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代少数民族诗人萨都剌的运河诗

2021-04-12陈静

档案与建设 2021年2期
关键词:镇江徐州运河

陈静

摘 要:萨都剌是元代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由于为官与经商,他曾南来北往数次行走在大运河上,留下了大量且系统的与运河有关的诗歌。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窥探元代对运河的治理,了解运河的变迁,看到一个元代士人眼中的运河风光。

关键字:萨都剌;大运河;诗;元朝;梁山泊;黄河

萨都剌,字天赐,号直斋,是元朝著名诗人。“元诗四大家”之一的虞集称赞他的诗“最长于情,流丽清婉”。[1]他的生卒年与所属民族,学术界聚讼纷纭,至今尚无定论,最通常的说法是他出生于1272年,卒于1355年,回族人。由于为官与经商,萨都剌大半生在河北、湖北、福建、江苏、浙江等地辗转,南来北往数次行走在大运河上,留下了大量且系统的与大运河有关的诗歌。本文沿着元代大运河线路,整理了萨都剌与大运河相关的诗歌,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窥探元代对运河的治理,了解运河的变迁,看到一个元代士人眼中的运河风光。

一、从大都到徐州以北

至元三十年(1293),通惠河开通,连接通州与大都(今北京),积水潭成为大运河漕运终点码头,繁盛一时。靠近这里的街区,酒楼林立,吸引着京城的文人雅士以及各方游客。萨都剌《京城春暮》一诗中“小海银鱼吹白浪,层楼珠酒出红霞。”[2]两句就是对这片酒楼的形象歌咏。

运河经过通州,到达直沽口(今属天津),经清州(今属河北青县)、沧州、陵州(今山东德州),再经过高唐州、东昌路(今山东聊城),就到达东平路。萨都剌对这一段运河及运河沿岸城市的描述不多,只有《过高唐》《吴桥县古河塘》等诗。前者是萨都剌在高唐发现元文宗太子燕帖古思之墓,描写了“残雪覆碧草,凄风吹未消。”“荒陵斜照里,松柏晚萧萧。”的荒凉景色,寄寓了对逝者的同情;后者为萨都剌经过陵州与沧州之间的吴桥县所作。吴桥县在宋朝以前为黄河故道,后来黄河改道,这里“古来黄河身,而今作耕地。都邑变通津,沧海化为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运河到东平路之后,纵穿梁山泊而过,萨都剌在此留下了有关于梁山泊的七绝诗三首。根据元代于钦记载,梁山泊在山东寿张县东南七十里,东平州西南五十里,东接汶上县,由汶水与济水在梁山相汇合而成,也被称为梁山泺。梁山泊在五代前称为大野泽,又名巨野泽,它和黄河变迁的关系非常密切。西汉元光三年(公元前132),黄河在瓠子决口,东南注于巨野泽,扩大了其水面。后晋开运元年(944),黄河在滑州决口,河水冲入边、曹、濮、单、郓五州,在梁山与汶水会合。梁山原先在巨野泽的北岸,至此因洪水环绕而入湖中。随着湖泊位置的移动,巨野泽也因此改名梁山泊。宋朝太平兴国八年(983)、咸平三年(1000)、天禧三年(1019)、熙宁十年(1077)、元丰五年(1082)等,黄河五次决口,河水不断流入梁山泊,使其不断扩大,广袤数百里。黄河水也带来了大量泥沙,淤积在湖底。根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金朝时,黄河改道南行,“梁山泺水退地甚广,于是遣使安置屯田,自是益成平陆。”[3]元朝至正四年(1344),黄河北决白茅堤、金堤,“济宁曹郓间漂没千里”,[4]大量河水涌入梁山泊,使其再次成为大泊。

