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应用心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04-12杨程霞
杨程霞
山西省残疾人康复医院康复医学科,山西 太原 030032
脑瘫儿童的临床表现为姿势异常、中枢神经运动功能障碍伴有语言发育迟缓、智力落后。临床诊断中,幼儿脑瘫属于先天致残性疾病,是大脑造成非进行性损伤产生的综合征,对其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十分重要。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脑瘫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早期康复治疗中进行心理干预,研究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使用截至目前,我院收治的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80例病患,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男患儿25例,女患儿15例,年龄在1岁~6岁,平均年龄(4.5±1.0)岁;观察组男患儿24例,女患儿16例,年龄在1岁~6岁,平均年龄(3.5±1.5)岁。对两组患儿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年龄、性别和病情差异不显著(P>0.05),组间存在进一步可比性。
排除标准:心肝肾脏功能不全患儿。
纳入标准:临床诊断脑瘫患儿;患者家属同意本次实验;医院伦理管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用现代康复治疗结合传统康复治疗方法,给予物理疗法、作业疗法、感觉统合训练及按摩、理疗等治疗。
对照组使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改善患儿运动功能及感知觉障碍。
观察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措施,对患儿进行积极干预与护理,为幼儿建立康复信心。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应分析心理干预措施应用不足,完善以患儿为核心的有效干预手段,使得患儿得到及时治疗。康复治疗中,鼓励患儿参与群体活动,及时关注患儿心理变化,确保患儿保持乐观开朗心态,形成对疾病的合理认知。心理干预中,与患儿家长进行交流,对家长进行疾病教育宣传,督促家长参与到患儿康复训练中,积极配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脑瘫患儿的康复提供便利条件[1]。
观察组患儿也进行了早期康复干预,提醒家长注意对患儿的感觉进行刺激,增加肢体活动,并且对康复状况及时评估,在临床治疗中,密切关注患儿身体变化和心理状况,结合临床诊疗效果,对阶段性恢复方案进行调整,为脑瘫患儿健康教育提供帮助,促使其基本运动能力恢复,增加自信心。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智力发育状况,并且对患儿行为进行评分,包括社会行为、精细运动、大运动、语言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对护理效果进行全面评估。
2 结 果
2.1两组患儿智力发育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智力正常、智力偏低和智力异常等指标优于对照组,总体异常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智力发育情况对比[n(%)]
2.2两组患儿行为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儿适应行为、大动作行为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行为评分对比
3 讨 论
儿童脑瘫是临床中常见的致残性疾病,对患儿身心造成严重影响,并降低患儿生活品质。脑瘫治愈周期长,完全治愈几率较低,因此,需要对患儿进行长期康复,使用优质护理方案,提升临床干预效果。在对脑瘫儿童的实践研究中,提出心理干预的重要价值,临床中,多使用精细化护理方案,对幼儿身心进行全面护理,关注其均衡发展。护理方案应用中,需要明确早期康复治疗的重要意义,对病患进行积极治疗,改善其行为运动能力,并且对不同治疗方案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心理干预临床效果。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帮助脑瘫患儿身体运动机能恢复;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行心理干预疗法,对患儿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并且组织病患家属参与到临床研究中,促使相关人员在日常康复训练中,加强对患儿心理的正向干预,提高患儿自信心,满足最新全面康复理念要求[2]。
通过对比实验结果,可知在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中,采取心理干预措施,患儿智力发育情况获得一定改善,行为能力提升,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治疗脑瘫儿童中,不仅要进行常规干预,而且需要加强心理干预,对病患进行积极指导,致力于恢复患者治愈信心。对两组患儿行为评分进行对比,观察组适应行为和大动作行为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进一步证实了心理干预在临床护理中具有显著应用价值。因此,在儿童脑瘫康复治疗中,应加强心理干预。
综上所述,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应用心理干预措施,能够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患儿智力发育水平得到改善,可对心理干预措施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