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内-后外侧双切口入路与前外侧单切口入路治疗Pilon骨折合并腓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2021-04-09孙少美关亚奇潘金龙侯晓伟
孙少美,关亚奇,潘金龙,侯晓伟
河南省职工医院骨外科,河南郑州450000
Pilon骨折是指胫骨远端1/3处并且累及干骺端及胫距关节面的骨折[1]。Pilon骨折患者大多躯体创伤严重,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且伴有腓骨骨折,因此术后易出现感染、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等并发症[2]。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选取两入路进行手术,术野范围较大,给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大,加重损伤,同时双切口导致操作时间较长,皮肤张力长时间增加会导致缝合困难,皮肤易坏死,严重损伤时导致骨外漏,影响手术疗效及患者术后愈合[3]。常用的腓骨后外侧及胫骨前内侧双切口路对骨折端血运干扰较大[4]。前外侧单切口入路对骨折端血液供应情况的影响最小[5]。本研究通过对比前内-后外侧双切口入路与前外侧单切口入路治疗Pilon骨折合并腓骨骨折患者的疗效差异,探寻科学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河南省职工医院骨外科收治且符合以下纳入和排除标准的88例Pilon骨折合并腓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确诊为Pilon骨折合并腓骨骨折者;②年龄18~65岁。排除标准:①病理性骨折、多部位骨折、严重开放性骨折者;②具有骨折史者;③精神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④关节面内侧严重粉碎坍塌者。采用系统随机化法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符合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规定,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s,例(%)]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s,例(%)]
?
1.2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抬高患肢,术前给予消肿、改善循环,常规应用抗生素。
1.2.1 观察组该组患者切口平行于腓骨前缘成形似“L”的弧形,远端朝向第4跖骨基底,近端依据胫骨干骺端的骨折长度。首先复位与固定腓骨远端骨折,向后沿着深筋膜暴露骨复位骨折后,使用接骨板固定,具体根据骨折位置及骨折程度进行选择。然后进行胫骨远端骨折复位,在腓骨上缘切开伸肌上支持带,向内牵开血管、神经等胫前软组织,使术野可见胫骨远端前及前外侧面,充分暴露后进行胫骨骨折块复位,闭合复位内踝、后踝骨块时根据情况给予克氏针辅助,使用接骨板固定胫骨。对于骺端缺损严重的患者进行植骨。C臂机确定复位效果满意后,常规操作关闭伤口。
1.2.2 对照组应用传统手术入路,取后外侧入路固定腓骨,复位骨折后予以使用锁定解剖接骨板或重建接骨板。于踝关节前内侧,外侧切口距离大于7 cm的部位作长约5 cm弧形切口,使术野可见关节面。使用克氏针辅助骨折复位,并进行临时固定,然后经皮插入接骨板,在接骨板近端切口拧入锁钉,远近端各拧入3~4枚双皮质螺钉固定。其余步骤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疗效、踝关节功能、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复位情况。
1.4 评估标准
1.4.1 疗效评估[6]采用Mazur制定的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将疗效根据肿胀、步态等分为优、良、可、差4个等级。优:>90分,无肿胀疼痛,步行正常不受限;良:80~90分,轻微肿胀疼痛,步行正常;可:70~79分,活动时疼痛,活动度为正常的一半,步态正常;差:<70分,踝关节肿胀,行走或静息痛,活动度为正常的一半,跛行。
1.4.2 踝关节功能按照Tornetta等制定的Pilon骨折临床治疗结果评价标准[7],从关节疼痛情况、屈伸角度、内外翻角度进行评价,将患者踝关节功能分为优、良、可、差4个等级。
1.4.3 复位情况术后8周,使用Burwell-Charnley影像学评价标准[8]将骨折复位情况分为解剖复位,复位一般及复位差。
1.5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治疗效果、踝关节功能及复位情况等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手术情况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比较术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2,P=0.044<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例(%)]
表3 两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两组患者的复位情况比较术后8周,观察组解剖复位率为65.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9,P<0.05),见表5。
表4 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s)
?
表5 两组患者的复位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Pilon骨折伴有腓骨骨折是由强烈创伤导致的常见骨折类型,通常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及多种并发症,术后风险增加,影响患者预后[9]。有研究建议将手术分成外固定架和切开进行内固定两次进行,但这样的手术方式也存在针道部位感染、关节及软骨恢复效果受影响等问题[10]。因此,探寻疗效更好的手术治疗方案对于Pilon骨折合并腓骨骨折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胫骨远端部位皮肤血运较差,其作为皮下骨软组织覆盖较少,出现创伤会导致肿胀,同时手术造成的创伤也会破坏血运加重肿胀,当手术切口多个时,造成的水肿更为严重,进而影响术后正常恢复过程[11]。在手术中,需放置钢板进行固定,但此举会增加皮肤张力,同时对于纵向切口的缝合同样会拉扯皮肤,进一步加大皮肤张力,多个间距过窄的纵向切口会破坏血运,皮肤易出现坏死[12]。Pilon骨折伴有腓骨骨折患者的传统手术方法为双切口入路,使用不同切口处理不同的骨折部位,其优点为对应骨折部位直接入路进行处理,术野暴露完全,利于操作。但双切口增加手术时间,操作较为复杂,且双切口会加重骨折部位的肿胀,不适用于本身皮肤状态较差或肢体较细的患者,另外,处理Pilon骨折的前内侧切口限制了外侧柱的Chaput骨块的暴露情况[13]。Pilon骨折伴有腓骨骨折患者固定钢板通常置于胫骨外侧,纠正踝关节的外翻性损伤,传统前内侧入路放置较为困难,同时前内侧切口下方皮肤及软组织覆盖少,受到固定钢板的刺激后易出现软组织坏死。而前外侧单切口入路由于单个切口对机体的创伤减小,能够在同一切口处理所有骨折,皮肤状态较差的患者也能够耐受,最大程度保护软组织血运,降低皮肤受到损伤出现坏死的风险[14]。同时,单一切口能够一次性解决术野的充分暴露问题,并给予充分减压,避免多处切口[15]。
本研究结果中,两组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两种手术方法均具有良好疗效。但观察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复位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前外侧单切口入路是踝关节的万能功能入路,能够很好地暴露胫骨下关节面,在直视下复位关节面,利于骨折的复位。由于其为伸肌支持带的止点部位,暴露时掀起然后进行操作,术后无需刻意重建。前外侧切口长度可根据患者骨折情况调整长度,使其获得最好的骨折复位效果。除内侧关节面严重粉碎外,当患者有后方关节面骨折的问题,可同时给予撑开器术中透视和闭合复位等技术解决。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是因为单切口操作较双切口简便,对患者的创伤较小,因此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也较小,降低患者损伤。
综上所述,前内-后外侧双切口入路与前外侧单切口入路治疗Pilon骨折合并腓骨骨折患者的疗效对比无显著差异,但前外侧单切口入路治疗有利于患者复位情况及踝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创伤较小、操作简便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