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师”张良的人生传奇
2021-04-11张大可
张大可
张良拜师 图
西汉开国功臣留侯张良,以筹谋划策佐汉高祖刘邦定天下,封留侯。汉高祖刘邦师事张良,故史称张良为帝王师。张良一生充满传奇。少年、青年时的张良以豪侠著称,敢于行刺千古一帝秦始皇,成年张良为帝王师,晚年张良导引辟谷,隐于都市作神仙游。特别是侠客张良一转身,脱胎换骨成为辅明主定天下的谋臣张良。这是怎么一回事?还得从头说起。
张良原是六国时韩国公室贵族,姓姬,父、祖两代历仕五位韩王为国相,身世显赫。公元前230 年,秦灭韩,其时张良年少约二十左右,还没出仕,国破家亡。当时张良拥有三万多奴仆的家产,他毁家纾难,全部变卖,用于拜师学艺,寻求刺客,誓报国仇家恨。
这时,张良的亲弟病死,草草掩埋,张良就毅然离家,踏上报仇雪恨的征途。足迹踏遍黄河两岸、关内关外,历经今河南、山东、河北、关外东北,乃至朝鲜,寻访勇士。
张良从公元前230 年到公元前218 年,历时13 年,终于寻得大力士,在公元前218 年于阳武博浪沙刺杀出巡郡县的秦始皇,未能成功。张良遭到全国通缉,他改姓埋名,化名张良,逃到交通四达的下邳躲藏。由于交通四达,人流复杂,消息灵通,不出门户知天下事,既易躲藏通缉,又能结交天下豪杰,避祸于下邳,突显了张良的智慧。
挫折促使张良痛定思痛,认为只是报仇雪恨,逞豪侠的匹夫之勇,杀了一个秦始皇,救不了天下黎民百姓,器量太小。此时,张良得到高人指点,史称黄石公,传授了张良《太公兵法》。张良修养砺志,从公元前218 年到公元前209 年,十年磨砺,胸藏韬略,等待时机,立志灭秦辅明主,解救天下苍生。
公元前209 年,陈涉起义,张良也在下邳聚结了一百多青年的一支队伍,打算去投靠代理楚王景驹。公元前208 年,沛公刘邦率领几千人掠地至下邳。张良归附,多次用《太公兵法》对刘邦讲解,奉献策略。别的人听不懂,只有刘邦十分欣赏,一一采纳。张良打心眼里佩服,称赞刘邦:“真是一个天才”。
张良认为刘邦就是他要寻找的明主,从此追随刘邦灭秦建国。刘邦也敬重张良,师事张良,君臣如鱼得水。《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记载了张良为西汉建立,以及巩固西汉政权,奉献了十五道奇策良谋。具体内容如次:
第一计:公元前207 年8 月,刘邦西入武关灭秦,张良献计破秦峣下军;第二计:公元前206 年11 月,刘邦入秦,居秦宫室不出,张良谏言刘邦出宫,封府库,还军霸上以待项羽;第三计:张良利用项伯之愚和樊哙之勇,解刘邦鸿门宴之困,保存实力;第四计:张良再利用项伯,使刘邦获得汉中地区,受封汉王;第五计:张良建言刘邦入汉中火烧褒斜栈道,麻痹项羽;第六计:张良致信项羽伐齐,为刘邦夺取关中灭三秦王,赢得时间;第七计:下邑之谋,张良献灭楚大计;第八计:公元前204 年4 月,项羽急围汉王刘邦于荥阳,刘邦刻印打算立六国后为诸侯王,用以树项羽之敌,张良列举八条理由谏阻刘邦分封;第九计:公元前203 年形势变化,张良建言刘邦立韩信为齐王,以灭楚;第十计:公元前202 年,张良建言刘邦背约穷追项羽,迫使项王自刎乌江,楚灭汉兴;第十一计:公元前201 年3 月,张良建言刘邦封雍齿为侯,安定天下;第十二计:公元前201 年5 月,张良建言刘邦采纳刘敬迁都之议,刘邦立即听从,于是西汉从洛阳迁都长安;第十三计:张良为吕后保太子,建言吕后用重金聘商山四皓为太子友,太子刘盈果赖四皓得以保全;第十四计:张良建言刘邦用萧何为丞相,制定休息无为政策,继任者曹参遵而无失。百姓歌曰:“萧何为法,斠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第十五计:公元前196 年,张良从高帝征讨代相陈豨,献计灭陈豨,夺取马邑。
张良作为汉高祖刘邦的首席谋臣,献策多多,上述十五计仅仅是有关国家存亡大计的一部分。《留侯世家》曰:“(张良)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这段话有两个重心,一是说,张良恪尽职守,关系国家大事,献策多多;二是说,张良进策技巧“从容言”,使领导乐于采纳,此点极为重要。古代的首席谋臣,相当于现今的首席顾问兼大秘书,让领导言听计从,才能发挥作用。什么叫“从容言”?表面是指对话技巧,两人对话十分和谐,宽松,进言人没有负担,尽情把理说透。听言者愉快接受,并付诸实现。
