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滚针拔罐法联合抗阻训练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2021-04-09贺水清黄丽

关键词:颈椎颈椎病疼痛

贺水清, 黄丽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疼痛康复科,湖南 衡阳,421001)

颈椎病患者的血管、神经和脊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肢体活动度较差,且颈椎生理曲度会随着病情的发展而逐渐消失。疼痛是颈椎病患者的主要症状,止痛是其治疗的首要原则[1]。颈型颈椎病好发于青壮年群体,同时也是颈椎病发病的早期表现,目前以保守治疗为主。抗阻训练是临床治疗颈型颈椎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其对患者的颈部功能障碍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但在缓解疼痛方面的效果不佳[2]。有研究[3]发现,中医手法可以降低颈椎病患者的疼痛感,对颈椎功能也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本研究探讨滚针拔罐法联合抗阻训练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经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所有参与的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24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62)和观察组(n=62)。纳入标准:① 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中的颈椎病诊断标准;②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5]评分≥3分;③ 疼痛持续时间≥2个月。排除标准:① 颈椎病的分型不属于颈型;② 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精神系统疾病;③ 凝血功能异常;④ 无法进行正常的沟通;⑤ 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2组间性别、年龄、颈椎曲度、工作时长和病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抗阻训练 对照组患者接受抗阻训练。侧屈:患者做颈部侧屈动作,尽量使耳朵贴近肩部,将手放置在头部颞侧,抵抗侧屈力,左侧屈与右侧屈交替进行。旋转:患者转头后将视线停留在肩膀上,将手置于头部颞侧施加阻力,阻抗患者转头,左旋转与右旋转交替进行。前屈:患者头向前屈,将双手置于前额上施力,阻抗前屈动作。后伸:患者头向后伸,将双手交叉重叠置于头后枕部,阻抗后伸动作。中立位:患者保持颈部中立不动,按前额、后枕和面颊的顺序,手掌依次施力,每次施力持续5 s。上述动作每天均做3组,每组做10次,抗阻训练初期转动的角度和施加的力度均以患者感觉微痛为宜,随后逐渐增加强度,8 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 d,共3个疗程。

1.2.2 滚针拔罐法 观察组患者在抗阻训练的基础上接受滚针拔罐法。在实施滚针操作前,患者取俯卧位,护理人员使用75%乙醇棉球对其针刺位置进行消毒。护理人员选取压痛点或硬结区作为针刺点,采用怀诚牌中医皮肤滚针GZ3(太原市怀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注册号:晋械注准20152200007)行滚刺手法100次,每次约1 min,滚刺过程中可见皮肤发红或有小血珠渗出。滚刺完成后,采用玻璃火罐对针刺位置进行拔罐治疗,用闪火法将罐吸附在滚刺处,每个火罐在患处停留 5 min,取罐时使用医用消毒棉签将血迹擦净,治疗结束后提醒患者治疗部位1 d内不要沾水。10 d治疗1次,共治疗3次。

1.3 观察指标

1.3.1 疼痛情况 在干预前和干预30 d后,护理人员采用简化的McGill疼痛询问量表(SF-MPQ)[6]评估2组患者的疼痛情况。该量表包含疼痛评级指数(PRI)、VAS和现有疼痛状况(PPI)3个部分,各部分的得分均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PRI包含15个条目,PPI将疼痛由弱至强分为无痛、轻度疼痛、难受、痛苦烦躁、可怕和极度疼痛6个等级,SF-MPQ总分为上述3个部分的评分之和。

1.3.2 颈椎功能 在干预前和干预30 d后,护理人员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7]评估2组患者的颈椎功能情况。该量表包含10个条目,总分≥5分时表示患者存在颈椎功能障碍,且得分越高表示障碍程度越严重。

1.3.3 临床疗效 干预30 d后,采用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8]评估2组患者的颈痛情况,并根据颈痛评分的差值评价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MPQ包含临床主症和生活质量2个维度,共9个条目,最终得分以百分计。治愈为NPQ评分差值≥90%;显效为NPQ评分差值≥70%且<90%;有效为NPQ评分差值≥30%且<70%。无效为NPQ评分差值<30%。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干预前和干预30 d后的疼痛情况比较

干预前,2组间SF-MPQ各部分评分和总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30 d后,2组的PRI评分、VAS评分、PPI评分和SF-MPQ总分均显著低于同组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的上述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SF-MPQ评分比较分)

2.2 2组干预前和干预30 d后的颈椎功能比较

干预前,2组间ND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0 d后,2组的NDI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干预前(P均<0.05);观察组的N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NDI评分比较分)

2.1 比较2组干预30 d后的临床疗效

干预30 d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8%(P<0.05),见表4。

表4 2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群体趋于年轻化。颈型颈椎病是各类严重颈椎病的发病前期表现,近年来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发病率逐渐上升。颈型颈椎病早期患者采取有效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其延缓疾病进程,改善其生活质量。西医常用的康复手法是抗阻训练,该方法主要以静力训练为主,可以起到改善颈部痉挛、修复软组织的作用。中医并无颈椎病这一概念,结合历代医家的治疗方法和疾病自身的特点,该症可以归属于“痹症”和“项强”等范畴,治疗时需内外兼治、驱邪扶正[9]。滚针疗法具有活血通络、舒筋止痛等作用,还可改善患者身体内的血液循环,促进坏死组织再生[10]。拔罐是一种作用于皮肤表面的中医传统疗法,不仅可以调节机体内气血运行障碍,还能降低机体内炎症因子水平。

本研究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滚针拔罐法联合抗阻训练,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0 d后,观察组的SF-MPQ各部分评分和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滚针拔罐法联合抗阻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施研等[11]的研究发现,颈型颈椎病患者在接受滚针拔罐治疗后,其VAS评分显著降低,与本研究结果相似。分析其原因,滚针疗法通过刺激患者疼痛部位的皮肤组织,促使病灶处瘀阻的气血顺畅运行,从而减轻疼痛感;拔罐疗法通过对疼痛部位的毛细血管施加机械性的负压刺激,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止痛目的,且火罐的热刺激还可以扩张毛细血管,调节血流动力学指标,减轻疼痛感[12]。患者拔罐后,局部皮肤表面会出现“自身溶血”现象,增加其自身抵抗力。此外,为期1个月的抗阻训练帮助患者提升了肌力和耐力,以及对疼痛的耐受度。故滚针拔罐法联合抗阻训练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疼痛阈值,还可以帮助患者增强体质。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0 d后,观察组的N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滚针拔罐法联合抗阻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颈椎功能,提高颈椎灵活度。熊键等[13]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采用肌内效贴布贴扎与抗阻训练,其NDI评分和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明显提高,颈椎前屈和后伸的活动度明显增加,与本研究结果相似。分析原因可能在于,抗阻训练从不同的角度对患者颈椎进行锻炼,并借助患者的手部力量平衡训练肌力,帮助其科学调整颈部活动度[14]。滚针疗法和拔罐还能修复受损组织,促进坏死组织再生,对颈椎功能障碍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30 d后,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滚针拔罐法联合抗阻训练可以提高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叶毅君等[15]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滚针拔罐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治疗2周、4周和随访1个月时的NPQ评分,提高其临床疗效,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滚针拔罐法联合抗阻训练可以减轻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其颈椎功能,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颈椎颈椎病疼痛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颈椎病采用针灸治疗的效果分析
CT和磁共振用于颈椎病诊断临床价值比较
怎么给疼痛分类
疼痛也是病 有痛不能忍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之:冠心病可能与颈椎有关
失眠可能与颈椎有关
快乐也能赶走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