在至正四年(1344)黄河决堤之前,梁山泊并不像顾祖禹所说的“益成平陆”,仍然是一处不小的湖泊,是南北舟楫往来于运河之所经。萨都剌所留下的三首关于梁山泊的绝句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第一首为《雨过梁山》,诗前有小序云:“余与观志能俱以公事赴北,舟至梁山泊,时荷花盛开,风雨大至,舟不相接,遂泊芦苇中。余折芦一叶,题诗其上寄志能”。观志能即观音奴,字志能,唐兀人,也就是党项族人,和萨都剌一样在泰定四年(1327)中进士后步入仕途。這首诗云:“题诗芦叶雨斑斑,底事诗人不奈闲。满泺荷花开欲遍,客程五月过梁山。”一般认为这首诗作于文宗至顺三年(1332),当时萨都剌在南方为官,与观志能因公事乘舟北上,舟行至梁山泊。可见当时梁山泊规模并不小,是当时沟通南北的大运河的一部分。梁山泊内不仅芦苇丛生,还有满泺的荷花。据陈泰在《江南曲序》中说,宋江在梁山泊时,梁山泊阔九十里,且满泊蕖荷菱芡,相传是宋妻所植。陈泰在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乘舟经过梁山泊,见到了“荷花弥望”的景象。而通过萨都剌这首诗也可以知道,九年之后,梁山泊满湖荷花的景象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办完公事之后,萨都剌返回南方,再次乘舟经过梁山泊,写下了关于梁山泊的第二、三首诗,诗名为《再过梁山泊有怀志能二首》。其一云:“故人同出不同归,云水微茫入梦思。记得题诗向叶上,满湖风雨似来时。”其二云:“灯火官船夜睡迟,满湖风露袭人衣。无端惊起沙头雁,明月芦花各自飞。”这两首诗主要是表达对好友观志能的思念,观志能与自己一同赴北,但没有一起回来。第一首主要回忆了上次经过梁山泊自己芦叶题诗之事。第二首除了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外,更是描写了梁山泊初春(夜晚)的景色。因思念友人,诗人在舟中迟迟不能入睡,梁山泊上吹起了风,惊起了芦花中的水鸟,在明月中各自飞去。

过梁山泊之后,运河经过徐集(今属济宁市梁山区)、任城县、南四湖(南洋湖、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到达台庄(今枣庄市台儿庄区)。

二、从徐州到淮安

运河从台庄南下,就到了徐州。正如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所说,徐州“冈峦环合,汴泗交流,北走齐鲁,西通梁宋,自昔要害地也。”[5]不仅是东西要冲,且为南北锁钥。汴河与泗水交汇于徐州城下。泗水是我国为数不多南北走向的河流,河道宽阔,两岸多为山石,河床深及石壑,历代开凿运河多借泗水之便,所以徐州自古以来就与运河关系密切。金明昌五年(1194),黄河在阳武决口,河水十之二三由北清河入海,十之七八经过浚仪(今河南开封)、商丘至徐州,夺泗入淮,从此形成了黄河长期流经徐州的局面,徐州也成了黄河与运河的交汇点。萨都剌在春天时曾经过徐州,写有《彭城杂咏呈廉公亮佥事》一组七绝,其中“黄河三面绕孤城”“城下黄河去不回”等诗句描述的就是黄河流经徐州,三面绕城的景象。后世也有人以此诗作为元朝时黄河流经徐州的有力证据。《彭城杂咏呈廉公亮佥事》还描写了元代徐州春天如画的风景:“柳絮飞飞三月暮”“雪白杨花拍马头”“楼头犹有卖花声”。萨都剌只是在这里做短暂的停留,在参加完友人举行的饯行晚宴,看过饯行歌舞之后(“歌扇摇风噀酒香,舞裙今日动鹅黄”),又要乘着孤舟出发了(“柳边今夜孤舟发”)。徐州除了风景优美,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萨都剌在至元二年(1336)赴任福建闽海道廉访司知事时再次经过徐州,写下了《木兰花慢·彭城怀古》一词,对项羽、刘邦、楚汉之争、戏马台、画眉人、燕子楼等与徐州有关的人物与典故进行了描写,吊古伤今,感慨人生。

离开徐州东行,泛舟在黄河之上。大运河徐州至淮阴清河段借用黄河河道近200千米,整个元代都没有实现“黄运分离”。萨都剌无数次泛舟于这一段运河上,并写下《黄河月夜》《黄河舟中月夜》《黄河夜雨怀完颜子方》等诗,描写他的所见所思。在这一段运河上,有时候能看到“南北橹声争上下”(《黄河月夜》),南来北往的船只争先恐后行驶的热闹场面;有时候可以享受“夜深露冷银河近,卧听天孙织绛绡”(《黄河舟中月夜》)的静谧月景;有时候在黄河的风雨声中思念友人,“短篷听雨到天明”(《黄河夜雨怀完颜子方》)。

