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分析
2021-04-12兰天
兰 天
富县人民医院,陕西 延安 727500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是因冠状动脉血管诱发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使得患者的血管出现阻塞或狭窄,与遗传、感染、年龄、生活方式、性别等密切相关,患者会出现乏力、心痛、呕吐、心悸等临床表现[1]。目前随着我国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生活压力的增大,冠心病发生率不断上升,且患者多合并心律失常。临床上可通过血液学、CT、心电图等方法进行筛查,其中心电图包括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二者诊断效能不一[2]。因此本文分析了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心肌缺血患者的诊断价值,以为心肌缺血患者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排除合并血液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意识障碍者等。60例患者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范围为44~78岁,平均年龄为(59.22±1.25)岁。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范围为44~77岁,平均(59.20±1.21)岁,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范围为45~78岁,平均年龄为(59.35±1.3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等)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所有患者知情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心电图诊断方式,患者取仰卧位,放松身体,之后进行导联,行单极胸导联,之后观察患者心电图波形,判断其心脏状况。心肌缺血诊断标准为若采用常规心电图,若导联T波未超过1/10R波,同时ST段水平降低,则可判断为心肌缺血[3]。
观察组患者定动态心电图诊断,患者取坐位,行皮肤消毒,之后连接动态心电图导线与电极,将电极贴于患者胸部,用胶布进行固定,在将闪光卡放置于记录盒,24h后取出,观测期间患者可自行活动,但不能强烈运动,以免干扰检测。诊断标准:若患者ST段水平下移,同时下移量>0.1mV,下移时间>60s,同时检测期间出现两次ST段下移,则可判断为心肌缺血症状[3]。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肌缺血阳性率;(2)对比两组患者心肌缺血时的心率快慢,其中慢频率为心率低于平均心率10次/min,快频率为心率高于平均心率10次/min。
2 结 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肌缺血阳性率 观察组中心肌缺血者23例,心肌缺血阳性率为76.67%(23/30),对照组中心肌缺血者16例,心肌缺血阳性率为53.33%(16/30),观察组患者的心肌缺血阳性率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
2.2对比两组患者心肌缺血时的心率快慢 观察组患者的心率较快占比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
表1 对比两组患者心肌缺血时的心率快慢[n(%)]
3 讨 论
冠心病是一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中,患者多会出现心绞痛、胸痛等症状,若未给予及时救治,容易引起猝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上常用冠状动脉CTA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而以上检查均会出现一定创伤,老年人群不易接受;而心电图是一种无创检查,其可用于冠心病的诊断,从而使患者在早期得到治疗,控制疾病病情,常规心电图具有价格低廉、操作简单、无创伤等优点,动态心电图是可通过动态观察患者的ST段移位情况,对其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肌缺血情况进行观察,以利于疾病严重程度的检测,尤其是在无症状心肌缺血诊断中,因其发作时间较短,且未达到心绞痛阈强度,因此常规心电图在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很难捕捉到S-T变化,有研究发现[4],若未采用动态心电图,约有80%无症状心肌缺血不能被发现,因此我院将动态心电图用于冠心病的诊断中,诊断效果较好。
本文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心肌缺血阳性率及心率较快占比明显较对照组高,表明动态心电图可更有效的检查出心肌缺血患者的心肌缺血情况,主要是由于动态心电图检测期间内,患者可自由活动,检测时间达24h,从而可以更多地了解患者的发病情况及发病时间,进一步提高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准确度;同时动态心电图可持续、动态的反应患者的心电状况,经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后,患者的心肌缺血发生频率出现一定变化,同时动态心电图具有无创性,便于携带,持续检测中不会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5]。
综上所述,与常规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可提高心肌缺血的诊断阳性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本研究病例资料较少,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