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影响因素分析

2021-04-09田靖文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收入水平城镇职工流动人口

□文/ 田靖文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兰州)

[提要] 流动人口不断参与到城镇化进程为甘肃省发展带来强劲动力,流动人口融入状况值得关注。本文利用二元逻辑回归对2017 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甘肃省样本进行实证分析,量化社会融入影响因素及其程度。研究发现:人口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户籍、教育程度,以及流动特征包括收入水平、职业阶层、户口类型和是否享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等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水平产生显著影响。

一、引言

甘肃省作为“一带一路”经济带中心区域,流动人口不断增加使得流动人口群体变得越来越复杂,流动人口群体是否能够成功融入城市社会,关系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成败,同时也会对社会长治久安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分析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状况具有实际意义。

二、文献综述

早期的社会融入理论主要来源于西方社会对国际社会移民融入问题的关注,主要包括多层维度社会融入理论。中国学者借鉴西方社会融入理论研究本国国内移民的社会融入问题。周皓(2012)提出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结构与身份五个维度的社会融入理论;杨菊华(2015)对社会融入理论进行总结,提出经济整合、生活方式和社交模式融合、文化交融、心理认同四方面的递进式社会融入理论;颜咏华等(2015)从经济融合、社会参与以及心理融合三个维度进行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研究。本文从经济融入、社会参与以及心理认同三个维度出发进行甘肃省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国内大多数研究将社会融入影响因素归因于户籍制度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福利制度因素和流动人口自身因素。流动人口的自身素质、经济实力以及社会参与均对其社会融入产生重要的影响,流入地居住时间、亲人相伴数、家庭总收入、流入地社会支持度及受教育程度均会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程度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具有城镇户籍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会更高。潘明明等(2018)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社会融入主要受到流动人口个人及家庭特征、人力与社会资本、制度与文化排斥等因素的影响。分析认为,流动人口的特征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经济因素、制度安排,将基于微观数据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

表1 变量定义一览表

三、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一) 数据来源。本文实证研究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2017 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数据。所使用的部分主要为甘肃省14 个地州市调查数据,样本量为4,000 个,剔除未就业缺失值后样本量为3,239 个。调查对象为在流入地居住达一个月以上,年龄为15~59 周岁之间的跨省、市(县、区)的流动人口。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以及与规模成比例的PPS 抽样法,涉及人口社会与经济和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等各方面的内容。

(二)变量说明。本文使用性别特征、年龄特征与教育水平作为人口特征的代理变量,因此使用经济因素与制度安排作为流动特征的代理变量。在考量了流动人口的人口特征与流动特征的基础之上,仍需考虑社会融入的度量指标。在前文分析中,认为社会融入包括经济融入、社会参与、心理认同三个维度,由此从以上三个维度来构建社会融入的指标体系。(表1)

(三)分析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和实证分析两种方法对影响甘肃省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具体因素进行分析。采用二元logit 与多元logit 回归方法作为本文实证研究模型,其具体形式如下:

其中,y 表示因变量,α 表示常数项,β 为自变量待估计系数。exp(β)为风险比,测度自变量对于因变量影响的概率,可以比较自变量的组间差异以及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

构建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的结构维度模型,经济融入分为收入水平与职业阶层两个方面进行衡量,社会参与分为活动参与和组织参与两个方面进行衡量,心理认同分为融入意愿和融洽程度两个方面进行衡量。

四、实证分析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不同融入维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基于上述对于社会融入各维度模型的建立,以下分别从流动人口人口特征与流动特征两个方面对甘肃省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从收入水平及职业阶层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影响甘肃省流动人口经济融入的因素,由回归结果得知,年龄、受教育程度及是否享有城镇居民户口对收入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年龄较大的流动人口收入水平较高,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高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流动人口,享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流动人口收入水平高于未享有医疗保险的群体,但其影响并不显著。受教育程度显著影响流动人口的职业阶层,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流动人口越有可能从事非体力劳动,具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流动人口更有可能从事非体力劳动。原因在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流动人口具备较高的劳动技能以及劳动者素质,享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意味着此类流动人口已经具备在城镇工作的经历与技能,更多从事非体力劳动。可以看出,流动人口的人口特征和制度因素是影响经济融入的重要因素,而且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也对经济融入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人力资本中占主导地位的流动人口,在经济融入方面更有优势。(表2)

使用二元logit 回归模型对影响组织参与和活动参与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组织参与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流动人口加入当地社区组织和其他组织的可能性就越大,收入水平较高以及享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流动人口更有可能参与当地组织。活动参与回归结果表明,年龄较长以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流动人口更可能参加在流入地举办的各类活动,收入水平较高的流动人口也更有可能参加当地的活动。具有高收入且享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流动人口更易参与到流入地的各类活动中,收入较低且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参与度较低,与他们在流入地的生活水平与生活压力具有较大联系。

由于融入意愿与融洽程度为连续型数值变量,使用多项logit 回归对影响融入意愿和融洽程度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融入意愿回归结果表明,女性融入意愿相对高于男性,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流动人口具有更高的融入意愿,享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流动人口融合意愿较强。融洽程度回归的结果显示,与男性相比,女性流动人口可能会更好地被本地人接纳;年龄较大的流动人口感受到的融洽程度可能会越高;受教育程度高或收入水平较高的流动人口所感受到的来自本地居民的歧视和排除越少,与本地人的融洽程度较高的可能性越大。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性别、年龄、户籍、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以及是否享受医疗保险等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程度有一定的影响。男性流动人口的经济融入程度较高,但在社会参与和心理认同方面,男性流动人口融入水平低于女性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较高,享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社会融入程度相对较高。收入水平显著影响流动人口的社会参与和心理认同,收入水平越高,社会参与度越高,融入水平越高。

五、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对策建议

表2 社会融入影响因素回归结果一览表

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应不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供配套公共服务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城镇化,通过多种途径改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经济基础,夯实流动人口自身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其在劳动市场的竞争力。适时推进流动人口居住社区管理,保障流动人口积极参与社区选举及社会管理活动,增强其社会融入感,立足于实现对流动人口的鼓励和帮助,促进流动人口主动积极地提高对当地文化的适应并增强自身能力,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猜你喜欢

收入水平城镇职工流动人口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整合
漫画
中等收入水平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检验
法学院哪家最强
全面发展与提高消费力
退休后可以从职工养老保险转为居民养老保险吗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
决定医生收入水平首先是市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