崔镇位于徐州与清江之间,即今江苏泗阳县西北。崔镇为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正式设立,与桃源、鱼沟二镇皆为宿迁县管辖。由于濒临泗水这一水上交通要道,所以得到了快速发展。南宋末年,崔镇已经设有驿站,可以满足商贸、航运、旅行、接待等要求。金明昌五年(1194),黄河南徙,与泗水合流,经过徐州、宿迁、崔镇、淮安等地,汇入淮河。金人更是将崔镇看作这条南北交通要道上的屏障,“黄河自洛阳、三门、积津东至邳州、桃源、崔镇,东西长二千余里,设四行院。每行院管五百里,以精兵二十万守之。夜则传更,冬则敲冰。”[6]以确保河关守备安全。

从萨都剌的诗中可以看到,到了元朝,崔镇已经较为繁华。萨都剌几次乘舟经过崔镇,留下了两首诗。一次是少年时外出经商,乘船溯黄河北上,到崔镇遇风受阻,只好寄泊待发,目睹了运河两岸的风景,写下了《崔镇阻风有感》。其诗云:“逆风吹河河倒行,阻风时节近清明。南人北人俱上冢,桃花杏花飞满城。虽云年少惯作客,便觉此日难为情。河鱼村酒不足醉,赖有同舟好弟兄。”诗人到崔镇时临近清明节,四月的崔镇景色优美,桃花、杏花满城怒放。镇上居民都准备了供品,成群结伴地去祭扫先人陵墓。街市上有河鱼村酒,物品丰盛。镇上商铺林立,一派繁荣的景象。后来,萨都剌在赴燕南河北道廉访司任职时再次经过崔镇,写下了《次崔镇壁间韵》一诗。这次他经过崔镇的时候已经是深秋:“木落岁时晏,黄云欲雪天。买舟河下客,立马渡头船。野迥风欺帽,天寒袖裹鞭。夜眠三鼓后,晓发五更前。”从这一首诗可以看出,崔镇街市壁间有人题诗,河中有客舟航行,岸边有立马待渡,郊外驿道上有人策马奔驰,可以看到崔镇在当时仍然发挥着驿站的功能。

到了清江,运河与黄河分流。黄河继续向东入海,运河向南入淮安。萨都剌曾在初夏时节经过淮安,写下了《初夏淮安道中》:“鱼虾泼泼初出网,梅杏青青已著枝。满树嫩晴春雨歇,行人四月过淮时。”初夏淮安,鱼虾跳网,梅杏满枝,春雨泛绿,游子渡淮。除了景色优美,淮安交通便利,“江头日日送行人,南来北去年年事。”(《题淮安王氏小楼四首》其二)饮食业繁荣,酒店林立,“雪满寒江压酒旗”(《题淮安王氏小楼四首》其四),雪天仍在营业。景色优美,交通便利,城市繁荣,居住在淮安的朋友也过着闲适的生活,“万事归来好,淮阴二亩园。教儿书满架,遇客酒盈樽。”(《过淮安畅曾伯都事幽居》)萨都剌登岸拜访之后,对朋友的生活羡慕不已。

三、从宝应到扬州

从淮安顺流南下就来到了宝应,在宝应西十五里的地方有白马湖,东北会运河。萨都剌曾在春天的夜晚泛舟而过,当时白马湖一派春的气息,“春水满湖芦苇青,鲤鱼吹浪水风腥。”即使没有看到月亮,但是“一点渔灯落远汀”(《夜过白马湖》),也酝酿着无限的朦胧美感。

