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焦作大运河文化保护和传承利用研究

2021-04-12刘小娟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1年6期
关键词:焦作焦作市大运河

刘小娟

(黄河交通学院,河南 焦作 454950)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识越来越强,对文化建设工作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这十分有利于推动文化体制的革新以及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有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必须重视文化建设,在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还要加快文化的交流,主动以文化脱贫为目标并为之奋斗,坚定文化自信,积极保护与创新文化,让我国文化软实力得到切实增强[1-2]。大运河文化承载着增强我国民族文化自信的使命。大运河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工程,是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其建设投入了古人精湛的工事技术。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沿线文化的繁荣,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都会对经济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3]。大运河与万里长城一样,都是我国古代文明的示范性工程,从隋唐到现今的时代变迁,大运河的贯通、繁荣、衰败、重生都伴随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中国大运河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工期、里程最长,现今仍然延续的活态遗产,聚集了中国智慧,凸显中华民族人文精神[4]。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文化标志。2019年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中提出,应依托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经历史洗礼的文化遗产,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加快区域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展示中华文明。

1 大运河焦作段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京杭大运河的盛名享誉全球,其不仅让“南水北调”得以实现,还促进了运河沿线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充分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及战胜困难的勇气。焦作市是大运河流经的八省市之一,流经焦作地区的为永济渠河段,其在黄河北岸到沁河口往北,通过卫河还有相关的支流自然河道开发,沿途有淇水、洹水汇入作为水源,现今除卫河占压的区域位置外,地表发现永济渠的踪迹难度较大。焦作市与大运河相关的历史文物古迹众多,如石佛滩摩崖造像、九道堰、运粮河龙头桥、胜果寺塔、东关码头、南关桥、明清古村落寨卜昌、乔庄闸及碑刻等,但目前对于这些古迹的保护方案在编制方面存在滞后的情况,而且相关的保护措施有待改进。相关的管理机构基本上是临时设置,并未组织统一、健全的管理结构,影响相关文化遗产的长远保护。

同时,大运河焦作段涉及多个县,但目前焦作市邻近的大运河文化遗产获得的关注较少,相关文化遗址保护观念滞后。如枋城堰遗址,在考古方面是期望保留原本的地址与姿态来进行展示,所以只是在原本的基础上设立了保护点,保护方式单一,缺乏良好的展示效果。如果希望打响世界文化遗产城市的“名片”,相关部门需要做好遗产保护工作,找到最佳的入手点,加快项目的多元化投资,促进休闲、旅游、文化消费。

2 大运河焦作段文化遗产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 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缺失

目前关于焦作市大运河文化遗产相关的学术研究较少,关于焦作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等方面的著作同样较少。相较于江苏、山东及天津等地区,焦作关于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比较滞后,说明尚未意识到大运河文化遗产本身具有的价值。此外,焦作市关于“行走大运河”的一些会议、调研活动开展不多,与大运河沿线其他城市相比,有着十分明显的差距,在未来开发工作过程中必须对此引起重视。总的来说,焦作市目前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加强人们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并向江苏、浙江等地学习,加大相关内容的研究力度。

2.2 文旅融合深度不够,产品单一

关于大运河文化的发展规划,《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仅展开了大方向的指导纲领,并未对各级政府及相关组织的具体职责详细划分,造成大运河文化的发展仍然处于早期摸索阶段,相关的文化产品单一化。同时,大运河沿线相应的文化遗产在发展期间尚未突出资源挖掘潜力,没有重点打响大运河遗产的文旅品牌,缺乏别具一格的发展特色。如对于“焦作—郑州—少林寺”沿线的文物遗迹,目前并未展开灵活的文化遗产项目应用,缺乏展示馆。此外,还有部分大运河古镇的运营模式未形成焦作市大运河文化资源的联合开发与保护,在文旅融合方面缺乏力度,在旅游资源开发上面临巨大挑战。到了今天,文旅融合意识仍然较为薄弱,无论是关于大运河文化的艺术表演、代表大运河符号的特色小吃,还是大运河旅游,都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化发展体系。

3 大运河焦作段文旅融合开发的路径选择

3.1 发挥政府部门职能,协调管理体制机制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的发布意义重大,其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切入点,指出了大运河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价值,并对大运河文化保护工作的基本任务与时间段做出了进一步的规范[5]。因此,地方政府及其对应部门需要完全意识到在新时代建设中加强相关法律规范建设,落实政府部门职能的重要性。首先,大运河焦作段所拥有的文化遗产数量较多,但在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方面还缺乏健全的法律规范。焦作市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可取之处,建立可行性高的法律制度,同时加大宣传和落实力度。山东省在大运河文化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的成果最为突出,前后贯彻了省级保护规划、省级保护管理条例、污染治理办法等,并制定了大运河城市协调管理方案,参照聊城市大运河发展现状,依次推出了旅游规划、改革方案等,囊括了全方位的大运河文化保护。其次是政府需出台对应的行业规范,提高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严格抨击虚假文化宣传事件,让文化产品市场管理规范化、合法化。