“从容言”的实质是指进言者的品德修养,尽职尽忠,没有丝毫个人杂念。凡私心杂念者,总是察言观色,投其所好,卖弄聪明,自己不知不觉堕落成为谄媚小人,进而成为弄柄奸臣,没有好下场。张良进言,从不抢先,不图功名,诚心诚意对事,成为进言者的典范,赢得刘邦敬重,尊张良为师长,从不称张良之名而称字,左一个“子房如何如何”,右一个“子房如何如何”。子房,就是张良的字。刘邦对其他大臣,乃至包括萧何,都是呼来唤去,如使奴仆,唯有对张良师事之,对张良的建言,从不打折扣。张良是怎么做到的呢?细说端详:
其一,张良进言,从不争功,不出风头,不抢先发言,看准时机,向刘邦进言,功归首先建言者,或说理透彻的建言人。例如,张良第二计,建言刘邦出秦宫室,封府库,还军霸上,先是樊哙直谏,刘邦左右大臣也多有劝说。张良最后总结分析,指出刘邦若不出秦宫室,项羽入关将有灭顶之灾,刘邦彻底心服。又如第十二计,议迁都,众大臣争论得一塌糊涂,众将皆楚人,不愿西迁。等到刘敬从西戎戍守归来,进言刘邦以暴力取天下的人不可效法西周文王、武王以德取天下,要占有地利。刘邦动心,才去问张良,张良借机详细分析利弊,功归刘敬,说:“刘敬说是也”。刘邦当天就决策迁都。
其二,棘手大事,进言者要承担责任,主动唱黑脸,留给决策人唱红脸。张良进言刘邦的第一计,用兵法诡道计破秦峣下军,第十计进言刘邦穷追项羽,这两计均为定盟背约行为。以纯道德论,背约非君子,乃小人,这个锅不能让称帝的刘邦来背负。此时张良主动强谏,承担负约之名,唱黑脸,把胜利果实和唱红脸留给刘邦,那刘邦的激动之情,不必言表。
其三,重大决策,务必稳重,留在决策人问计时再进言,才能收到奇效。张良进言第七计,下邑之谋献灭楚大计,是刘邦在彭城败北,退逃塗中问计时,张良奉献的。刘邦五十六万大军在彭城被项羽三万轻骑打败,使刘邦产生了极大的恐惧与震撼。所以在败北途中急于召开军事会议,刘邦说谁能助我灭项羽,分天下之半。张良认为时机已到,他建言刘邦先打一个胜仗,阻击项羽于成皋以东,汉军建立成皋防线,利用地理形势,刘邦亲自坐镇,吸引项羽屯兵于坚城之下;然后派韩信在北方开辟第二战场,灭魏、赵、代、燕,进兵齐国;再派彭越深入楚后方,扰乱楚军后勤;再派一位辩士到南方说降九江王英布归汉,也就是张两翼包围项羽,当韩信深入齐国之时就是项羽灭亡之日。这一计划,史称下邑之谋,正面战场在成皋,史称成皋之战。整个楚汉相争的进程,就是下邑之谋的执行过程。如此重大战争决策,张良十分沉稳地放在决策人刘邦急于问计时和盘托出,收到整个汉军集团坚决执行之效,创造了历史。
其四,进言人要善于讽谏,启发决策人醒悟,改变其固执己见,是一种艺术。张良献策第十一计,进言刘邦封雍齿为侯,抚平功臣争功,稳定了初建的西汉政权。刘邦豁达大度是他性格的优点,善于团结人。但刘邦又心胸狭隘,固执己见,记恨报仇。论功封侯,只讲亲疏,大臣寒心。有的感到身危,已有叛变发生,项羽降将利几就叛变了。讲大道理刘邦听不进去,张良陪伴刘邦出游,故意危言耸听,说诸将三三两两交头接耳在谋叛。刘邦心惊,忙问怎么办?张良故意说,陛下最恨的最想杀的人是谁?刘邦说是雍齿,张良说:“赶快封雍齿为侯,诸将就安定了”。这其实是张良劝谏高祖不要以意为法,论功不要亲疏有别。又,张良建言吕后保太子的第十三计,处人骨肉之间不是口舌能争的,让太子以四皓为友,其计妙绝。东汉末,诸葛亮计保荆州牧长子刘琦就是效法张良的妙计。
其五,不涉及人际关系地进言,畅所欲言。张良十五计中多数奇策均如此,兹不赘。涉及人事关系而事关重大者,进言要充分说理。张良进言的第八计,劝阻刘邦分封六国后,此计乃刘邦心腹郦食其所献,张良得知极为震惊。因为刘邦已刻好印,郦食其马上就要出发,事情紧迫。张良立即进言,用八条道理层层深入,力谏刘邦不可分封,否则大势将去矣。楚汉相争的实质就是大一统政治与分封政治的博弈,刘邦若封六国后,岂不是步项羽后尘!后来形势变化,张良建言封韩信、黥布、彭越为王,乃是权变。用今语言之叫灵活性,张良也是运用精熟。
总上所述,张良的“从容言”,表面看是进言技巧,实质是品德修养,只有一心为公的人才能把握好进言的尺度。没有私心杂念,才能做到尽职尽责。刘邦师事张良,一半是敬重张良的智慧,一半是敬重张良的品德。萧何、曹参两人是同乡,同僚,又是好友,可是在论功行赏时,两人互不相让,差点水火不容。张良却是功成身退,拒绝受封大县。德行高下,一经比较,不言而喻。高祖品评大臣,特别将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并提,称为人杰。汉初三杰,由此而生。张良居三杰之首,高祖给予了最高评价,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确实是名至实归,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