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对策研究*
2021-04-11朱鹤
朱 鹤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2020 年5 月28 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通知,由此可见在大数据时代,结合时代背景高校及高校教师对于传统思政课程育人、课程思政育人提出新问题、新挑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对策,提高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素养,使得当代大学生的学科知识与政治素养双方面提升。
1 大数据时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概要
1.1 “课程思政”的含义与特征
1)“课程思政”深层次理解,高校将公共基础课、通识课、专业课等所有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所有学科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课程思政”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全员、全方位立体化的融进课程建设中。深入挖掘公共基础课、通识课、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将学科显性教育与思想政治隐形教育相结合,促进知识的传授与育人的主体化建设。
2)“课程思政”的特征。
(1)“课程思政”的全局性。“课程思政”具有全局性的特征。“课程思政”在高校建设中要进行全过程、全员、全方位的立体化建设,具有全局性的特征。“课程思政”对学生的教育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全过程育人。“课程思政”要全员是指不仅全体的公共基础课、通识课、专业课教师要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高校的行政人员在其自身岗位也要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发挥行政部门的思政引领作用,引导学生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全方位是指从学校层面、教师主导到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思政的立体化建设。总之,“课程思政”从过程到主体再到对象缺一不可,具有全局性。
(2)“课程思政”的渗透性。具有渗透性,是“课程思政”的第二个特征。“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价值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到公共基础课、通识课和专业课程中。将雷锋精神、航天精神、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深度融入到学科教育中。将高校的教学目标与育人目标有机结合,学生潜移默化的将中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课程思政”的辅助性。具有辅助性,是“课程思政”的第三个特征。“课程思政”是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利补充。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教学形式陈旧,学生认为没有学科课有用等因素的影响,没有达到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在公共基础课、通识课、专业课背后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增加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渠道、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无形中弥补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足,因此,“课程思政”是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具有辅助作用。
1.2 思政课程的含义与特征
1)思政课程的含义。思政课程是指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总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思政课程是科学系统的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政治观、道德观、法治观的重要学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2)思政课程的特征:
(1)具有科学的思想性。目前开设的思政课程,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论。与此同时,这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蕴含思想属性。(2)具有敏锐的政治性。思政课程对高校学生进行党的方针政策、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内容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政治性。思政课程传授内容要求大学生政治方向要正确、政治立场要坚定、政治信念要坚定,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以,思政课程具有敏锐的政治性。(3)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与时俱进,例如《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紧跟时代,是最新最具有时代特征的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具有时代性,大数据时代教师授课过程中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例如教师运用网络平台、微信等多种方式进行知识的传送。
1.3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含义与特征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紧密结合,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育人体系。
1)创新教育方法。在公共基础课、通识课、专业课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容,本身就是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从教师角度出发,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祖国建设奉献,不谋私利。从学生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更加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2)创新教育体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对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优质的整合,最后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课程思政的建设不仅是对各类课程体系的建设,更是对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管理体系相互配合,才能达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效果,最终形成完备的教育体系。
2 大数据时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现状
