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640例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
2021-04-12柳林整
王 盼,牛 艳,柳林整,张 进
(榆林市第一医院1.感染管理科;2.耳鼻喉咽头颈外科;3.眼科,陕西 榆林 719000)
榆林地区位于黄土高坡与毛乌素沙漠过度区域,兼具二者的植被特征,且具有独特的气候环境,加之该地区工业化迅猛发展,故近年来变态反应性疾病频发[1]。变态反应是指机体通过接触、吸入或食入等多种途径接触过敏原后,引起组织、器官,甚至全身强烈的免疫反应,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变态反应性疾病又称过敏性疾病,临床上主要以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荨麻疹、湿疹、过敏性哮喘等疾病多见[2]。此类疾病因受内外环境的影响,病因十分复杂,但明确患者的过敏原对其采取预防性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分析榆林地区主要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过敏原及其流行病学特征,为患者的疾病预防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8-06-30~2020-06-30榆林市第一医院耳鼻喉科、小儿科、皮肤科、呼吸科、眼科诊断为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过敏原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患者及重复检测的患者,共收集640例患者(见表1)。其中,男性337例(占52.66%),平均年龄(16.12±16.81)岁;女性303例(占47.34%),平均年龄(22.36±16.71)岁。
表1 640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分布[n(%)]
1.2 检测方法
本次实验采用吸入性及食物性过敏原特异性lgE抗体检测试剂盒(欧蒙医学实验诊断股份公司)检测变应原,变应原主要包括20项检测项目,树木组合(柳树/杨树/榆树)、螃蟹、虾、淡水鱼组合(鲑鱼/鲈鱼/鲤鱼)、海鱼组合1(鳕鱼/龙虾/扇贝)、羊肉、牛肉、黄豆、花生、牛奶、蛋清、啤酒花、霉菌组合(点青霉/分枝孢霉/烟曲霉)、蟑螂、狗上皮、猫毛、屋尘、尘螨组合(屋尘螨/粉尘螨)、蒿属类、普通豚草。本实验采用免疫印迹法,定量检测人血清中特异性lgE抗体。
实验前准备:采集患者外周血3 mL,3000 rpm/min,离心10 min,2~8℃保存待用,不超过7 d。将标本、试剂置于室温下平衡30 min左右,用蒸馏水以1∶10稀释缓冲液、酶结合物,待用。操作步骤:①将膜条置入膜条槽内,并用稀释的缓冲液浸润膜条,再加入1 mL血清标本,摇床室温孵育60 min,洗涤;②加入1 mL稀释的酶结合物,摇床室温孵育30 min,洗涤;③加入1 mL底物,混匀仪室温孵育30 min,洗涤、终止反应,干燥;④利用判读软件Eurolinescan定量检测各种特异性lgE(kU/L),<0.35 kU/L为阴性;0.35~3.5 kU/L为弱阳性,通常没有临床症状,但比较敏感;3.5~50 kU/L为阳性,通常出现临床症状;>50 kU/L为强阳性,几乎总是出现临床症状。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过敏原检测结果
640例过敏原检测特异性IgE抗体均有阳性反应,其中,艾蒿阳性检出率最高(占59.80%),显著高于其他过敏原(P<0.01),其次为淡水鱼组合(鲑鱼/鲈鱼/鲤鱼)、海鱼组合1(鳕鱼/龙虾/扇贝)、普通豚草、牛奶,分别占18.91%、11.56%、10.63%、10.47%,其余过敏原的检出率相对较低(见表2)。
表2 640例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的过敏原检测结果[n(%)]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时间分布 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每月均有过敏性疾病散发病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例数从5月份开始呈上升趋势,至8月份达高峰,7~9月份病例数占总例数的54.68%,9月份以后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其中7月份病例数相对较低,使得趋势图呈“M”型;结合不同月份前五位过敏原病例,过敏原为艾蒿的病例在不同月份分布情况与全部病例的分布相吻合(见图1)。
图1 不同月份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例数分布
2.2.2 年龄分布 640例病例的年龄范围为0.4~77岁,平均年龄为19.07±17.84岁,以5岁为组间对变态反应病例进行分析,0~5岁组病例数比例最高,占30.3%,其次分别为5~10岁组(19.1%)、25~30岁组(10.8%)、30~35岁组(9.6%);年龄分布呈现双峰,在0~10岁出现“第一峰”,在25~35岁出现“第二峰”,随着年龄的增长,病例数呈下降趋势(见图2)。
图2 变态反应性疾病病例的年龄分布情况
2.2.3 性别分布 我们共收集过敏原阳性的变态反应性病例640例,其中男性337例,女性303例,男女性别比为1.11∶1,男性病例数略高于女性,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4 不同年龄组性别分布 不同年龄组别男性与女性的变态反应病例数构成比不同,5~10岁年龄组中男童的构成比显著高于女童(P<0.01);25~35岁年龄组的女性构成比显著高于男性(P<0.01),其余年龄组别构成比男女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1,见表3)。
表3 不同性别变态反应性疾病病例的年龄分布情况[n(%)]
3 讨论