再往南行驶,到了高邮。秦朝曾在这里筑台置邮亭,用来传递公文,所以其初名秦邮。又因为其四周都是低洼之地,唯邮地独高,又称高邮。由于地处南北交通要道上,高邮自古以来就承担着繁重的邮传任务,特别是隋朝开大运河之后,高邮水马驿道并行,政府多在此设驿站,高邮也逐渐成为运河要邑。元时高邮有两处驿站:一為高邮城内的高邮驿,在元至正年间改名秦淮驿,又名秦邮驿;另一为界首驿,在高邮城北部的界首镇中。萨都剌都曾到过,且都写有诗作。《秦邮驿》一诗曰:“二月好风吹渡淮,满湖春水绿如苔。官船到岸人多识,楚馆题诗客又来。近水人家杨柳暗,禁烟时节杏花开。一官迢递三山远,海上星槎几日回。”四月的高邮已经春意盎然,湖中水草嫩绿,湖边杨柳青青,杏花盛开。驿站码头上,南来北往的船只在此停留,客人们登上码头,来到酒楼旅舍歇脚。《过界首驿二首》描绘的同样是四月的淮南春景,“人家蚕老樱桃熟,恰似淮南四月中。”美丽的景色引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匆忙写了家信寄出。“野老柳阴沽秫酒,行人马上寄家书。”(《过界首驿二首》)这也可以证明,元代的高邮驿站的功能已经不再局限于传递公文,接待官员、往来行人,还具有传递家书的功能。在高邮,萨都剌还游览了射阳湖,并写下了《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这九首诗记录了射阳湖的景色:“不见打鱼人,菰蒲雁相语”(其一),“秋风吹白波,秋雨鸣败荷”(其二),“野鹤如人长”(其三),“秋水落红衣”(其六)。还写下了湖上渔民的艰难生活:“霜落大湖浅,渔家悬破罾。此时生计别,小艇卖秋菱。”(其七)

过了高邮,沿运河行船再往南就是邵伯湖。萨都剌曾在舟中,描述过这一段运河的秋景:“惊鱼时出浪花雪,短鬓凉吹水面风。远客行船秋色里,谁家吹笛月明中。”(《邵伯舟中》)

邵伯往南,就到了东南重镇扬州。元代几次对扬州段运河进行了治理,恢复了长期中断的运河漕运,扬州也几乎成了时人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萨都剌往来经过扬州数十次,曾在这里与友人相会、相别,与扬州有着较深的情缘。他留下与扬州有关的诗作中最能体现元代扬州景色的是《过广陵驿》。萨都剌曾在秋日经过扬州的广陵驿,当时他看到江上芙蓉、阶下黄花、扬子落叶、行人登船、万户寒砧、满天霜露,以及听到老雁一声(《过广陵驿》),引发了他的秋日愁思。除了景色,扬州让萨都剌念念不忘的还有美酒。扬州历代都有名酒,元代产葡萄酒,萨都剌曾作有一首《蒲萄酒美鲥鱼味肥赋蒲萄歌》,开篇就赞叹“扬州酒美天下先”。

四、从镇江到杭州

过了扬州,就到了镇江,这也是萨都剌第一次任职之地。泰定四年(1327),萨都剌通过科举入仕,第一任官职为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主要掌管镇江路治所京口(今江苏镇江)居民的“狱讼、钱谷、工役、簿书、期会”[7]等事务。当时京口人口不足十万户,但这里汇聚了五方之民,而且居民贫富差距较大,“达官寓公,第宅鳞比,而穷阎败室,凋瘵尤甚”[8],所以往往被视为较难管理的地方。萨都剌上任之后,监督市场,发廪赈贫,禁止巫蛊,抚恤百姓,重视教化,移风易俗,做出了不俗的政绩,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当他任职期满归京时,被称为“京口四杰”之一的俞希鲁代镇江百姓写了《送录事司达鲁花赤萨都剌序》一文为之饯行,赞扬萨都剌任职期间“吏不犯,民不欺。”[9]最后又满怀深情地说:“其行也,郡之父老,道其事而属予书于祖行之帐云。”[10]表达了京口父老对萨都剌的崇敬与怀念。