1)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意义认识不够充分。高校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够充分,主要体现三个方面:学校角度,高校对“课程思政”育人缺乏深刻认识,制定的规则缺乏可操作性,从高校层面统筹领导不利。学院角度,学院领导不重视“课程思政”的建设,仅简单传达学校层面关于课程思政的文件,有的学院不重视没有进行“课程思政”的实质建设,即使有的学院进行课程思政的建设也是构建体系不完善,落实不到位。很多学院认为,育人教育的主渠道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教师,因此主观意识认同较为片面、僵化。教师角度,教师是教学授课主体,教师对课程思政育人理解的深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课程教学品质。从实践教学状况看,大部分专业课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在授课过程中重点传授本学课的专业知识,不重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因此在学科课程中,“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不是很明显。
2)“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制度缺乏具体操作性。“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制度缺乏操作性,具体是指高校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制度规章设定、考核评价监督方面缺乏可操作性。许多高校无论是在学校层面还是在教师层面,对“课程思政”认识肤浅,处于简单了解阶段,尤其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措施的制定上处于空白,制度落实上缺乏深层次的探讨与研究。
3)“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发展出现不均衡现象,主要体现在地区间、学校间、院系间发展不平衡。地区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上海是课程思政先行者,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取得很多成就形成宝贵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比较而言,南方高校对“课程思政”建设重视程度强于北方院校,同时南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也要强于北方高校,这就出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方向地区间存在差异性。学校间发展不均衡,受到思想观念及学校管理层对“课程思政”建设重视程度等因素影响,目前存在有的学校对“课程思政”建设快,注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建设,政策落实到位,发展速度之快;有的学校发展速度慢,最终形成学校与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院系间发展不均衡,有的学院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充分调动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性,努力发掘教师创造性,同时推进教师“课程思政”责任落实制度,落实每门课程组建的教师团队成员的责任分工。同时学院给予教师项目资金支持,加大“课程思政”培训力度,因此形成有的学院行动有速、成果见效;有的学院推进较慢,最终形成学院发展不平衡局面。
3 大数据时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对策研究
1)高校增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之意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取得良好效果,提高主体意识是前提。首先,提高高校领导、管理层面对课程思政的高度重视,只有高校领导、管理层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意识程度提高,才能使得“课程思政”从制度、财力各方面得到有力保障。其次,要提高各类学科教师“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意识。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主体,各类学科教师在思政方面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在学生群体中的教学效果。为此,要着力加强各类学科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要不断、定期的加强学科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科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力。学科老师只有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将思想政治理念入心、入脑、入魂,才能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的融入思政元素,将思政内容与学科内容密切结合。
同时,要提升学科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要注意平时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生个体特征,关注学生时代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洞察学生思想动态,因材施教,达到更好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不断突破改善学科教师教学方法,传授学科知识过程中,学科教师要根据不同课程、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开发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学科课程,教师不仅重视专业知识传授,更应该加入情景模式、讨论模式或者启发式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创新上,提高各层面主体之意识,是协同育人的前提与基础。重中之重,教师是这个过程的主力军。
2)高校强化思政带动学科课程育人之合力。课程教材融入思政元素。以专业课程为主干的学科类课程在教材编订上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教材是教师进行备课,学生理解知识重要载体,因此学科课程在教材编订上要引入思政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融合思政教师的意见和经验,在教材编订和审定上思政教师与学科教师合力完成,达到教材合力育人之效果。
精品课程建设融入思政元素。就目前课程思政的建设状况来看,每门课程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太可行,课程思政建设是循序渐进过程。各个高校应该结合专业特点,在精品学科课程中深度挖掘思政教育元素,达到以点带面,最后辐射全学科的教学效果。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达到课程思政带动学科课程育人之合力。
推进考核评估制度的完善。高校在对课程评估、对教师的督导评估中要把课程和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列到考核评估体系中。例如,高校的一级督导听课、学院的二级督导听课,在评判教师的授课能力强弱,不是简单的考核知识点有没有讲述清楚明,更重要的是要看有没有把思政元素恰到好处的融入授课之中。这种考核评估制度无形中,达到了“课程思政”带动学科课程育人之合力。
3)高校推动“课程思政”之均衡发展。高校通过制度建设、政策倾斜等手段使得学校之间、学院之间、课程之间“课程思政”均衡发展。
高校通过建设健全“课程思政“的引导机制、监督机制、评价机制三个方面使得学院之间、课程之间均衡发展。在引导机制上学校利用经费支持、职称评聘等方法引导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利用学院、教务处、科研处的监督考核制度,督促高校加强“课程思政”的真正落实。通过学生的测评、兄弟院系的评价机制不断优化“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最终形成高校课程思政发展一盘棋的格局。
4 结束语
课程思政的育人功效需要高校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大数据时代,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不断创新,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探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