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2021-04-09姚晓东

唯实 2021年3期
关键词:文化公园大运河运河

姚晓东

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规模最大、活态利用最好的人工河流。它奔流千年,催生城市文明,滋养两岸人民,融汇南北风情,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标志。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调研,听取大运河沿线环境整治、生态修复及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等情况介绍,充分肯定了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他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强调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站位高远、内涵丰富、要求明确、目标清晰,为我们建设好大运河文化带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提供了行动指南。

大运河是世界交通和水利史上的奇迹。它不仅是物质的,更是文化的,不仅是静止的,更是流动的,如一条穿越众多纬线的经线,在中华腹地奔涌流淌,直接促成了南北文化的交汇交融;又如一根擎天立柱,支撑起各种文化,构建起中国文化精彩纷呈、巍峨博大的格局。烟波浩渺数千里,白帆摇橹船歌声,大运河不但哺育了两岸中华儿女,更是将京津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淮扬文化、吴越文化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身还孕育出水利文化、漕运文化、船舶文化、商业文化、饮食文化等,共同熔铸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史诗,见证了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促成和保障了中华文明的统一与和谐。

大运河最早从江苏开凿。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方便军队北伐,下令开挖一条南起邗城(扬州),北达末口(淮安)的邗沟,沟通了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大运河江苏段位于大运河中段,纵贯江苏790公里,全线通航里程最长。作为大运河发源地,大运河江苏段列入世界遗产点段的河道有6段、历史遗存有22处,比重占40%,且保存最好、利用率最高。江苏近一半人口临运河而居,沿线城市“因运而生、因运而盛”,水利工程、历史遗存、民生百态、文学艺术……由大运河衍生的大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澎湃交融成锦绣江苏的壮丽气象。

大运河是沿岸人民共同认可的“母亲河”。大运河构成通江达海、交通便利的优越条件,促进了江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兴盛。大运河江苏段被确立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唯一的重点建设区,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也设立在扬州,因此建设好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于情于理于义,都责无旁贷。

江苏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国家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目标要求,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和省长吴政隆多次调研考察、具体部署,提出将大运河江苏段打造成为走在全国前列的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江苏率先制定颁布了《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出台了《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坚持用法治思维和系统思维,全面统筹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人民政协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全天候在职在位,贡献聪明才智。近年来,江苏省政协紧紧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这篇大文章聚智发力,省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将其作为“一委一品”进行锤炼打造,组织委员调研视察,提交提案,召开“发展·民生专题协商座谈会”,积极助推打造“江苏美丽中轴线”。运河沿线江苏各地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围绕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积极建言献策,形成了一批蔚然可观的研究成果。

进一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水是大运河的根本和灵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应以涵养水质、改善生态、使大运河水长清岸常绿为关键,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一是扎实做好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大运河江苏段跨度很长,一些河段水量少,考核标准较低,沿线雨污分流不彻底,生态环境脆弱,部分地段居住、工业、码头、仓储等用地交错混杂。加强运河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必须扎实推进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清水廊道、源头生态保护工程等重大工程,建立健全运河沿岸排污口排查、监测、整治等工作规范和监管体系。二是加强河道水系综合治理。以水资源与水文化保护为重点,统筹推进水资源管理,合理保护利用岸线资源,完善运河沿线现代农业水利工程体系和农村水利服务体系,着力提升河道水系综合利用水平。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断面长制“三长一体”机制,实施生态河湖行动,突出水源地保护,确保大运河苏北段水质稳定在III类。全面提升防洪兴利能力,升级各类水利设施。三是严格推进绿色航运。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大运河现代航运示范段建设,统筹做好生态航道打造、绿色港口建设、绿色船舶发展等工作。综合整治船舶排污,将运河上船只的垃圾、污水、废油集中接收、转运。进一步发挥大运河江苏段的国家水运主通道功能,加快推进淮河入海水道、大运河长江口门段航道整治工程,健全大运河“通江达海、干支联动”的航运体系,构建顺畅高效的沿运河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改造提升航运设施,推动传统“船流”向现代“物流”升级转型,拓展“黄金水道”功能。