在当时,镇江扼守长江且北接扬州,既是南北冲要、江浙重地,又是大运河的枢纽。镇江段运河乃至整个江南运河的供水则全靠丹阳的练湖。练湖是江南运河水量的保障,“开放湖水一寸,则可添河水一尺”[11],“镇江运河全藉练湖之水为上源,官司漕运,供亿京师,及商贾贩载,农民来往,其舟楫莫不由此。”[12]所以元朝一代,非常重视对练湖的治理。在萨都剌到镇江任职之前,元朝分别在至元三十年(1293)、大德九年(1305)、延祐六年(1319)以及泰定元年(1324)对练湖进行了四次疏浚。萨都剌到任之后,对练湖的疏浚也并未停止。萨都剌在天历二年(1329)作有《宿丹阳普照院二首》,云:“明日新晴练湖去,藕花无数落红衣”,又云“夜深为倚西廊柱,药杵一声秋月高”。这被认为是他在任上参与练湖治理的证据——他的后人萨龙光认为萨都剌是为了修治河道之事,所以“力疾到练湖,而且药饵随身也。”[13]这是极有可能的,这时虽然离泰定元年(1324)对练湖的疏浚只过去了五年时间,但由于泰定元年对练湖的治理仅是“增筑堤堰及旧有土基”[14],没有清理湖底淤泥,且仅用了三天时间就竣工了,效果可能并不理想,所以练湖才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需要再次疏浚。另一种可能是天历二年镇江复建京口闸,疏浚练湖是为其做准备。京口闸北连长江,南接大运河,为长江入运河的水闸,由于泥沙淤积,于元代初年废坏。时人只能利用江口原有的其他三座土埭蓄水,引船入河。而每逢干旱时,江水不能东灌,人们要徒步五里方可登舟,十分不便。镇江路达鲁花赤明里答失于天历二年(1329)提出复建京口闸,经奉准于同年九月十六日开工,于当年十月十九日竣工,“民甚便之。”[15]

除了治理运河,为官尽心为民,萨都剌也喜爱镇江的山水,与镇江寺庙高僧友情深厚。他创作了90多首与镇江有关的诗歌,大约是他创作的诗歌总数的九分之一。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到镇江“两岸好山青不断,一江微雨鹧鸪春”(《镇江寄王本中台掾》)的山水形胜之美;也可以通过他对镇江金山、北固楼、多景楼、鹤林寺、普照寺等20多处景点的描写,了解镇江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可以通过他与镇江南郊鹤林寺高僧了即休、金山长老龙江以及焦山方丈的交游酬唱诗,来了解镇江乃至元代佛教的发展,如其所作的《寄金山长老》诗曰:“老师召对金銮殿,喜动龙颜坐赐茶。一日潮音起般若,九重春色上袈裟。”可以看出元代对佛教的礼遇,屡召名僧到朝廷讲经,金山长老龙江上人的讲说十分精彩,得到了元代帝王的赏赐。

离开镇江,沿着运河南下,行过常州和无锡,就到了平江路的治所(今江苏苏州),萨都剌更喜欢称它为姑苏。姑苏交通便利,运河穿城而过,城内河道交错纵横,有“水上之都”之称,而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也留下了萨都剌的足迹。他登上姑苏台,写下《登姑苏台二首》。“阊门杨柳自春风,水殿幽花泣露红。飞絮年年满城郭,行人不见馆娃宫。”站在姑苏台上,眼前所见一派荒凉景象,萨都剌不禁回忆起昔日的繁华,进而生发出物是人非的伤感。在苏州,萨都剌还游览了玄妙观玉皇殿,寫有《题玄妙观玉皇殿》一首,对其进行了描写。离开姑苏,沿着运河南行,就到了吴江州(今江苏吴江)。在这里,萨都剌路遇友人高照庵,并与他一起把酒论文,互相道别,作有《途次吴江别高照庵》。

