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通道对急性创伤患者分诊应用中的效果分析

2021-04-11罗桂华罗梅艳孙丹莉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23期
关键词:绿色通道颅脑神经功能

罗桂华 罗梅艳 孙丹莉

(江西省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门诊导诊台,江西 吉安 343000)

作为常见急危重症,急性创伤患者的预后状况与分诊效率、急救效率密切相关[1]。由于急性创伤患者的病情评估较为复杂,而急性创伤患者的院内急救涉及多个科室的参与,如分诊及急救管理方法选择不当,极易引发延误最佳救治时机、严重并发症等问题。绿色通道是一种以促使患者于最短时间内得到救治为目标的管理方法[2]。为确定其价值,本研究主要针对109例患者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18年12月-2020年3月收治的109例急性颅脑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6例。对照组男/女=28:25;年龄(42.6±16.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31例,锐器击伤16例,坠落伤6例。观察组男/女=29:27;年龄(42.1±16.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34例,锐器击伤17例,坠落伤5例。差异不显著。

2 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分诊及急救管理:即于急性颅脑创伤患者入院后,分诊护理人员采用GCS评分、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等工具,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提供分诊服务:病情较轻者于候诊区等待,并按照15min/次频率进行动态病情评估;病情较为严重者,视患者状况引导其于影像科接受检查或于抢救室接受治疗。观察组实施绿色通道分诊与急救:(1)建立绿色通道管理机制。从接到急性创伤患者的急救信号开始,至院内急救完成,建立完善的绿色通道管理机制。急诊科、神经外科、手术室、影像科、检验科,共同参与,通过各科室的密切配合,构建有助于改善急性创伤患者预后的绿色通道管理机制。(2)护理人员培训。急性创伤患者分诊急救流程中涉及的各科室护理人员,均参与绿色通道管理培训。由绿色通道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培训方案,培训目标为:提升各科室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及合作意识,确保其充分掌握绿色通道管理机制,且能够缩短急性创伤患者急救管理中各环节的不必要耗时,保障其急救及时性。(3)实施绿色通道分诊与急救管理。急性颅脑创伤患者入院后,立即启用绿色通道。分诊护理人员迅速接诊,于最短时间内采用GCS、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等评估工具,完成急性颅脑创伤患者病情的评估。依据患者的评估结果,联系相关科室护理人员做好准备。本组56例急性颅脑创伤患者中,20例转入影像科检查,由分诊护理人员迅速与影像科护理人员取得联系,将急性颅脑创伤患者的病情信息告知影像科人员,便于其尽快做好检查准备,以缩短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检查前等待时间;14例患者转入会诊流程,分诊护理人员负责通知神经外科医师、急诊科医师等做好会诊准备,以保障急性颅脑创伤患者的诊疗及时性;22例急性颅脑创伤患者需实施手术,分诊护理人员迅速通知手术室护理人员做好术前准备。此外,急性颅脑创伤患者的所有检查单均加盖“绿色通道”标志,遵循先抢救后缴费原则实施救治。实施急救期间,各科室人员相互配合,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耗时,利用及时性、合理性的急救干预,抑制急性颅脑创伤患者的病情进展,进而改善急性创伤患者的预后状况。

3 统计学方法:以SPSS22.0软件统计。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4.1 2组分诊时间、检查时间及急救时间:对照组分诊时间(11.54±3.16)分钟、检查时间(22.41±4.28)分钟、急救时间(35.77±5.64)分钟,均长于观察组(P<0.05)。见表1。

表1 2组分诊时间、检查时间及急救时间对比

4.2 2组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对比:入院1周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9.52±3.58)分,高于观察组(P<0.05);而生活质量(53.15±5.92)分,低于通道组(P<0.05)。见表2。

表2 2组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对比(分,

4.3 2组对分诊管理的满意度对比:对照组对分诊管理的满意度83.02%,低于观察组(P<0.05)。见表3。

表3 2组对分诊管理的满意度对比(n,%)

4.4 2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见表4。

表4 2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讨 论

近年来,急诊科急性创伤接诊量逐渐增加[3]。结合既往经验可知,急性创伤患者临床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体现为:(1)病情进展急骤。急性创伤形成后,局部组织、系统功能损害的持续,可引发严重不良影响[4]。如救治不及时,甚至可能造成死亡。(2)并发症发生风险高。急性创伤是各类并发症形成的高风险群体。对于急性创伤患者而言,并发症的形成不仅会加剧患者的痛苦体验,还容易干扰创伤患者的康复状况。(3)对护理、诊疗工作及时性要求较高。急性创伤患者的最佳救治时间范围较小,如因护理配合不当、诊断耗时过长、治疗准备时间长等因素影响而错过最佳救治时机,极易导致急性创伤不良预后的形成。