3.2 培养群众的认同感,增强法律保护意识

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除了离不开政府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外,还离不开社会群众的帮扶[6]。首先,社会上的大运河保护团体在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是具有代表性的运河文化保护组织,在文化传承发展、对外交流及遗产保护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焦作市可以效仿该组织建立相关的大运河文化保护组织,加大对大运河焦作段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其次,在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学术探索方面,可通过不同方式来展示焦作市大运河文化的研究成果,如图书、画册、视频、文章等,既有利于文化传承,还可通过定期举办学术沟通会,分享各地区的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措施。

最后,从大众角度上来说,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落实到基层,就需要发挥社会大众的主体作用。“人民需要艺术”,大运河文化见证了焦作市运河的兴衰、不同时代文化的发展。因此对于大众而言,开发优秀的大运河文化遗产,应加强其自身对大运河的保护意识,积极主动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大运河文化建设的实践中,通过建设大运河文化来带动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保留原本生活特色、优秀历史传承、民俗文化的同时,还应当在大运河邻近的村镇,加大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价值、文化内涵、文化理念及保护法规方面的宣传力度,培养社会基层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认同感[7-8]。对大运河生态环境的保护,除政府出台相关的制度规范外,同样离不开社会大众的自我约束与保护。要提高社会大众对大运河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也可适当对贫困地区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提高社会群众对大运河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

3.3 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监督机制

在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政府应提高自身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增强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监督与管理,尤其是对大运河沿线的自然生态环境[9-10]。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了难以恢复,所以针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期间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政府应联合环保部门加大环保督察力度,完善相关的制度规范,多部门协作管理,尤其针对具有污染破坏性的企业,可以适当进行处罚,充分落实政府自身职能。同时,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应扩大绿化面积,增强大运河沿岸森林草地的覆盖,进一步实现涵养水源、改善大运河水质的目标。同时联合大运河沿线的农田景观、传统村庄、道口古镇等内容,建设依水傍田的田园运河景观。

3.4 创新大运河运营和旅游服务方式,融合开发特色产品

紧握新时代与新格局下的文化消费增长、旅游目的地转移、区域文旅共兴这三大焦作市目前面临的机遇,落实新理念的具体行动,落实文化自信的关键措施,拓展内部需求的战略特征内涵,重点建设“一带一城一河一山”的文旅发展布局。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融合,同样也是现阶段大运河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实现的一种路径。大运河本身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沿线城市风景宜人,相关的历史遗产较多、文化景点丰富,旅游价值显著,所以可把沿线城市的文化内涵、传统因素、历史传承与旅游产业紧紧融合。首先可把大运河焦作段的文化遗产作为旅游的体验式目的物实现策划、宣传与内容涉及,做好沿线城市与大运河的故事构建。其次,通过不同方式在旅游期间充分展示。最后,在旅游载体建设方面重视大运河焦作段文化遗产内涵的展示,打造文化旅游综合体,综合开发特色产品,如“运河人家”乡村旅游产品、“漫游运河”体育旅游品牌。在国内大运河沿线城市展区中,焦作市的“一山一拳”旅游产品十分受青睐,吸引了大量投资者主动到焦作展台咨询,想要了解相关的资料,同时现场与江苏、南京、无锡、山东等地的景区、旅行社建立了进一步合作意向。

3.5 深耕大运河文化资源,打造精品文化旅游路线

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相关工作的推进,特别是目前数字化、智能化平台的发展,为焦作市大运河文化资源的进一步传承与保护提供了参考、应用、共享的基础。可利用大数据时代下的不同数字化平台,借助二维、三维图像,3D扫描,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进一步制作大运河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字、图像、音视频等,并通过互联网、电视、手机终端等平台进行展示,将大运河文化资源充分呈现到大众面前,增加大众对焦作市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了解和推广其传播[11-12]。

在目前焦作市文旅融合大力发展的基础上,可打造焦作市百里大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廊道,进行大运河焦作段相关的文化遗产遗迹调查,灵活应用与大运河相关的文化项目,筹划建设文化遗产展览馆,提高焦作城市文化旅游产品的数量与水平,打造多条文化遗产相关的主体精品线路,创新推出“探秘功夫源地”线路,将大运河焦作段如明清古村落寨卜昌等传统村落打造成乡村旅游网红点。

4 结语

大运河所具有的文化资源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有其自身的特色元素,作为优秀民族文化传承者,肩负着传承与保护大运河文化的重任。大运河文化是一个完善的整体,而大运河焦作段作为这个整体中的分支,需要充分发挥其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加快对我国大运河文化建设。大运河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保护的关键内容,所以需要充分掌握大运河文化遗产的载体价值,不断提升大运河沿线城市的文化保护、发展力度,构建起以大运河为纽带的大运河文化命运共同体,通过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高民族文化自信。想要更好地保护与发展焦作市大运河文化遗产,需要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理念,根据焦作市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继续努力,承担起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实现沿线城市的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焦作焦作市大运河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骄傲的汉字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焦作市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临轩听雨
焦作市
放歌大运河
焦作:政府买服务的签约之路
焦作市土地流转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