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祁连山国家公园草地资源现状及持续利用对策*
2021-04-11张莉丽杨栋武王新源单永晖
张莉丽,杨栋武,王新源,郭 鹏,单永晖
(甘肃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甘肃兰州 730020)
祁连山位于甘肃和青海两省交界处,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和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1],在维持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各条河流出水总量的稳定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2-3]。同时,祁连山也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物种质资源库和野生动物迁徙的重要廊道[4]。
2017 年9 月,祁连山作为我国首批设立的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并成立了国家公园,公园总面积5.02 万km2。其中,甘肃省片区面积3.44 万km2,占总面积的68.5%。国家公园内的植被资源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净化大气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得益于丰富的草原和森林资源,人类在获得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生活资源和生产资料的同时,也拥有了优美良好的居住环境[5-6]。祁连山国家公园内的草地生态系统主要由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构建而成,两者共同为区域内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与能量来源[7]。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大气环境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祁连山冰川、雪线不断退缩,天然林草地植被不断退化,水源涵养功能明显减退,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威胁,不仅严重影响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河西走廊的生态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8-11]。在近年来对公园现地调查的基础上,就甘肃省祁连山国家公园的草地资源分布、利用中存在问题以及持续利用对策进行了分析,旨在为甘肃省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提供相关参考。
1 甘肃省祁连山国家公园草地资源分布及类型
1.1 甘肃省祁连山国家公园草地资源分布
根据《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草原调查报告》结果,甘肃省祁连山国家公园草原总面积2096811.3hm2。草地在公园区内广泛分布,以天祝、肃北、肃南、阿克塞、山丹马场、宝瓶河牧场、鱼儿红牧场等县(区、场)较为集中。东部草甸、草原平均盖度多在50%以上,西部荒漠草原平均盖度在25%左右。
1.2 甘肃省祁连山国家公园草地类型及其特征
1.2.1 高寒草原
高寒草原是甘肃省祁连山国家公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草地类,总面积640775.1hm2主要分布在肃北高原,一般在海拔4000m 以上。环境寒冷而潮湿,日照强烈,紫外线作用增强,空气稀薄,土壤温度高于空气温度,昼夜温差极大,年平均温度不到1℃,植物生长季短,年降水量约400mm,相对湿度70%以上。植物多低矮丛生,叶面积缩小,根系较浅,植株形成密丛。
1.2.2 温性荒漠
温性荒漠总面积369365.7hm2,主要分布于肃南县和肃北县。发育于温带,湿润度小于0.1、年降水量小于100mm 的极干旱地区,由超旱生灌木和半灌木为优势种,一年生植物较发育的草地类型。土壤干旱、贫瘠、盐渍化和沙砾化严重,植被盖度小,面积大,植被以旱生灌木、灌木为主,少量禾草、盐爪爪、骆驼刺、梭梭以及红柳,水资源缺乏,开垦过度、开采资源导致原有生态破坏严重,过度放牧。
1.2.3 高寒荒漠
高寒荒漠总面积355717.6hm2,主要分布于肃南县、肃北县和阿克塞县。由强旱生、丛生小禾草为主,并有强旱生小半灌木参与组成的草地类型。湿润度0.13~0.3,年降水量100~200mm 的寒冷干旱地区。海拔3900~5500m 之间的山地。大气降水极少,年仅20~50mm,低温,年均气温-8~-10℃,寒冷和大风常造成生理干旱,植物生长期短,约2~3 个月。植株高一般8~15cm,叶小而质厚,植物种类常常在群落分布范围内不普遍。
1.2.4 温性草原
温性草原总面积282584.5hm2,主要分布于凉州县、民乐县、天祝县、永昌县、肃南县和肃北县。气候为半干旱,温暖,植物群落相对简单,由喜温耐旱的植物组成。海拔高度为1750-3200m。主要类型为长芒草草原、沙生针茅草草原、大针茅草草原、青海固沙草草原、铁杆蒿草草原、芨芨草草原。植物株高20~100cm。该类型可为牲畜提供优质的冬春草场,放牧时由于产量过低应做到防止过牧,科学放牧。
1.2.5 高寒草甸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高寒草甸总面积264202.4hm2。主要分布于民乐县、天祝县、永昌县、肃南县、肃北县以及山丹马场。主要是青藏高原隆升后特化形成的一系列高寒植被类型之一。一般海拔3500~5000m。气候寒冷而较湿润。植物种类繁多,草层以矮化的丛状、垫状和莲座状草本为主,形成低矮而稠密的植毡。苔藓、菌类分布丰富,种类较多。
1.2.6 山地草甸
山地草甸总面积108786hm2,主要分布于凉州县、民乐县、山丹马场、天祝县、永昌县、肃南县和肃北县。主要由中生性多年生草本植物构成、且在水分条件适中的生境中发育形成的草本植物群落。植物群落在山地草甸中超过20 种以上,主要有短茎禾草、根茎禾草和杂类草为主的草层,覆盖率达80%~90%,高度常达1m,植物生物量相对较高。优质禾本科植物有鸭茅、无芒雀麦、细叶早熟禾、林地早熟禾、草地早熟禾、大看麦娘、假梯牧草等。
1.2.7 低地草甸
低地草甸类主要分布在阿克塞县和肃北县,总面积75267.71hm2。低地草甸类主要分布于地势较为低洼,地下水位较浅的地方。由于地下水位较高,低地草甸常遭受沼泽化影响,地下水位一般小于0.5m,优势种以多年生湿中生草本或中生草本组成的草地类型。
1.2.8 人工草地
人工草地112.26hm2,主要分布在天祝县和肃南县。主要栽培饲草有青冈草、燕麦、野胡萝卜、紫花苜蓿等。
2 甘肃省祁连山国家公园草地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2.1 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受损,功能失衡
近30 年来,祁连山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自然生态平衡被人为干扰、破坏。此外,由于人们对自然进行无节制的掠夺式索取,远远超过了原始自然生态系统的耐受“阈值”,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严重受损,功能失衡[12]。另一方面,由于人类长期过度开垦或采矿,导致该区域内优质草地面积减少,植被退化严重,水源涵养功能下降,生态趋于恶化,相比20 世纪50 年代,草地退化面积达到90%,野生动物栖息地遭到破坏,草地植物种类逐年减少[13]。加上该区域内先期长时间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严重,草地生产力下降,进而加剧了草畜矛盾,系统形成恶性循环,而最终的结果便是整个草地生态系统遭到彻底破坏。
