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网络舆情大数据管理与研究
2021-04-11史可
史 可
(中共南阳市委党校,河南 南阳 473000)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办发布的 《第4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97 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1]。由此可见,网络成为了广大老百姓表达意愿、宣泄情绪、了解时政、传递信息的主要形式。网络舆情作为网络强国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提升社会治理效率、引导社会舆论发展方向具有重大作用,因此,新时代下网络舆情大数据的使用与研究也显得尤为关键。
1 网络舆情与大数据的相关概念
网络舆情是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2]。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广大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电子器官”,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网民选择通过网络来发声,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下,也加速了网络舆情的发展。
区别于传统的数据计算和处理主要依靠人工进行演算,费时费力。相较于传统数据处理,大数据的出现,打破了这些局限。在新媒体时代,只需要利用计算机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就能够高效地分析出网络舆情的相关数据、发展方向等,并且能够实时对网络舆情动态进行监控,在海量的信息中智能筛选,及时查找网络舆情的沸点,在舆情爆发初期从而有效应对。
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不断崛起,老百姓更愿意通过网络来把控和掌握社会事件发展,并且发表言论和看法。例如:2016 年“江歌案”、2017 年“北京红黄蓝幼儿园事件”、“622 杭州保姆纵火案”、广大网民都纷纷发表自己的言论,也体现着当今社会民情民意的重要体现方式,也有是政府收集言论,了解民意的一项重要手段。
2 大数据的使用给网络舆情管理带来的挑战
2.1 运用大数据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的意识淡薄
在以电视、报纸、图书为主的传统媒体时代,普通老百姓接受信息主要为被动接受,也就是媒体所传达的就是老百姓所接受并认为的。并且缺乏及时性,也难以形成口口相传的效果,对社会舆情的影响也小之又小。在这种大背景下,政府对于舆情管理可以说是轻而易举,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牢牢把握主流舆论的发展方向。但也是在这种环境下,导致了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管理的意识淡薄。在当今的网络媒体时代下,老百姓对于信息的接受由主动变为了被动,任何人可以不分时间地方全天候地随时发布信息,这就导致舆情管控的难度加大,特别是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认知水平、政治立场都有很大不同,因此,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持有态度、发表看法也有极大差异,特别是一些网络中的“水军”,时常潜伏在网络中,一旦有热点话题就开始发表言论,掌控舆论发展的导向,这些问题都对网络舆情管理极其不利。而政府各部门在舆情管理的态度还停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上,意识较为淡薄,认为进行简单的管控就可以做到把握舆论的导向,禁锢在传统管理模式中,导致很多问题的暴露。
2.2 运用大数据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缺乏合力
政府面对网络舆情的发展,各个部门需要协调配合,才能更好地进行舆情的应对和管理。而互联网由于其“无边性”特征,任何信息都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扩散,所以,对于网络舆情的监管就更需要各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保证网络舆情的迅速、有效监管。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在运用大数据进行网络舆情管理上,各个部门间还缺乏合力。
首先,政府各部门运用大数据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缺乏统一认识。一方面,一些与互联网息息相关、密切联系的部门可能对利用大数据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的认识较为深入和到位,在思想层面上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工作;而另一方面,一些传统或者与网络联系不是特别紧密的部门对大数据的认识较为浅显,甚至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各部门间认识上的差异会导致政府发布相关文件的措施成为一纸空文,也会导致运用大数据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的工作难以落实到实处。
其次,各个部门运用大数据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缺乏配合,当前,网络舆情的管理体系在县级以上地区都建立了相应的监管系统,利用大数据可以提升监管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一些部门之前缺乏密切配合,监管工作往往只是“重面子”而“空里子”。很多部门之前的信息、数据没有做到及时共享,各部门对舆情的管理往往是“单打独斗”,缺乏齐抓共管的力度,这些都会导致网络舆情在第一时间没有及时应对,引导公众舆论方向,从而使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