颅脑损伤是一类典型急性创伤[5]。目前,这类患者的预后管理已经成为临床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既往经验,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状况的影响因素主要包含:(1)急救前时间。急性颅脑创伤患者入院后,急救前时间是其急救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从急性颅脑创伤患者急救前时间的构成来看,分诊时间、检查时间、各科室(人员)交接时间是急救前阶段的主要构成。如可通过适宜的管理方法缩短急救前时间,已经成为恢复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的关键所在。(2)急救方法。除时间因素外,急救方法的选择也是一类重要影响因素。随着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接诊量的不断增加,这类急性创伤的治疗体系已经发展至较为完善状态,大骨瓣减压术、开颅血肿清除术等治疗方法,均可纠正血肿压迫、神经功能受损等病理生理改变带来的不良影响。绿色通道是一种以减少不必要耗时、提高工作效率为要求的管理手段,其主要借助优先救治原则及培训管理等途径,减少由耗时过长引发的不良预后问题[6]。在急性颅脑创伤患者的分诊及急救管理中,绿色通道管理模式,可引导各科室人员建立协同合作模式,积极配合,缩短急救前各环节时间,进而提升急性创伤患者的救治及时性。急性创伤患者的分诊管理中,绿色通道管理方法的应用优势在于:(1)缩短各环节耗时。常规分诊及急救管理模式下,分诊护理人员多依据个人经验为急性颅脑创伤患者提供分诊服务。由于分诊护理人员的协作意识不足,其未能与相关科室人员建立密切合作关系,进而影响急性创伤患者的分诊效率。而引入绿色通道管理后,前期培训活动的开展,可丰富各科室人员的急性创伤急救管理知识储备,提高其合作能力。在该模式下,当急性颅脑创伤患者入院后,分诊人员可在迅速完成病情评估的基础上,与相应科室人员取得联系,预先通知其做好准备,借助这一协作模式提高急性颅脑创伤患者的诊疗及时性。本研究证实:观察组分诊时间为(8.05±2.46)分钟、检查时间为(17.13±3.69)分钟,以及急救时间为(28.49±5.15)分钟,均短于对照组(P<0.05)。(2)恢复神经功能。患者受交通事故、坠落、锐器击打等因素影响形成急性颅脑创伤后,颅脑病灶血肿组织的形成,造成病灶部位大量神经细胞、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死亡,进而形成较为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7]。常规分诊管理模式下,由于分诊时间较长,急性颅脑创伤患者神经细胞凋亡机制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为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相比之下,实施绿色通道分诊及急救管理后,该方法要求各科室人员遵循减少不必要耗时原则,高效率配合分诊人员,并迅速完成术前准备、检查准备等相关工作。在该模式下,急性颅脑创伤患者多可于最佳治疗时间范围内接受救治,发生凋亡的神经细胞数量相对较少,为其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提供了为可靠支持。本研究证实,入院后1周,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为(6.13±2.47)分,低于对照组(P<0.05)。(3)减少并发症形成。急性颅脑创伤形成后,如救治不及时,脑血肿的持续存在、神经细胞凋亡机制的持续,容易引发认知障碍、运动障碍、脑外伤综合征等问题[8]。推行绿色通道分诊及急救管理后,该方法对进行颅脑创伤患者急救及时性的支持作用,有助于迅速稳定患者的病情,抑制其神经细胞凋亡、血肿渗出变大等病理机制的进展,进而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形成风险。本研究提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79%,低于对照组(P<0.05)。(5)改善生活质量。急性颅脑创伤形成后,患者容易受负性情绪(担忧康复不佳、担忧出现后遗症)、活动受限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生活质量的下降。与常规分诊及急救管理相比,绿色通道分诊及急救管理,可经提高急救前分诊、检查效率这一途径,改善颅脑损伤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带来的不良影响,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创伤前生活状态。本研究提示,入院1周时,观察组生活质量为(57.11±5.30)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宜于急性创伤患者的分诊管理中,引入绿色通道管理,以减少分诊期间的不必要耗时,保障急性创伤患者的救治及时性,进而促进患者满意度水平的提升。

猜你喜欢

绿色通道颅脑神经功能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基层医院颅脑损伤的救治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
绿色通道
智慧大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