动,故事性的作品。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明代冯梦龙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其中四十三回“智宁俞假鸩复卫,老烛武缒城说秦”和四十四回“叔詹据鼎抗晋侯,弦高假命犒秦军”把课文中所述事件的前因后果交代得很清楚,更重要的是故事性极强,容易激发阅读兴趣,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效果必然很好。《东周列国志》中古白话夹杂一些文言,这对高一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也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当然教师一定要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确小说和历史的区别,不能用小说的观点来臆断课文。不管是小说还是影视作品,在教学中只要运用得好就能发挥积极作用。

三.夯实文言基础,鼓励质疑问难

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掌握文言知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习任务群8强调“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2]。掌握内容庞大的文言字词和特殊文言句式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确实比较困难,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文言文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比较遥远,它失去了现实使用价值。但古代典籍皆用文言文写成,它承载了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白话文也和文言文有很多联系,所以学习文言文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掌握特殊句式时可以梳理归类,总结归纳各自的特点。如状语后置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基本都是“于+名词”置于句末的形式。教师在梳理同类知识点时还可以把初中学过的课文作为例子,这样更有利于内化知识。文言知识固然庞杂,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找出各自特征,这样学起来就容易许多。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课本上的注释,教会学生使用基本工具书。即使教材经过全国许多顶尖专家学者的审核,也不能保证课下注释完全正确,或者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教授《烛之武退秦师》时有学生认为“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陪”应该是通假字“倍”,但文中注释并没有标示它为通假字。这个学生说“倍”意为使晋国土地成倍增加,这个问题引发了同学们的讨论。首先我对这名学生进行了表扬,然后和同学们一起查阅《汉语大词典》,我们查到“陪”第三个释义为“增加,增益”,字典中举的例子就是课本上的句子。字典上还有杜预的注“陪,益也”,所以说课本上的注释是正确的,“陪”不是通假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借此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在电脑上使用《汉语大词典》,以后学生在阅读课外文言文作品遇到不懂字词时就能自己解決。同时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让学生既感到新奇又掌握了学习文言字词的工具。

四.深挖文章内涵,培养思辨能力

文言文既包括文言知识,又包括文章文化。掌握文言知识之后就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最感兴趣的部分。教师的讲解是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不掌握相关的知识就没法思辨。烛之武退秦师的前因后果教师要梳理清楚,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脉络,试想学生都不熟悉整个事件又谈何培养批判性思维。当然梳理文章不是纯粹教师讲解,应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史记·郑世家》,这样学生对郑国由建国到发展兴旺直至灭亡就有了整体把握。学生自然会拿《史记》中的记载和课文进行比较,两者不同是引发思考的起点。这样学生在批判质疑时就有理有据,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生在讨论郑文公的形象时往往比较片面,从善如流、知错就改、知人善任等这些看法都是从他和佚之狐及烛之武的对话中的得来的。作为一国之君,致使郑国出现将亡的危机,他也要负主要责任。学生从《史记》中找到重耳路过郑国时叔詹劝郑文公以礼代之,郑文公却说“诸侯亡公子过者多矣,安能尽礼之!”[3]。可见他又是一个骄傲自大没有远见的人,学生明白了在评价人物时不能简单贴标签。有学生在读《史记》时提出这样的论断,《左传》中的烛之武能言善辩纵横捭阖,但在司马迁的笔下连个姓名都没有留下,只一句“乃使人私于秦”,可见司马迁并不待见烛之武。笔者进而引导学生历史都是人书写的,不同的人在写同一件事时可能会完全不同,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烛之武的说辞是本文分析的重点,笔者抛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4]的论断,这样游说的关键因素就显而易见了。最后晋文公退兵显然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仁不智不武冠冕堂皇,最终还是怕失去秦国这个盟友损害自身利益。秦晋退兵后不久发生了秦穆公突袭郑国及秦晋崤之战,也可证明结盟只是暂时的,一旦有利可图就绝不会再讲仁义道德。

语文教师要立足于核心素养,充分认识到批判性思维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这也是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教师要通过校本培训、专业学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落实到高中文言文教学当中,充分认识到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文言文承载了丰厚的中华文化,交给学生必备的工具书,读懂文言文是基础。通过群文閱读、比较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具备了批判性思维,而且懂得了如何去求证假设,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3][4](西汉)司马迁.史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猜你喜欢

高中文言文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策略探讨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