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雅”文化导向下的劳动课程建设与实践
2021-04-12蔡春亚
蔡春亚
摘 要:劳动,是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获得知识,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我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孝雅”文化导向下,从“小、活、近、实”入手,开发“劳动,我能行”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以“实践、体验”为突破点,做好不同年龄段劳动内容、技能、技巧的衔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联动互补的劳动课程体系,以课程实施培养队员的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创新精神等劳动素养。
关键词:学校文化;劳动课程;课程建设与实践
新版《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基本要求:“小学生要积极参加劳动,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然而,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的小学生缺乏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不强。若不解决劳动教育问题,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终身发展。
一、确立“孝雅”文化导向下的劳动教育目标
学校是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和获得劳动体验的重要场所。从2012年开始,我校以学校“孝雅”文化为导向,结合雅行“五个一”行孝活动,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学校+”的劳动教育模式,分年级制定出劳动教育总目标,创设劳动教育大环境,大力倡导学生在校做自理劳动、班级劳动,在家帮父母做家务劳动,社会上参与公益劳动,为他们搭建学校、家庭、社会合作劳动教育网络,搭建劳动成果分享的平台,将劳动教育的理念融入学生日常养成教育中。
二、开发“孝雅”文化导向下的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一)“劳动,我能行”校本课程目标
目标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规律,按低、中、高年级分层设置,分学段细化,由具体到抽象,注重教育与生活、与社会需要的结合,是一个分层、小步伐前进、螺旋式上升、整体衔接的渐进模式。高年级的内容作为低年级的发展目标,低年级的内容则是高年级必须包含的内容,以保障劳动教育的系统性、规范性、连续性,减少随意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劳动,我能行”校本课程内容
自理劳动。即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们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由易到难进行。比如整理书包、整理抽屉、整理桌面、整理储物箱、佩戴红领巾、系鞋带、整理床铺、洗衣服、叠衣服、使用一般家电、参与垃圾分类等自我服务实践技能,以提高学生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班级劳动。即要求集体的事情大家做。如服从值日分配、愿意和同伴完成值日工作、餐盘摆放整齐、会整理自己的餐桌、垃圾分类投放等。针对一些班级值日生工作散漫、不负责现象,则采用劳动内容自主选择、自行打卡形式,变“强制要求”为“主动承担”,实现从“任务”变“服务”的劳动意识转变。
家务劳动。即要求家里的事情帮着做。针对大部分学生生活必备能力欠缺,很少体谅父母等现象,我们坚持开展家庭“五个一”的行孝活动,每天固定一些家务,让学生完成作业后,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通过“为父母洗一次脚”“学习做一顿饭”“做一次大扫除”等个性化家务劳动的实践体验懂得生活的艰辛,接受“雅”陶冶,让浓浓的亲情在学生的心头萦绕。
公益劳动。即要求社区的实践我参与。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家长投身公益活动。我们的“小水滴孝雅志愿团队”在父亲联盟的带领下,开展了“小手牵大手”护绿、“春运第一天 姜茶送温暖”、“年前慰问 让美从心开始”、“五水共治 清洁水源”等活动,在培养良好劳动习惯的同时,增强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的感情,赋予劳动教育更丰富的精神内涵。
(三)“劳动,我能行”校本课程实施
1. 把劳动教育列入课程计划
2012年起,我们将劳动教育列为学校“孝雅”拓展课程,通过主题教育、专项训练、竞赛展示、多元评价等途径在晨会课、班队课、集会、节日活动上开展课程教学,以“学校+”这种模式,将劳动教育的理念辐射开去,努力营造处处是课程、时时有课程、校内校外皆课程的教学氛围。
2. 重视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牢记劳动教育有别于其他学科教育,不一定要赶进度,不一定要以掌握知識为目的,更需关注的是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在参与过程中理解劳动的意义与价值,用实际行动阐述“劳动,我能行”。
3. 加强学校家庭社区的合作
劳动教育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家长的意识问题。开展劳动教育关键是家长要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树立家教新观念,让家长配合学校,放手让孩子做事,并给予孩子认可和赞许,鼓励并帮助他们把事情做好,实现家校共管。同时要积极创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大环境,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服务型的公益劳动。
三、开展“孝雅”文化导向下的劳动教育多维评价
(一)建立完整的组织体系
经过实践,学校已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劳动教育组织体系,并制定了相应的岗位职责,以最优化的制度来保障劳动教育的高效运行。校长室负责全面部署;德育处负责建立工作制度,细化目标和任务;年级组根据问卷调查制定具体活动方案,提出任务表;确定好劳动内容后,通过召开专题家长会,教师与家长形成共识,共商劳动教育问题。
(二)开展系统的劳动教育
家长对本阶段孩子需掌握的劳动技能进行专项训练后,采用“21天打卡”制、建立“丹二小学生在家孝雅情况登记表”、设立家庭劳动“小岗位”等,记载、评定孩子的自我服务、生活自理、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等情况,同步优化实施校内常规活动与家务劳动,家、校、社劳动三者配合落实,拼成了完整的教育版图。
(三)落实多维的评价激励
为了让家长能够深切感受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帮助,学校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等级评定与描述性评价相结合等评价方式,有效激励学生认识到幸福生活建于辛勤劳动之上。
搭建平台交流展示。我们通过《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日常训练、国旗下讲话、班队课、学校宣传栏、校园网等平台结合进行,鼓励学生以主题小报、绘画、主题演讲、体验文章、讲故事等多种形式留心发现、积极宣讲、分享劳动的快乐和收货,升华对劳动的认识和情感。
开展劳动技能竞赛。针对班级、年级内的一个阶段的劳动教育重点,每年的五月份,我们以“劳动最光荣”“爱劳动是一切幸福的开始”为宗旨,组织开展“孝雅 劳动我能行”之“整理我的小书包”“我的纽扣钉得棒”“我的衣服穿得快”“我来露一手”等各类自我服务和劳动技能竞赛活动,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评选出“岗位小能手”“小劳模”“劳动小标兵”“孝雅劳动之星”等,以此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思想情操并能够充分热情地投入时间和精力练习。比赛时,我们也邀请家长代表作为活动评委,见证孩子劳动能力的提升。
实施家校共管机制。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共管提供了有力的沟通保障。教师、家长通过QQ、微信、电子邮件、美篇、公众号等将拍摄的照片或场景上传、发送,及时反馈学生在校、在家的劳动状态,让他人为学生的劳动行为点赞,让学生体验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感,让家长更支持学校的劳动教育,学校鼓励学生在家多做家务劳动。
制定新孝雅徽章标准。每月颁发一次“孝雅徽章”是我校在创建“孝雅文化”背景下的一大举措。该评价分学生申报、家长审核、绿卡评价、民主评议、颁发徽章五部曲,每月第一个星期的星期一是“孝雅之星”的颁发日,学校为他们举行颁奖仪式,学校领导为他们戴上“孝雅徽章”。学校联合家委会,从学校表现、家庭配合、社会参与三方面优化修订,对在劳动教育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以調动学生劳动的自主性、家长融合的积极性。
从课程的开发到实践,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有所成长与收获。以劳促雅,孝雅文化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浙江省教育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指导意见》要求用3年时间推动建立“劳动课程”。洗衣洗碗扫地整理房间将成为学生的家庭作业,还会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劳动教育较之以往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和历史使命。我们将继续从时代需求中进一步挖掘“孝雅”文化更深的内涵,更新劳动教育的观念,努力追求适合学校发展和师生健康成长的劳动教育课程新样态。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丹城第二小学,宁波3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