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法复位联合平衡板训练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2021-04-09邱锦华陈青黄晓聪

当代医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头位前庭持续时间

邱锦华,陈青,黄晓聪

(江西省信丰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康复医学科,江西 赣州 34160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最常见的引起眩晕的外周前庭疾病,主要表现为在头位变动时患者感觉到剧烈的旋转性眩晕,持续时间通常<1 min,可伴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体位诱发试验可观察到典型的位置性眼震[1-2]。目前有关发病机制主要倾向嵴顶结石症(cupulolithiasis)和管结石症(canalithiasis)学说[3]。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法复位治疗,针对不同半规管类型选择不同复位方法,但临床上仍有多数患者经手法复位治疗后出现头昏不适、行走不稳感等症状,称为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如果残余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有研究[4]表明,及时进行前庭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复位后的残余症状。近年来,有关复位方法与技巧和诊治设备的研究较多,多数认为及时进行前庭功能训练非常重要。基于此,本研究在手法复位的基础上联合平衡板训练进行前庭代偿训练,观察是否能有效提高前庭代偿机制,缩短前庭代偿不全时间,改善手法复位后出现的头昏不适、行走不稳等症状,恢复正常前庭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江西信丰县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00例,其中男45例,女55例;年龄32~78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两组性别、年龄、耳石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年龄、性别及耳石类型比较Table 1 Comparision of age,sex and otolith typ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1.2 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符合2017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定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与治疗指南》中的标准[5]: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头位后出现反复发作的、短暂的眩晕或头晕(通常持续时间≤1 min);位置试验中出现眩晕及特征性位置性眼震;排除其他疾病。纳入标准:①符合BBPV西医诊断标准,诊断为后半规管或水平半规管管石症者;②年龄18~80岁;③患者知情同意参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依从性差及不遵医嘱者;②不适合手法复位治疗者,如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有严重其他疾病者;③除BPPV 外合并其他原因导致的头晕患者,如后循环缺血、颈椎病、梅尼埃病等;④就诊前接受过复位治疗及其他物理治疗;⑤资料不完整者或未能完成量表评分者。

1.3 方法 实验组采用手法复位治疗联合平衡板训练。根据患者耳石类型的不同采用Epley 手法复位和Barbecue 翻滚手法复位。诊断为后半规管BPPV 的患者采用Epley 手法复位:首先用Dix-Hallpike手法检测出患耳侧,患者取端坐位,将头部从身体中线向患侧旋转45°,将患者颈部托住仰躺下并与水平面呈10°~30°,保持1~2 min,然后将头经过中间线向健侧缓慢旋转90°并与水平面呈10°~30°,保持1~2 min,旋转身体呈侧卧位,头向下45°,将头继续向健侧旋转90°,使面朝地面,保持3~5 min,最后,保持该头位缓慢侧身坐起,保持头位健侧仰卧休息30~60 min。诊断为水平半规管BPPV 的患者采用Barbecue 翻转手法复位,首先患者处于头正中位,仰卧抬高10°~30°,将头向患耳侧旋转90°,保持1~2 min,然后将头向健侧缓慢旋转,每次旋转90°保持头位1~2 min,至呈俯卧位,保持3~5 min,直至旋转360°保持该头位缓慢侧身坐起,保持头位健侧仰卧休息30~60 min。手法复位治疗后由康复治疗师指导并监督患者进行平衡板训练,时间一般为3~7 d。

对照组仅采用手法复位治疗,手法复位方法同实验组。

1.4 疗效评估 在治疗前、治疗3 d及1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6](the berg balance scale)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该量表由14 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0~4分,总分0~56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平衡性越好,说明患者前庭功能恢复越好。此外,通过比较两组手法复位治疗后残余的头昏症状的持续时间进一步评估平衡板训练后的残余症状。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Berg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Berg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0)。治疗后3 d、1周,实验组Berg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erg量表评分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Berg scale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s,score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erg量表评分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Berg scale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s,scores)

组别对照组实验组t值P值例数5050治疗前14.62±4.3514.40±3.850.270.79治疗后3 d 41.64±6.1047.88±4.345.890.00治疗后1周49.62±4.7852.40±3.063.460.00

2.2 两组残留症状持续时间比较 实验组残留症状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残留症状持续时间比较(±s,d)Table 3 Comparision of the duration of residual symptom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d)

表3 两组残留症状持续时间比较(±s,d)Table 3 Comparision of the duration of residual symptom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d)

组别对照组实验组例数5050残余症状持续时间7.80±5.934.22±3.28 t值3.74 P值0.00

3 讨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被认为是最常见的眩晕疾病,尤其好发于中老年人群[7]。目前国内外最热门的治疗方案为手法复位治疗[8],经相应的手法复位治疗,绝大部分患者的眼震、眩晕症状消失,但仍有部分患者手法复位后存在较长时间的前庭代偿不全,出现头昏不适、行走不稳等残余症状[9],甚至部分患者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状态[10],给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带来诸多困扰。残余症状产生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确。有文献报道[11-13],基于运动的前庭康复训练是减轻BPPV患者复位后残余头昏症状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在手法复位的基础上联合平衡板训练,能有助于前庭功能的康复。且该治疗方法操作简单,技术要求低,趣味性强,易被患者接受,患者的依从性也相对较高。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实验组Berg 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手法复位联合平衡板训练治疗BPPV的疗效较单纯使用手法复位的疗效更佳。其次,实验组残留症状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平衡板训练能有效提高前庭代偿机制,缩短前庭代偿不全时间,减轻手法复位治疗后残余的头晕症状,恢复正常前庭功能,使患者身心健康得到更快恢复。

综上所述,手法复位联合平衡板训练对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BPPV 手法复位成功后出现的头昏不适、行走不稳等症状,具有一定创新性、先进性。且其技术要求低、可行性高、操作性强,复发率低,可避免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少,研究结果可能受统计偏倚的影响,有待下一步研究时改进。

猜你喜欢

头位前庭持续时间
豁痰定眩方治疗痰浊上扰型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远离眩晕一运动助您改善前庭功能
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应用徒手旋转的可行性研究
体位改变配合徒手矫正胎方位用于头位难产的临床价值
The 15—minute reading challenge
前庭电刺激在前庭周围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前庭康复在急性前庭神经炎治疗中的效果评价
基于SVD的电压跌落持续时间检测新方法
头位难产产妇临床诊断与治疗体会
中西医联合治疗头位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3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