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少数民族易地搬迁村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指标体系研究
2021-04-11□高达
□高 达
(青海大学财经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16)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有形的还是口头的,都显示出中华民族文化旺盛的创造力。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是民族文化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聚集于青海的各民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方文化并传承至今[1]。通过多种方式保护和开发青海传统优秀民族文化,对提升国家文化实力和综合国力具有基础性作用。同时,保护和开发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青海区域经济发展[2]。
1 青海易地搬迁村落概况
青海“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涉及179 904 人,规划期限为2016—2020 年,共为易地搬迁工程项目筹措资金88.66 亿元,对搬迁村民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搬迁安置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恢复迁出区生态。
依据课题调研结果显示,青海少数民族村落共搬迁农牧民16 471 人。搬迁后,与县城距离小于10 km的新村占57.1%,新村房屋主要为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少数民族搬迁新村平均耕地面积107.01 hm2/村,体育器材平均价值1.95 万元/村,平均拥有图书量1 278 册/村,图书价值平均2.89 万元/村,新村外出务工的人数占搬迁村劳动力总数的36.49%。
从地区分布看,少数民族搬迁村落的农牧民中,海东市占34.86%,西宁市占24.03%;从民族结构看,农牧民中少数民族人数占72.46%;从年龄结构看,农牧民年龄在36~55 岁的中年人占63.33%;从文化程度看,农牧民文盲、半文盲占43.19%。
2 指标体系构建
2.1 构建原则
为了使评价指标体系准确、科学地反映易地搬迁村落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状况,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中,应遵循综合性和重点性结合原则、层次性和相对独立性结合原则、科学性和指导性结合原则。
选取和使用指标时,尽量选取易得、简洁和关键的指标,同时所选指标应有确实数据,并贴切易地搬迁村落这一主体因素。
2.2 评价指标选取
依托于“青海少数民族易地搬迁村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研究”课题,依据相关统计年鉴与年度报告,选取部分有效反映易地搬迁村落发展情况的指标。同时,在阅读了大量关于当前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后,对相关文献主要观点进行筛选和分类,并选取利用率较高的指标构建初级指标框架。指标选取参考作者举例如下。
(1)一级指标(文化保护与开发):何星亮(2005)[3]、赵悦和石美玉(2013)[4]、贾鸿雁(2007)[5]。
(2)二级指标(保护水平):何星亮、贺学君(2005)[6]、刘建平等(2007)[7]、马晓京(2000)[8]。
(3)二级指标(保护效益):赵悦和石美玉(2013)、肖曾艳(2006)。
(4)二级指标(文化传播):何星亮(2005)、刘建平等(2007)。
(5)二级指标(经济开发):贾鸿雁(2007)、肖曾艳(2006)。
(6)二级指标(环境开发):贺学君(2005)、肖曾艳(2006)、张艳和张勇(2007)。
2.3 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依据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参照国内相关文献、相关统计年鉴、年度报告及课题问卷设计,结合青海贫困地区的文化保护和发展现状,从保护水平、保护效益、文化传播、经济开发、环境开发5 个方面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进行评价。同时,遵循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将保护与开发两个维度融合成为一个完整互补的指标体系。
2.4 确定指标尺度评分标准
将指标尺度评判取值标准划分为Ⅰ、Ⅱ、Ⅲ、Ⅳ4 个由高至低的等级,采用十进制评分法,满分为100 分,将每个等级赋予一个特定的分数区间,分别为80~100 分、60~80 分、40~60 分、20~40 分。
根据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通过专家征询和指标尺度打分,再进行层次分析,判断准则层和指标层优先度。
3 专家评判指标尺度
3.1 专家权威程度分析
共聘请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位的11 位专家,职称均在副高及以上,专家情况见表1。
表1 专家情况统计
3.2 权重
3.2.1 学术水平权重q1
发出11 份文件,回收率和问卷有效率均为100%,所收集的意见对于指标体系的价值判定意义重大,根据权值设定表计算q1,采用一般专家学术水平权值。
3.2.2 判断依据权重q2
专家的判断依据主要有工作经验、理论分析、参考文献和直觉,数据在收回的主要因素综合衡量结果采用一般判断依据影响程度权值,专家自评结果统计见表2。
表2 判断依据专家自评结果统计
3.2.3 熟悉程度权重q3
由专家亲自判断并填写熟悉程度,共设置了5 个选项,分别是很熟悉、较熟悉、一般、不太熟悉和不熟悉。经过统计分析,熟悉程度权重见表3。
3.2.4 权威程度权重分析
根据德尔菲法权威程度权重理论,专家权威性权值计算公式见式(1)。
表3 专家对指标熟悉程度的权值
经计算,最终专家权威程度分析见图1。聘请的11 位专家权威程度均≥0.70,所以,各专家权威性满足指标体系打分判定。
4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选用层次分析法,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权重计算,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简要描述。
第二,构建判断矩阵。对指标重要性进行打分,建立数据记录模型,给出判断矩阵M。Sij的取值,选用萨蒂1~9 标度法。
第三,计算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第四,罗列各目标权重。
4.1 各层指标权重
(1)Mi表示所构造判断矩阵每一行乘积。
(3)Wi表示判断矩阵标准化处理,求特征向量。
综合各专家打分,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选择多位专家相对一致的打分意见。经过计算,可以得到指标体系准则层各指标权重,见表4。
一致性检验:CI=(λmax-n)/(n-1);CR=0.062 3/1.12=0.058 3<0.1,检验通过。
表4 准则层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同理,可以得出各指标层指标权重。
B1 一致性检验:CI=(λmax-n)/(n-1);CR=0.028 9/0.9=0.032 1<0.1,检验通过。
B2 一致性检验:CI=(λmax-n)/(n-1);CR=0.075 7/1.12=0.067 5<0.1,检验通过。
B3 一致性检验:CI=(λmax-n)/(n-1);CR=0.026 8/0.58=0.046 2<0.1,检验通过。
B4 一致性检验:CI=(λmax-n)/(n-1);CR=0.061 4/1.12=0.054 8<0.1,检验通过。
B5 一致性检验:CI=(λmax-n)/(n-1);CR=0.054 2/0.9=0.060 3<0.1,检验通过。
4.2 最终权重
通过计算得出易地搬迁村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评价指标体系最终权重,见表5。
5 指标体系评价结果
综上,易地搬迁村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指标中,权重靠前的均属于保护水平准则层,排名靠后的相对分散,权重均不足3%,且以经济开发准则层居多。
总体来看,青海应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将习俗传承作为重要的保护手段。对于权重小于2%的指标,表明当前保护与开发中并没有足够重视,或处于次级重要的地位。文化传播、经济开发和环境开发准则层权重相对较低,当前易地搬迁村落文化保护还以传统保护手段为主,新媒体运营能力不足,而易地搬迁村落相对环境较优,文化开发吸引资源影响较小。
6 结束语
通过构建青海少数民族易地搬迁村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今后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提供科学方法,但要实现真正的保护与发展,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研究还存在不足,构建体系对青海少数民族易地搬迁村落的具体问题缺乏针对性,指标不够完善,各指标之间不够协调,部分指标相对生硬、突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反映不足,之后还需要大量阅读文献进行改进和补充。
表5 青海少数民族易地搬迁村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评价指标体系最终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