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优化研究

2021-04-09王一乐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效率资源

□文/ 王一乐

(南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河南·南阳)

[提要] 本文通过分析省域范围内的公共体育服务资源特征,把握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问题和造成供需矛盾的成因与关键影响因素,进一步推进省域范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完善建设与高效运行。提出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资源、服务理念和发展规划,提出科学性、合理性建设意见和观点,丰富和完善现有的公共体育服务效率优化理论,推动公共体育服务高效、合理地运行。

在2016 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下简称纲要)中,对城市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质量、水平和完善程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健康中国政策的引领下,全国部分城市展开推进公共体育服务示范区的规划内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制定标准、合理结构,公共体育资源信息数据的采集和检测等工作,成为了实现“健康中国2030”宏伟目标的物质保证。该纲要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规模化建设、标准化布局提出了明确目标和指导性建议。2016 年6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纲要》,提出要保障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使其向基层延伸,以乡镇(街道)、村(社区)为重点,努力实现均等化。此文件对不同年龄(青少年、老年人)、不同身份(农民、企事业单位职工)和部分特殊人群,分别提出发展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公共体育资源效率理论研判

(一)供给作为上层建筑。学术界关于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普遍认为是政府直接主导,体育相关企事业单位协同的供给模式。公共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自上而下的供给链,政府的供给效能主要体现在物质内容的供给、配套的管理服务及体育信息等内容。在公共体育服务中,供给主体的明确责任主要体现在相关部门发布的关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文件中,容易出现职责定位不明,大包大揽现象突出,体育组织过分依托政府的任务操作,从而忽视管理与执行之间的细则关系、角色定位,导致对公共体育服务政策的落实流于形式。

近年来,我国的公共服务事业制度逐渐完善,其中公共体育服务也应通过适当调整以适应现阶段基本国情。根据经济学生产力发展理论,在社会化的管理体系中引入市场需求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服务产出质量,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惠民化和合理化;引入民间资本建立盈利机制,有利于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后期维护效率,促进设备的更新维护速率。借助上述手段,可以有效改变传统的单一供给模式,提高社会力量、民间组织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社会供给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服务满足需求取向。公共体育服务作为国家公共服务事业的重要部分,其内容涉及了国民健康的制度建设、设施规划、服务引导等多个方面,但目前我国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内容概念并未形成权威定论。2017 年印发的《“十三五”期间公共体育普及工程实施方案》,对于“公共体育服务内容、标准、资源配置、管理运行、供给方式等所构成的系统性、整体性的制度安排”的论述,认为公共体育服务狭义上包括体质监测、体育信息、运动指导、体育活动和公共体育设施等方面;从广义上来看,公共体育服务包括服务的供给侧和需求侧、运动内容设计、长期发展保障、评估体系以及长效机制等。大多数人认可公共体育服务是政府为主导、市场为核心、体育社会组织为主体,为满足群众运动需求而进行的制度安排,有服务性、系统性、科学性等特征。

(三)评价推动监控机制。关于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评价体系的研究,多以指标体系的内容选择、相关性分析等问题为主。公共体育服务评价是衡量政府的公共体育服务绩效的重要标准,有学者将其制定为3 个一级指标、13 个二级指标和23 个三级指标,用以分析全民健身效果。而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的资源配置效果评估中,则多采用“异体评价”的模式,借助建立体育事业绩效评价机构、地方体育健身测量组织等形式,构建客观的评价、评估和测算主体,以此架构相关评估监督机制。而在评价机制运行过程中,对于公共体育服务实施客体的反馈和需求表达,成为了整个监控体系的难题,失去了反馈则不能够全面衡量公共体育服务的机制健全性、资源配置效率性和实施效果的高效性。

在经济学生产效率理论中,“资源利用”与“产出效益”是相互对应的,公共体育服务是依托公共体育资源而产生民众参与体育活动效益的,我们常将经费保障、人力资源、场地设施、组织机构、活动人群、体质健康等作为公共体育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投入指标,而将体育组织、体育指导员、体质监测点数量等作为产出指标,用DEA 模型测算,对数据进行降维分析,对评价单元进行有序排列,从而评估出研究主体下的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价结果。DEA-Malmquist 和DEA-Tobit 是目前常用的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价数据模型。

二、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特征理论依据

(一)公共体育服务资源的“ 公共属性论”。社会学中“公共属性”定义是,由具有消费或使用功能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有形的、无形的),即多数人能共同享用或消费的产品或服务。公共体育资源具有公共属性,是以社会公益为价值取向,最大限度满足民众对于体育运动的需求,同时保障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公民可以获得公共体育资源所带来的社会公正和平等权益。我国市场经济前提下,公共体育资源的公共属性具有差异性,总体分为“完全公益类”和“不完全公益类”。

