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康复训练在呼吸衰竭无创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2021-04-12陈红娟
陈红娟 刘 阳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天津康复疗养中心,天津 300381
呼吸衰竭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症状,随着病程延长,肺功能逐渐退化,呼吸困难症状表现加剧,同时会增加其他疾病患病风险。改善通气质量是呼吸衰竭病症的主要治疗方向,因此采取机械通气与肺康复训练等辅助疗法意义重大。本科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对43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施以肺康复训练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ICU收治的86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当作观察对象,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肝肾功能损害、精神意识障碍、无创机械通气禁忌证、临床资料不全者。随机分组各43例,对照组年龄平均67.3±4.2岁;男性23例,女性20例。研究组年龄平均66.5±4.6岁;男性21例,女性22例。基线资料相匹配,P>0.05。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及营养支持与预防并发症等。研究组在其基础上加强肺康复训练干预,组织康复科医生与高资历护理人员成立肺康复训练的小组,小组成员经过专业培训。在无创机械通气期间,施以低强度的呼吸肌训练与运动训练。对白细胞数恢复正常与痰液转白的患者施以肺康复训练,或是气喘症状改善后施以肺康复训练。在无创机械通气辅助下展开肺康复运动训练,2次/d,15-20min/次,共训练5-7d;低强度运动训练包括床上运动与床旁站立及踏板运动等项目;呼吸肌训练包括缩唇呼吸与腹式呼吸等训练项目。对患者加强心理教育与健康教育,提高其配合度与治疗信心。康复治疗团队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肺康复训练计划,根据患者病情与耐受度调整训练强度与时间。训练期间加强生命体征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应当停止训练。
1.3观察标准 参照PEF(呼气流量峰值)、FEV1(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VC(用力呼气量)指标,评定患者肺功能恢复情况。参照无创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等指标,评定患者预后改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秩和检验其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卡方检验差异性;组间统计学差异用P<0.05表示。
2 结 果
2.1肺功能改善情况 研究组FEV1、FVC、PEF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 肺功能比较
2.2预后情况 研究组无创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研究组氧合指数与生活质量评分及呼吸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2所示;
表2 预后情况比较
3 讨 论
呼吸衰竭患者的插管率与病死率高,同时增大了临床工作展开的难度。无创机械通气能够缓解患者的呼吸肌疲劳,改善氧合指数与血气状况,降低插管率。但长时间的机械通气,易引起肺不张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与康复进程。肺康复的目的是缓解与控制症状,减少心理影响与功能障碍,不断提高患者生活能力[1]。呼吸衰竭患者的肺弹性减弱,氧消耗量与呼吸道阻力较大,易引起各种并发症。对呼吸衰竭患者采取了无创机械通气下早期肺康复训练的护理方案,通过低强度的运动训练,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与通气量及运动耐力等,同时可通过外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提高运动强度,是呼吸衰竭患者有效的辅助疗法,更利于肺功能与预后情况改善[2]。早期肺康复训练对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与业务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其明确掌握训练适应证,确保恢复训练的安全性与有效性。需根据患者病情等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呼吸肌训练与运动康复训练方案,在专业医护人员的协同下,及时调整患者的运动时间与强度,避免发生不良事件。影响患者配合与依从早期康复训练方案执行的因素较多,应当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健康宣教,使其充分意识到疾病发展后果与早期肺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能够积极参与到康复训练方案执行中来,主动遵循健康生活方式,以切实发挥无创机械通气与肺康复训练干预的价值意义[3]。
综上所述,肺康复训练可加速肺功能的恢复进度,有效改善预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实现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益持续改进,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