2.3 运用大数据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的队伍薄弱
当前,我国对于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小觑,这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网络舆情治理效果不佳。首先,整支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一些工作人员学习过互联网相关专业,对于舆情管理和互联网设备的应用能够做到得心应手,而另一些工作人员,特别是位于基层的工作人员,可能仅仅是从其他部门或者单位抽调过来,缺乏相关学习经历和工作经验,对于舆情的管理就相对欠缺,不能及时地应对舆情的突发事件。其次,对于整支队伍缺乏系统的培训指导。在互联网大浪潮中,知识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是非常快的,信息技术的传递手段也越来越多样性。因此,这也对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有了更高要求,而目前缺乏相关的技术培训,导致大部分工作人员的水平还停留在早期水平,技术的提升速度赶不上时代的发展速度。这些问题都导致了相关部门治理网络舆情的效果难以达到满意。
3 新时代网络舆情的大数据使用对策
3.1 培养运用大数据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网络舆情的管理不仅仅是事件发生后的引导和管控,更多的可以在事件未发生时就进行积极的思想引导。在网络媒体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部门都开设有相应的网站或者留言信箱。特别是现在微信、抖音、微博等社交软件的风靡。很多著名门户网站或是新闻频道也都开始了自己的公众账号。例如:抖音平台上的“人民网”“央视新闻”“财经新闻”等官方账号,也吸引很多网友每天观看。此类官方账号也是传播主流思想、引领社会舆情发展的重要工具。因此,要积极培养相关部门运用大数据进行社会舆情引导的意识。提升对此类官方站账号、公众号信息的发布,特别是与老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政策、措施、条例。第一时间在相关账号上发布、解读。提升老百姓对政府信息发布的关注度,以便更好地引领社会舆论的走向。
3.2 提升运用大数据的网络舆情协作能力
互联网由于其 “无边界性”“即时性”“开放性”的特征,使其传播速度、发展程度都是难以估量的。例如:一条微博热搜可以在短短两个小时引发网友几亿条的评论和转发。因此,对于网络舆情的管理也不可能只有一个部门单打独斗就能完成,更多的是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密切协调和配合,才能把网络舆论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提升运用大数据的网络舆情协作能力尤为关键。例如:部分部门承担网络舆情的监测工作,遇到突发事件或者敏感问题,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还有部分部门承担舆情事件的“发生者”,在舆情爆发第一时间进行回应,针对谣言进行及时澄清,引导舆情往积极态势发展。还有部分部门要承担起舆情的管理工作,对于网上散播谣言、扰乱社会稳定的网络大V 或是一些哗众取宠、大打“标题党”的公众号进行及时清理整治。只有各个部门需要精密分工、密切配合、增强协作,才能牢牢掌握舆情发展的主动权。
3.3 加强运用大数据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
网络舆情的管理离不开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队伍,在一起公共事件中,舆论发展的主要方向就主要取决于管理人员的引导,因此,加强队伍的管理也尤为关键。必须通过人员的准确引导来发挥重要作用。首先,要提升整个队伍的思想认识。管理员必须在工作中时刻保持警觉、带有危机意识。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任何一条信息的发展都会引起整个社会舆论的轩然大波。所以,引导员在工作中必须要仔细筛选和辨别网络中的信息,并做到及时筛查和报告,对于一些特殊信息要及时向上反馈,将舆论的走向掌握在政府手中。
其次,要加强整个队伍的硬件使用能力。仅仅思想上的认识还不够,要想做好舆情的管理工作,自身技术过硬也非常关键。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开展对管理员的技术培训,使管理员在日常工作中能高效掌握网络设备的运用,配合大数据的信息筛查,从而有效利用好网络媒体这一载体,发挥大数据的最大效能,从而更好开展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保证网络舆情的正常和平稳发展。
4 结语
互联网就像一把双刃剑,利弊总是相伴随的,特别是网络空间中信息的鱼龙混杂,在巨大的信息流中,有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有各种消极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侵蚀、有各种违背中国特色社会主体主流思想的乘虚而入....这些都加剧了网络谣言的扩散,也加剧了网络舆情朝着不可控的方向蔓延,可以说对网络舆情的管理提出了更高难度的挑战,如何有效利用大数据进行舆情的管理,是摆着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需要我们从机制引导、队伍建设方面着手,能够做到有效地利用大数据进行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