完全公益类的公共体育服务是完全保证公民基本运动权、健康权、自主选择等的体育权利,是政府依靠社会无偿提供的体育服务资源,如城市健身路径;不完全公益类的公共体育服务则是由社会资源共享的,利用有偿的或低价开放的体育场馆等设施,通过市场投放给民众,如收费的体育场馆、出租的体育器材等。单从供需角度来看,公共体育资源的供需特征与民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密切相关,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水平基本能够满足体育需求中的物质保证,在民众追求精神需求与健康夙愿逐步迫切的国情下,更加表现出对于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追求。综上可见,公共体育资源的独特属性也表现为公共属性和经济属性共存的情况,在市场经济下的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效果,必然需要通过对公共体育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行评价。

(二)公共体育服务资源配置的“ 效率论”。物理学常把有用功率和驱动功率的比值,定义为效率。经济学领域把这一概念借用到社会领域,认为社会资源的分配合理程度决定了其配置效率的展现。从广义上看,资源配置效率是社会资源有效性的体现,是通过社会经济体制的长效发展,社会管理的有效运行而实现的,其使用效率需要生产单位通过加强管理、提高技术水平、完善服务保障才能得以提高。

三、河南省公共体育服务资源配置效率特征分析

(一)投入产出指标设计。通过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同时考虑了部分指标数据的收集便捷性、可靠性,对于河南省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测算指标进行筛选和确定了以下内容,作为测算河南省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指标。(表1)

(二)数据收集和测算。通过河南省体育局网站、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的整理筛选,选取了地级市的体育中心(市一级体育馆)所在的15 个街道(社区)为评估单位,统计2018 年度公共体育资源的投入和产出数据。(表2)

(三)DEA效率测算结果与分析。把收集到的以上数据输入DEAP(version2.1)软件进行数据测算,采用投入导向可变报酬的BBC 模型,计算出河南省公共体育的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通过对15 个街道(社区)的测算结果进行对比,得到表3。可以看出,河南省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平均值为0.799,有7 个街道未达到此数值,说明受测街道中大部分公共体育服务资源配置有较大问题,需要加强体育资源的配置比例,提高公共体育服务规模。其中,QY 街道、ZP 街道的体育资源综合效率较低,体育公共资源浪费现象较明显,投入规模和结构需要优化。(表3)

河南省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测算得出,15 个受测街道的纯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820,有8 个街道未达到均值,说明受测街道中大部分区域在公共体育服务资源投入产出效率上存在问题。也说明了河南省公共体育资源的配置价值较为客观,对于落实相关政策的程度还有待提高。

从规模效率的测算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受测街道的公共体育资源配置规模较高,说明在公共体育服务投放方面的切合度相对合理。其中,镇平城关镇街道的规模效率最低,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河南省公共体育服务的资源配置基本合理,有少部分受测街道在资源配置方面还有待加强。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前提下,增加人均体育场馆面积、强化社会体育组织工作效能、提升区域体育运动科普和宣传力度,从而增加全民健身的参与度,提高河南省居民体质达标效果。

四、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优化路径

(一)物力资源的配置优化。体育场馆是决定民众参与体育、自由选择运动项目的基本前提。人均体育场地数量较低,群众对现有运动设施的方位、质量、类型等存在不满;乡镇地区对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进程较慢、陈旧设施更新维护时间间隔较长。建议体育职能部门结合城乡规划部门,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把公共体育场馆建设、体育健身步道、居民健身设施的投放等纳入整体规划中,合理安排。在政府体育事业财政资金相对紧张的区域,可以借助现有绿地公园、学校设施、公共广场等资源,实施对外开放的相关政策指导;改造废旧厂房、仓库等设施用于民众体育锻炼,以此提高区域公共体育场地可用面积。

表1 河南省公共体育服务资源配置指标体系一览表

表2 河南省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指标汇总一览表

表3 河南省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DEA输出结果一览表

(二)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升。公共体育服务的投放离不开群众体育工作人群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活动逐年增加,其配套的体育工作者队伍建设需要加强。通过技能培训、体育知识辅导等形式,提高群众体育工作者和社会体育指导员自身的科学健身知识储备,提升专业技能等级的实践内容,以此带动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

(三)科学健身的科普宣传。体育健身的人群重点要向中青年人群靠拢,中青年人是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增强青年人群的体育意识和科学健身的观念,是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在提升公共体育服务宣传力度的过程中,密切联系文化教育过程关于运动健康的渗透,积极培养年轻一代的终身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技能水平。广泛利用新媒体等手段,加大公共体育服务项目的宣传和运动健康科普知识的传播。结合现有社会体育组织(工会、协会等)建立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发动社会基层,积极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去。

(四)增强政府购买和社会监督。优化政策导向,实现政府对于公共体育服务资源的购买力度。体育相关职能部门要完善相关“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规划方案”,把社会体育组织、非营利性公共体育服务机构推到供给公共体育服务的先头位置,政府作为购买的主体,保障这些组织机构的完善发展,促进全民健身服务网络的建立。积极寻求具有良好社会信誉、完善的法人资格、具备能够承担体育活动开展能力的优质体育事业主体,为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组织群众健身活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育文化宣传等项目提供空间。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效率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提高讲解示范效率的几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