随着我们周围环境及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变化,许多原来不过敏的人群逐渐演变成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同时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许多原来未发现的过敏现象逐渐被揭示出来,故而全世界范围内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世界变态反应组织的统计数据表明,近30年间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至少增长了3倍,目前已高达22%[3]。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包括变应性哮喘、慢性荨麻疹、特应性皮炎、变应性鼻炎和食物过敏等,疾病反复发作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带来了极大的医疗负担。由于部分患者过敏原不明确,使得我们在预防和治疗上面临很多困难,因此对地区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过敏原和疾病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意义重大。
榆林市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黄土高坡与毛乌素沙漠过度区域。半个世纪前,陕西省荒漠化土地毛乌素沙地称为榆林沙区,属于半干旱地带,风沙危害严重,20世纪80年代通过飞播治沙造林,主要播种沙蒿、甘草等灌木草本植物,逐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遏止了风沙的危害,但随之而来的是近年该地区每年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逐年呈增长趋势,特别是每年的7~9月份,因变态反应性疾病就诊的病例呈明显上升趋势[2]。本研究结果提示,在时间分布上7~9月份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例数最多(占总例数的54.68%),与文献报道一致。
本研究结果提示榆林市主要过敏原为蒿属类植物,占比59.8%。蒿属为我国北方广泛分布的植物,主要包括黑沙蒿、青蒿、茵陈蒿、黄花蒿及艾蒿,其中黑沙蒿分布最广,除野生来源外也广泛人工种植用于固沙,可能是榆林地区居民发生变态反应的罪魁祸首。蒿属花粉是一种重要过敏原,影响广泛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4,5]。研究发现,蒿属花粉含量的高峰为每年7月上旬至9月下旬[6]。本次调查发现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高发季节为7~9月份,与蒿属植物的花期相吻合。此外,该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半干旱、风沙大、促使了蒿属花粉的播散,为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其次为淡水鱼组合(鲑鱼/鲈鱼/鲤鱼)、海鱼组合1(鳕鱼/龙虾/扇贝)等,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该地区居民的饮食习惯从牛羊肉逐渐向鱼类转换,鱼类逐渐成为人们日常食物,从而增加了对其过敏的概率。尘螨及霉菌在本次调查中所占比例较低,与其他地区的既往文献报道不一致[7],可能与本地区气候干燥,不适宜蟑螂、尘螨、霉菌滋生等因素有关。
在年龄分布上,本研究中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以10岁以下的儿童及25~35岁的青壮年为主。变态反应性疾病从新生儿到老年人的各个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生,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儿童中潜在的过敏人群也在不断扩大[8]。0~5岁年龄段的儿童所占比例最高,可能与学龄前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过敏原耐受性差有关[9]。随着年龄的增长,变态反应的程度会逐渐降低。5~10岁以下儿童中男童构成比高于女童,推测学龄期男童在室外活动较女童频繁,接触过敏原的风险高于女童,从而增加变态反应的概率。25~35岁的青壮年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该地区多数成年男性有吸烟的习惯,吸烟可降低机体免疫反应,同时,女性对过敏原的耐受性普遍低于男性,出现变态反应性症状时及时就诊,而男性免疫耐受性相对较高,出现轻微症状时可能不会及时就诊,导致此结果。
检测过敏原的方法大致分为体内试验法和体外试验法,均通过检测过敏原特异性IgE来实现,本试验中所采用的免疫印迹法试验是体外试验中的一种,具有体外检测的效能,参数可靠,影响因素少,对患者绝对安全等优点,已被临床广泛应用[10,11]。不过,由于自然界中过敏原种类繁多,还有大量未知过敏原的存在,本研究中采用的检测方法针对的过敏原种类是有限的,不能检测出所有的过敏原。本研究只局限在一所医院,结果只能反映少数人群的疾病特点,需要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反映本地区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特征。此外,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12],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地区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从而为当地广大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