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科技配方”
2021-04-12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张 琳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同时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西考察江中药谷制造基地时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再次强调,一定要发展好中医药产业。革命老区江西作为全国重要的中医药资源大省,依靠科技创新江西中医药产业走上了持续发展快车道,江西省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和竞争力逐步提升,但仍需加大科技创新政策供给,坚持走科技创新支撑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以更好地回答习总书记提出的发展好、传承好中医药的时代命题和历史使命。
一、古有“建昌帮”,今看江西中医药集群发展
江西省具有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和底蕴深厚的中医药文化积淀,发祥于江西省的“建昌帮”有着千余年的历史,而今江西省抓住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契机,努力打造具有江西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和应用场景。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初见成效。
1.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科技企业营业收入全国第二。
2015-2019年,江西省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逐年增长,增长率为38.8%。2020年,江西省医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425.7亿元、同比增长10.8%,利润146.1亿元、同比增长16.1%,全省医药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基于科技部火炬中心“国家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企业”(简称“科技企业”)统计调查,江西省共有中药科技企业140家,中医药产业链条比较完备,种植、加工、制造、流通全产业链营业收入数量位于全国第三,营业收入达到476.3亿元,位于全国第二,净利润66.5亿元,位于全国第二。
2.产业集群效应凸显,国家高新区孕育中药企业成长。
目前,江西省已形成“一城一都多园”的产业布局。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核心区建设全面铺开,创新要素资源加速集聚,中药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西健康研究院、道地药材认证标准检测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与江西省医疗器械检测中心建设顺利推进。江西省中药科技企业主要集中在南昌、宜春、抚州、吉安等市,其中南昌、宜春、抚州三地营业收入合计占比达86.9%。江西省9家国家高新区以27.1%的中药科技企业数量创造了76.6%的营业收入,其中南昌高新区贡献营业收入333.5亿元,在南昌市占比94.2%。
3.细分产业集中度高,一批龙头企业涌现。
按照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分类,中药企业主要分为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保护技术、中成药二次开发技术、创新药物研发技术、中药质控及有害物质检测技术四大类别。江西省中成药二次开发技术领域科技企业54家,以38.5%的数量实现了68.5%的营业收入,营业收入达到362.2亿元。产业集聚态势日趋明显,一批龙头企业涌现,江西省目前拥有济民可信集团、仁和集团、青峰医药、华润江中、汇仁药业等五大医药集团,均以中药产业为主,具有较高的行业知名度,济民可信集团、仁和药业分列2020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第11位和第64位。
二、存在问题和短板亟待破解
近年来, 江西省中医药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总体趋势向好,但也面临着创新体系整体能效不高、高层次领军人才不足、企业规模较小、生产集中度低,产品结构低端、同质化严重,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
1.产学研协同、企业创新投入不足。新发展阶段中,创新活动协同化、创新组织网络化、创新服务定制化等日趋显著。江西省目前虽拥有江西省中医药大学等一批知名高校及多个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但规模、布局等方面仍不完善,产学研一直存在一定程度脱钩,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2020年,江西省中药科技企业填报的科技项目中仅有29项与境内高等学校合作完成,占比2.8%,创新体系中子系统之间创新活动割裂现象明显,系统间统筹不足。2020年,江西省中药科技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6.5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1.4%,比例位于全国第21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近一个百分点。而且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比逐年下降,2020年研发投入占比分别比2019年(1.6%)下降0.2个百分点,比2018年(2.4%)下降1个百分点。
2.高层次人才供给、吸引力不足。2020年,江西省中药科技企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为3.2万人,占全国总从业人员的6.7%,位于全国第3名。本科毕业及以上人员9644人,本科毕业及以上人员占比29.7%,位于全国第13名。2020年,当年吸纳高校应届毕业生931人,位于全国第6位。据了解,江西没有地域优势,高层次人才如博士不愿意去企业。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产业处均反映,江西省优秀中医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相当部分中医药人才在江西本土培育后,因待遇低、地方吸引力不足等原因大量流失到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江西省创新生态还需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才能留住和吸引高水平人才。
3.创新主体后备力量支持不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是把科技研发能力转化为经济发展实力的核心要义,其中广大中小企业是我国创新主体的主力军。2020年,江西省中药科技企业中营业收入2000万以下中小微企业49家,占比35%以上,中小科技企业的规模优势不够明显。但中小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占营业收入17.6%,远高于整体平均水平(2.6%),相比之下中小企业当年获得银行贷款金额1.6亿元,仅占比7.9%,中小企业研发风险高融资难问题在中药企业中显著存在,对创新主体后备力量支持不足。
三、“对症下药”,更好地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建议
1.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中医药发展的创新能力。建议国家层面,围绕中医药研发加强科研投入统筹,设立中医药重大科技研发专项,中医药项目优先纳入有关部门科技规划计划,同时各类产业扶持资金对中医药企业研发项目给予倾斜支持。更好地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设立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中医药创新投资基金。对取得国家新药证书、医疗器械三类证书并在本地实现产业化的企业给予奖励,对新获国外授权中药发明专利或参与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给予费用补助,以相关政策和激励机制帮助企业突破新药创制过程中出现的技术、审批、市场拓展等瓶颈问题。
2.加快行业人才培养,增强中药事业传承创新能力。为提升江西省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能力,要加快中医药高端人才的建设和储备进程。在加快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进程,提升医药院校特别是江西中医药大学的办学水平和教学科研实力,实施中医药人才培养高端计划,积极引进、培养一批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加快实施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及技术骨干培养计划,面向国内外引进创新药物研发的带头人、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工程技术骨干等高级专业人才。积极开展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以进一步加强江西中医药理论研究和技术传承创新工作,从而建立概念明确、结构合理的江西中医药基础理论体系,加快江西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化开发,实现江西省中医药事业继承与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3.加紧政策完善,形成中医药发展的创新体制。建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药监局、国家卫健委等有关部门,立足中医药自身特点和发展特征,建立相对清晰的技术标准和应用指南,引导和鼓励中药新药的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引导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统筹科技创新资源,通过科研项目、创新平台等创新政策向科技企业倾斜。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推动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有机结合,开展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优化整合资源,促进创新资源向产业和企业共享,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技术创新服务,促进系统生物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前言技术与中医药的深度交叉融合,对中医药理论进行现代化诠释,为企业和产业提供技术供给和能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