吴江再往南是水陆交通枢纽平望。自隋唐以来,这里“淼然一波,居民鲜少,自南而北,止有塘路鼎分于葭苇之间,三光水色,一望皆平”[16],所以取名平望。平望驿为唐代所设,是一个水陆两用驿站。萨都剌经过平望驿时,曾写下《平望驿道》一诗,描绘了这里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其诗曰:“左带吴松右五湖,人家笑语隔菰蒲。风涛不动鱼龙国,烟雨翻成水墨图。越客卧吹船上笛,吴姬多倚水边垆。鉴湖道士若招隐,一曲他年得赐无。”平望如同一幅水墨画一样美丽,越地的客人躺在船上吹竹笛,吴地的女郎靠着水边的酒家卖酒,在水乡泽国的氤氲气氛中,萨都剌生出在这里归隐的想法。至元二年(1336),萨都剌赴任福建闽海道廉访司知事,沿着运河入闽的时候,也经过了平望驿,并在这里想起了好友,时任广东宪佥的王伯循,写下了《入闽过平望驿和御史王伯循题壁》一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过了平望,沿着运河往南,就到了浙江嘉兴。萨都剌在这里写了《过嘉兴》一诗:“三山云海几千里,十幅蒲帆挂烟水。吴中过客莫思家,江南画船如屋里。芦芽短短穿碧沙,船头鲤鱼吹浪花。吴姬荡桨入城去,细雨小寒生绿纱。我歌《水调》无人续,江上月凉吹紫竹。春风一曲《鹧鸪词》,花落莺啼满城绿。”萨都剌笔下的嘉兴,自然景色极具南方水乡特色,芦芽、碧沙、绿水、细雨、画船,是典型的“杏花春雨江南”的秀丽美景,而那荡桨入城的吴地姑娘,则是南方水乡特有的旖旎风情。船只再往南行,就到了皂林这个嘉兴南、长安北的运河站。在这里,都市景色被“春溪野鸭肥可射,幽树阴深叫山鹧”(《皂林道中》)的郊野风光代替了,“行行水竹上云林,往往人家或僧舍”的生活,又让萨都剌产生了归隐的愿望。

皂林过后,很快就到了长安驿。得益于运河经过以及位于杭州附近,长安虽然只是一个小镇,但也一派繁华。萨都剌到达长安驿的时候已是黄昏,“坝北坝南河水平,客船争缆水云腥。乡音吴越不可辨,灯火黄昏如乱星。”(《宿长安驿二首》其一)耳边听到的是吴侬软语,眼前看到的是熙熙攘攘争着靠岸投宿的行人,以及运河两岸在黄昏时分就已经亮起灯的酒家,热闹非凡。

长安镇再往南,就到了运河的最后一站——杭州。作为南宋王朝的首都,京杭大运河南方的终点,杭州的繁华自然不必言说。萨都剌在路过钱塘驿时写下《钱塘驿望吴山》:“市声到海迷红雾,花气涨天成彩云。一代繁华如昨日,御街灯火月纷纷。”描写了杭州城繁荣和华奢的街市场景。他所写的《游西湖六首》更是展示了杭州纸醉金迷,一派风流奢靡的景象:“涌金门外上湖船,狂客风流忆往年。”“少年豪饮醉忘归,不觉湖船旋旋移。”“惜春曾向湖船宿,酒渴吴姬夜破橙。”萨都剌也欣赏杭州自然景色之美,如《季夏游灵隐诸峰》“烟霞踏破几层层”,赞美西湖周边山峰之美;《次王侍御游西湖韵》“涌金门外春如海,画舫笙歌步步仙。”描写了晴日春天的西湖色彩绚丽,热闹非凡。萨都剌晚年更是选择在杭州居住。根据明代杭州学者徐象梅在《两浙名贤录》中说,萨都剌晚年寓居杭州时,“每风日晴美,辄肩一杖挂瓢笠,脚踏双不藉,走两山间。凡深岩邃壑人迹所不到者,无不穷其幽胜。至得意处,辄席草坐,徘徊终日不能去,兴至则发为诗歌。”[17]

注释与参考文献

[1](元)虞集:《傅与砺诗集序》,《全元文》第26册,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265页。

[2](元)萨都剌:《雁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文中所引萨都剌诗歌皆出自此书,不一一标示页码。

[3][5](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第1570、1388页。

[4](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2013页。

[6](宋)罗璧:《识遗》卷三,四库全书本。

[7][8][9][10](元)俞希鲁:《送录事司达鲁花赤萨都刺序》,《全元文》第33册,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51页。

[11][12][14](明)宋濂等:《元史·河渠志》,中华书局,1976年,第1633、1633、1634页。

[13](元)萨都剌:《雁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0页。

[15](元)俞希鲁:《至顺镇江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1页。

[16](清)翁光平:《平望志》,道光二十年刊本。

[17](明)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元)萨都剌:《雁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29页。

猜你喜欢

镇江徐州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高申作品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
镇江香醋
镇江阁
于永正从教年记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狮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