进一步加强文物遗产保护。坚持保护优先,严格落实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依法划定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落实文物保护责任,提升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风貌,探索运河沿线“非遗”项目分类保护,提升对“非遗”重要载体和空间的保护。一是明确保护边界,加强组织协调。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法律法规可操作性有待提高,相关的标准、规范实施需加强协调。如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公物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需要划定相应的保护范围与建筑控制地带,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保护范围内进行施工作业。但土地管理法又要求新农村建设中新建房屋时必须将原有老屋拆除,导致部分没有及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老建筑被破坏。例如,淮安市淮阴区马头镇整体划入遗产区,其中三分之一在核心区,但很多老百姓还生活在里面,存在保护和开发的矛盾。诸如此类情况,亟待各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法规划定保护边界,为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二是对名城名镇综合保护和修复。运河沿线是江苏人口密集区和重要经济承载区,要处理好遗产保护与交通、水利、能源、城乡等发展建设的关系,加强运河沿线古城古镇古村古街区的整体保护修缮,避免大拆大建、过度“美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处理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民生发展的关系,充分考虑原本生活在这些区域的社区居民的基本权益,妥善安置运河边原住民。推行“允许自保、鼓励外迁”等措施,让部分原住民回迁。把街道肌理、整体风貌、生活文化、公共设施建筑等城市发展脉络,尽量完整地保留下来,推动遗产由“单体保护”向“管控保护区保护”转变。三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传承保护。要让动态的“非遗”进入静态的运河古宅和运河园林等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在人际互动的基础上,激发出新的活力。比如,在沧浪亭、拙政园等运河园林中引入戏曲、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在扬州盐商宅第开设淮扬菜体验馆,在大运河游船上开设船宴(严格厨余垃圾收集)等。一方面活化利用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又保护、传承依附在物质文化遗产上的“非遗”,创新传统文化的生活美感。组织对运河沿线的民俗民风、戏曲歌舞、书法绘画、文学艺术、饮食文化等的挖掘,让“非遗”通过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古为今用,成为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文化资源。

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对文旅融合产业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作为旅游资源向公众开放,能极大地凝聚国家共识,激发民族自信,增加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一是培育旅游精品线路。加快江南古运河旅游度假区、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宿迁运河湾公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建设苏州盘门、无锡清名桥、常州青果巷、镇江西津渡、扬州三湾、淮安清江大闸、宿迁龙王庙、徐州窑湾等一批独具特色的核心展示园。着力打造一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提升一批文化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做强一批红色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一批沿河旅游步道、自行车道和风景道,培育形成一批串珠成链、辨识度高、吸引力强的精品旅游线路和新兴业态。二是打造运河文化品牌。把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等建设成标志性工程,推进建设中国水工科技馆,推进一批主题博物馆、展示馆建设。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22个核心展示园、26个集中展示带、154个特色展示点建设成最美运河地标。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导入应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LOGO及标识系统,推进江苏大运河文化官方网站和数字云平台建设,对文物和文化资源实体进行全景展示,对历史名人、传统文化、诗词歌赋、典籍文献等关联信息进行全面展示。三是扩大运河旅游影响。大运河是仍在流淌、仍在使用的“活态文化遗产带”,着力提升大运河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公众参与度,让老百姓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允许周边居民在非核心区域从事旅游住宿、餐饮、零售等相关业务。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特有的历史和文化标识,通过特许经营和合作经营等方式,将大运河沿线居民吸收进来,让他们成为公园的建设者和受益者。鼓励公众和志愿者参与,引导社团、民间协会、民间组织和个人参与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建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合作伙伴机制,协助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规划和管理决策,共同打造高水平旅游长廊。推动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争取获得联合国咨商地位,更好发挥好大运河城市全媒体联盟作用。

(作者系江苏省政协副主席)

责任编辑:刘景昌

猜你喜欢

文化公园大运河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积极推动江苏国家文化公园立法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浅析城市文化公园景观设计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
“书香通州”全民阅读启动
大运河
乡村文化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我为大运河拍照
大运河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