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和凝血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中的临床意义
2021-04-12袁俊
袁 俊
江苏省南京市红十字医院检验科,江苏 南京 210001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急致死率高。研究显示[1],年龄、发病诱因、发病距就诊时间、梗死部位、治疗方式等因素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转归有一定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引起心肌梗死的主要病因。而多个病理生理因素可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其中炎症反应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白细胞参数是传统的炎症反应指标。血小板也是介导炎症的因子之一。因此,白细胞和血小板参数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治疗及病情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2]。此外,凝血参数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程度有关。本文根据TIMI评分将110例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患者进行分组并比较两组血常规与凝血参数的差异,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患者110例。根据TIMI危险评分标准分为两组,低分组51例,TIMI危险评分≤4分,男31例,女20例,年龄51-75岁,平均62.1±4.8岁;高分组59例,TIMI危险评分>4分,男36例,女23例,年龄50-74岁,平均60.9±5.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采集肘静脉血5mL,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行血常规检测,采用凝血分析仪行凝血检测。比较两组血常规与凝血指标的差异。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血常规指标比较 高分组PLT、NLR、PLR高于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血常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常规指标比较
2.2两组凝血指标比较 高分组APTT、FIB高于低分组,ATⅢ低于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指标比较
3 讨 论
研究显示[3],一些血常规与凝血指标可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并对评估疾病预后、进行危险分层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结果显示,高分组PLT、NLR、PLR、APTT、FIB高于低分组(P<0.05),ATⅢ低于低分组(P<0.05),与付莲莲[4]研究结果一致,提示不同TIMI分组的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患者其血常规与凝血指标存在差异。
PLT是一种介导炎症因子。PLT及其诱导的炎症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过程中。增加的血小板计数反映潜在的炎症,可能代表形成血栓的倾向性更高。NLR是简单而可靠的炎症指标,融合了两种白细胞亚型的基本信息,可反映全身性炎症反应。NLR还是心血管疾病进展的重要标志物,NLR增高常常意味着冠心病的严重性程度更高。PLR作为血小板与淋巴细胞组合的整合参数,被认为是一种促血栓与炎性标记物。研究认为[5-7],PLR与不良的心血管结局有关,对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较高的PLR可能是血栓形成的前兆。APTT可反映机体凝血功能,可作为内源性凝血功能的一个敏感性筛查指标。APTT缩短多见于血栓性疾病。FIB是纤维蛋白的前体,可促进血液凝固,FIB含量可反映机体凝血状态。FIB水平升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较差。ATⅢ是蛋白酶抑制剂,可使凝血酶活性丧失,ATⅢ升高可有效抑制血栓形成。
由此可见,联合检测PLT、NLR、PLR、APTT、FIB、ATⅢ等血常规和凝血指标可能对评估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