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导艺术
2021-04-12陈佳倩梁菊香
陈佳倩 梁菊香
内容摘要:当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不小心走进“分叉口”时,教师的引导艺术就像风筝上的线,能够及时为学生指明方向,指引着学生不断地探索新知识,学生在教师的“牵引”下能够主动去打开思维的窗户,自由地放飞创造性思维的翅膀。引导是一门艺术,语文新教师往往有时难以领悟到引导的艺术性特征,因此探究引导艺术性在课堂的体现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课题。
关键词:语文新教师 课堂 教学 引导艺术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今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已经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角色也逐渐在转变,从原来单纯的“授业者”逐渐转变为适时点拨学生进行思维碰撞的“引导者”。在这样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否有效地进行学习与教师能否进行有效的课堂引导是密不可分的,然而在现今的语文课堂中,许多刚刚步入课堂的新老师很容易走进课堂引导的误区。
一.引导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一个高效的课堂不能缺少教师有效的引导,有效的引导艺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当中,体现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一)“循循善诱”的课堂提问
引导艺术体现在课堂提问中。课堂提问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技能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都会以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提高自主思考的意识。教与学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课堂提问将这整个过程完美地衔接在了一起,从而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引导艺术。在教学过程当中,有效的课堂提问需要有效的引导艺术。
许多新教师在进行一堂语文课之前,都会预设很多新颖别致的问题,实际上,有时学生的回答会与教师预设好的问题答案大相径庭。而有的教师遇到这种情况时会强行将学生的思路引到自己的“标准答案”上,这种“引导”是绝对不可取的,这样一来只会压抑了学生的思想,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某种固定的模式当中,使得学生思维得不到进一步发展,对学生学习语文没有任何的帮助。
比如,有一位刚刚从教一年的教师,上的是统编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这一课,学生们各抒己见,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进行了一堂小型的辩论会。课堂气氛进入高潮,辩论难免都会遇到争执,这时坐在后面听课的老师们都有些担心课堂会失控,而这位教师并没有慌乱,当双方因不同的意见开始争执时,他又一次灵活地引导学生:“你能用你的理由说服和你想法不同的同学吗”,于是学生马上就会冷静下来,整理自己的思路,以理服人。这位老师循循善诱的提问,不仅将学生的问题与新问题联结在一起,更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同时还鼓励了学生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锻炼了学生的自主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二)“锦上添花”的引导语言
引导艺术体现在教师语言当中。教师的引导艺术融合于语文教学课堂的各个方面,在语文课堂上,教学各个环节就像是一颗颗散珠,而教师富有艺术性的引导则就像一根长线,使得课堂各个环节浑然一体。有效的引导艺术需要教师拥有很强的语言功底,教师充满巧妙智慧的引导语言则能在教师的课堂引导上起到“画龙点睛”之妙。
引导语言具有生动性,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引导语言的风格也有所不同,语气语调或激昂高亢,或深情婉转,亦或细腻通俗。尤其以著名教育学家钱梦龙先生为典型示范,钱梦龙先生游刃有余地将生动性的引导语言运用于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比如,钱梦龙上《故乡》这一课时,其中有一个小细节正体现了钱老师幽默的引导语言艺术,课上钱老师和学生热烈探讨起碗碟究竟是闰土埋的还是杨二嫂埋的问题,然而学生因此有一些小争议,这时钱老师只是巧妙地说了一句:“这是个历史的悬案。”接着又顺势引导学生去思考杨二嫂为什么要拿走“狗气杀”,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转移到了新的问题中,不再进行没完没了的争论。钱老师用幽默的语言非常自然地转移了学生的焦点,同时还引出了新的问题,不仅不会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反而还自然地引导学生紧贴文本进行思考和学习。
这也说明了,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如果新教师能够正确运用生动形象的引导语言进行引导,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语文课堂,同时还能够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劲头,引发学生深层次探究问题的兴趣。
二.在课堂引导中易出現的问题
许多新教师初入课堂,容易疏忽了课堂引导的有效与否,一不小心就走进了课堂引导的误区。
(一)引导不够深入
新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容易错把原本应是顺其自然的引导变成一个“任务”的存在,许多新教师进行的引导只是为了让课堂上有引导而设,为了让课堂气氛热闹而设,这样的引导大多是生拉硬扯的无效引导。从而形成了一个误区,认为只要在上课时能让学生给出热烈的反应,这节课就是一堂成功的课,就是有对学生进行引导的一堂课,至于这些引导是否有围绕着教学内容、是否有给学生一定的启发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许多新教师爱用上流于细琐的“引导”来教学,从表面上看,只是在对学生不断“引导”,但实际上,这是习惯性掌控课堂的另一种体现。一堂短短四十分钟的语文课里,有的教师经常不停地用重复的问题反复提问学生,又或是将本来就很容易解决的问题非要分成好几个小点来“引导”学生,生怕学生不能及时掌握知识,不能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导”应该是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的“导”、是为学生解惑的“导”,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的“导”、教师一人包办课堂的“导”,这些代替思考包办课堂的“引导”均是无效于课堂的引导。
