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培他滨结合介入疗法在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2021-04-12冯承保刘锦燕王晶晶臧雪芳周海坤张二营李海飞陈淑敏
冯承保 刘锦燕 王晶晶 杨 雪 臧雪芳 周海坤张二营 李海飞 刘 博 陈淑敏 王 颖 王 鹏
1.保定市第二医院,河北 保定 071000;2.保定市儿童医院,河北 保定 071000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饮食方式随之变化,结直肠癌发生率逐年上升,该疾病临床多采取外科手术方式予以治疗,但其病程中易出现转移,常见转移部位即为肝脏[2]。作为原发性肝癌重要治疗手段,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逐渐得到医学临床认可,其治疗主要为局部治疗,对于控制远处转移存在一定局限性[2]。卡培他滨可对患者消化道肿瘤疗效予以极大提升,给药便利,吸收迅速,但应用于控制肝脏转移病灶收效甚微[3]。因此为探究卡培他滨结合介入疗法在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在本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行卡培他滨结合介入疗法,对比单独采用介入疗法。结果示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9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7例。观察组男27例,女20例;平均年龄(59.86±7.11)岁;原发灶部位为直肠28例,原发灶部位为结肠19例。对照组男26例,女21例;平均年龄(60.74±6.73)岁;原发灶部位为直肠29例,原发灶部位为结肠18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介入疗法,即TACE。患者行仰卧位,消毒后进行局部麻醉,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经股动脉使用RH导管插管至肝总动脉造影。根据转移瘤位置将导管置于肝固有动脉、肝左、右动脉或其分支,给药包括奥沙利铂(130mg/m2)、雷替曲塞(3mg/m2)、呲柔比星(40mg/m2)及48%超液化碘油5~10ml,灌注时间不少于20min/次,术后包扎动脉穿刺点加压3~6h,下肢制动6~12h。每次治疗间隔1个月,共治疗3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TACE治疗后第一天起给予口服卡培他滨片(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20143044)治疗,2次/d,每次1000mg/m2,连续服药2周后停药1周,化疗周期为21d,共4~5个治疗周期。
1.3观察指标 (1)近期疗效:通过CT及MRI复查肝内转移灶,根据WHO实体瘤疗效标准评估近期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病情稳定(SD)、病情进展或无效(PD)4项指标,有效(RR)=CR+PR。(2)采用WHO制定的抗肿瘤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副反应标准对不良反应进行评估。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n(%)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近期疗效 观察组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近期疗效对比n(%)
2.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3 讨 论
肝脏因其解剖结构特殊及供血丰富特性,为癌细胞转移提供充足动力,是结直肠癌常见转移部位,相关研究表明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死因即为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因其转移复发程度、范围及累计器官不同,约80%以上肝转移灶无法进行根治性切除,其有效诊疗手段即为介入治疗,技术较成熟。卡培他滨是一种新型氟尿嘧啶类口服剂型,可充分达到或超过静脉给药疗效,相较其他氟尿嘧啶药物服用更便捷,毒副作用更少[4]。将二者有效结合可有效提高化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安全性较强,值得推广。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卡培他滨结合介入疗法应用于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疗效显著。原因为TACE阻断肿瘤供血,使化疗药物于转移瘤局部停留,使其充分吸收药性,作用持久。口服卡培他滨经胃粘膜吸收后,被胸苷磷酸化酶激活,降解为5-氟尿嘧啶,使其该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织,且该药物给药便捷,患者耐受性强,二者结合可有效提升疗效[5]。本研究中,观察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卡培他滨结合介入疗法应用于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具有一定安全性。原因为TACE较好控制肝转移,口服卡培他滨加强对于全身病灶控制,且二者都具备较高安全性及较小毒副作用,结合应用可互相弥补双管齐下,保证疗效显著的同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未增加,具有一定安全性。
综上所述,卡培他滨结合介入疗法应用于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疗效显著,具有一定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