2.2 没有科学处理草地资源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祁连山于2017 年9 月作为我国首批设立的国家公园,在全湿化大背景下公园内的生态状况整体向好发展,但局部草地退化、沙化、盐碱化形势依然严峻。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没有科学处理草地资源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公园内首先以追求生态保护功能为先,生产功能为辅,以整体观、大局观的高度去认识祁连山国家公园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生态脆弱区应实行科学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优先发展战略,适度开展相关草地资源经济开发项目。
2.3 畜牧业粗放式发展,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祁连山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发达,当地牧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导致经济基础和科技力量相对落后。当地的草地畜牧业主要依赖逐水草而居、靠天养畜,单一的粗放式管理。同时,随着当地人口压力不断增大,牲畜数量逐年上涨,以草定畜的放牧制度不能严格贯彻落实,超载过牧形势严峻。加上当地人工草地建设速度相对缓慢、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草地畜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尚受限于自然环境。
3 甘肃省祁连山国家公园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祁连山国家公园内草地退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已经引起政府部门和科研人员的高度关注。2016年开始全面整治,建立祁连山国家公园并实施一系列生态环境整治工程,严格限制了不合理人为活动干扰,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很大改善,治理效果也得到初步体现。加上近几年西北地区“暖湿化”的影响,祁连山国家公园内草地生态系统整体向好发展。祁连山生态环境正在经历从生态治理转入生态恢复阶段的过渡时期。综合考虑,必将通过观念转变,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实行主动保护,使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逐步走上生态文明的道路。
3.1 科学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长期向好的基石是通过绿色发展理念来提升当地居民生活水平。通过全面贯彻践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等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积极构建适合于祁连山国家公园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空间格局、产业格局、生产方式[14]。
3.2 全面贯彻、落实最严格的生态资源保护制度
甘肃省祁连山国家公园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其中核心保护区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各分区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规则,按照管理目标、资源特征等实施差别化保护及管控措施,涉及原自然保护区的区域,试点期间,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严格管控。
核心保护区:依法禁止人为活动,逐渐消除人为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长期保持区域内生态系统的自然状态,维持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严格保护冰川雪山和多年冻土带,维持固体水库功能。严格保护雪豹等野生动物关键栖息地完整性和连通性,确保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稳定发展。对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实行最严格管控。
一般控制区:依法限制人为活动。通过必要的生态措施逐渐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原貌。逐步提升森林覆盖率及草地植被盖度,提升水源涵养生态功能。维持草畜平衡,扩大野生动物生存空间,推动雪豹等野生动物种群复壮。推进居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减轻经济发展对资源消耗的压力,形成绿色发展模式。严格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根据生态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管理目标,对一般控制区实行差别化管控措施。
3.3 加快开展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步伐
对祁连山国家公园内实施长期禁牧、退耕措施以及开展对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的整治后,已实施关闭或冻结了公园内采、探矿及直排等项目,而探采矿权尚在有效期内的,则根据生态恢复治理和矿权注销补偿区分的原则继续有序推进。建议结合公园内目前正在开展的重点项目,科学有序地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技术的论证研究、示范实施。建议以0.85 羊/ha 为载畜量的红线标准,合理地制定出适合不同生态区的草原载畜量,使已退化草地的生态修复工作更加科学、有序地开展。
3.4 建立协调机制,整合现有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
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问题已引起党和国家以及省市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投入的资金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已在实施的生态保护和重点建设项目很多。但是,许多项目大多属于不同的行业、不同部门主管,各有其权益,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造成投资效果不甚理想。建议冲破“博弈思维”,割舍“部门利益”形成更高层面的协调机制,由一个部门统筹整合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项目,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全面发挥整体科研优势,以期更好地保护草地生态系统以及整个祁连山生态环境。
3.5 建立优质高产人工草场,缓解草畜矛盾
“草畜矛盾”一直都是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发展人工草场能有效缓解草畜矛盾,减轻天然草场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地退化。建议选择适合的生态区(一般控制区)建立优质高产的人工草场,根据气候、水分等条件,选择适合草种,比如在天然草原科学免耕补播豆科牧草,其蛋白质含量较高,适口性好,根系也可与根瘤菌共生从而有效固定大气中的氮素,改善土壤肥力的同时,有效缓解了草畜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