总之,引导若仅仅只停留于表面,牵强附会,流于形式,最终也只会成为课堂的“累赘”。
(二)引导不够灵活
教师引导方式不够巧妙灵活就会浇灭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语文课堂灵活多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引导能够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然而在如今普遍的语文课堂上,有部分教师在无法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进行随机应变,所使用的引导方式过于呆板传统,甚至有的学生都能够根据老师的提问习惯推测出老师接下来的问题,这样的引导无疑是不利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与兴趣。
过于沉闷呆板的引导方式会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倘若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能够时不时地变化一些引导方式的话,学生反而更愿意跟随着教师深入文本去探究问题,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会一下子就被调动出来。
(三)引导表述不够清晰
有些教师在教学准备上有时不够充分,没有仔细分析教材、钻研教材,或是本身知识素养、语言功力不够充足,因此有时难以用清晰明确的语言直击学生思维的切入点,导致在课堂上常常就会出现引导意图不明确,引导语言表述不清晰等问题,从而造成学生在接收教师传递出的信息时感到“摸不清头”的状况出现,这也是教师在课堂引导中易出现的问题。
三.语文课堂引导的有效性策略
为了寻找提高新教师在课堂引导上的有效性策略,针对课堂引导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些思考,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由浅入深,解决问题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可以由浅入深,将问题由难化简,进一步点拨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课堂提问中讲究引导艺术,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充分调动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将问题由难化简,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消化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在教师一步一步循循善诱的引导下,仅通过几个简单的小问题,就能将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说明,教师只要能找准学生思维的“入口”,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就能打开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大门,谱写出学生“舞动”思维的乐章。
(二)精心设计,曲径通幽
引导方式要具有多样性。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施展引导的艺术,那么在教学准备的环节时就要“下苦功”,对课堂情况进行预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灵活巧妙的引导方式,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准备多种多样的新颖的引导形式。这样一来,就算新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稍有欠缺,那也能够从容地面对课堂上的突发状况。
当然,新教师要想真正地将引导艺术如鱼得水地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自己本身还要注意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素养,让自己具备有充实地文化知识储备,提高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并且还要不断地钻研文本、分析教材,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选择最合适学生的引导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引导艺术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当中。
(三)张弛有度,循序渐进
新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一定要把握好引导的“度”。语文课堂上要有学生自己的声音,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若整堂课都自由放任学生“放飞思想”,教师不加以制约,学生就会如脱缰的野马很难拽回课堂中。然而凡事都不可矫枉过正,若教師“引导”过度,或在无需引导的地方重复进行课堂引导,反而会制约学生的思想,同时学生也会失去探究的耐心,思考的主动性也会随之降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新教师一定要衡量好心里的那杆“秤”,课堂引导切勿操之过急,引导学生要循序渐进,该取舍时就要果断舍弃,无需引导的地方就不要“画蛇添足”,该引导的地方就要巧妙引导,做到张弛有度。
总而言之,要想成就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设计引导方式,选择灵活巧妙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避免走进课堂引导的误区,这样学生的思维与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焦利转.初中语文阅读体验式学习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2]费敏伟.浅议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中引导语言的艺术性[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0(10):29-30.
[3]李惠丽.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舞于历史课堂[J].新校园:理论版,2013(4):72-72.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