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及出血风险研究

2021-04-09余经盛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阿替普溶栓缺血性

余经盛, 肖 骋

咸宁市中心医院 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湖北 咸宁 4370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系统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由人体脑动脉狭窄或闭塞致使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治疗不及时会有较高的病死率[1]。目前,静脉溶栓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治疗手段[2]。阿替普酶是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剂,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治疗脑梗死的静脉溶栓药物之一[3]。尽管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轻症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33%~35%,仍有大部分老年患者不能受益[4]。神经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治疗技术,是借助于靶向定位来达到靶向给药的治疗手段,在修复病变神经组织、溶栓治疗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5]。本研究旨在探讨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出血风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2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计算机断层扫描或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排除脑出血,并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首发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6]。纳入标准:发病时间≤6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6分;ALBerta卒中操作早期急性卒中分级CT评分≥6分;无相关手术禁忌证;患者治疗过程中依从性好。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脏器病变者;精神异常者;治疗期间死亡者;资料不全者。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A组(n=58)与B组(n=68)。A组患者男性31例,女性 27例;年龄(64.80±6.45)岁;既往合并有高血压38例,糖尿病25例。B组患者男性39例,女性29例;年龄(65.30±6.81)岁;既往合并有高血压36例,糖尿病2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既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比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经神经内科医师评估,根据问诊、体格检查、CT影像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符合溶栓标准。建立静脉通路,监测生命体征。A组给予0.9 mg/kg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国药准字:S20110052)静脉溶栓治疗,其中,10%的药量在1 min内静推完成,90%的药量以静脉滴注的方式在1 h内完成。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神经介入治疗。通过血管造影确定梗塞灶和堵塞血管位置,而后经股动脉穿刺,根据路径图,从微导管内以1 ml/min速度泵入200 000 U尿激酶(广东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065)+2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626),治疗过程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NIHSS评分,以及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流速度、最小血流量、动态阻抗、脑血管外周阻力)、临床疗效及出血总发生率。疗效评价标准[6]:痊愈,患者NIHSS评分减少>90%,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显著,患者NIHSS评分减少为50%~90%,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有效,患者NIHSS评分减少为15%~50%,临床症状部分改善;无效,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未减少,临床症状无改善。

总有效率=(痊愈+显著+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A组总有效率为86.2%(50/58),B组总有效率为95.6%(65/68),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例(百分率/%)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RS评分及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mRS评分、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RS评分、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B组mRS评分、NIHSS评分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RS评分及NIHSS评分比较评分/分)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治疗后,B组患者血流速度、最小血流量、动态阻抗均显著高于A组,脑血管外周阻力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2.4 两组患者的出血情况比较 A组患者的出血总发生率为24.1%(14/58),B组患者的出血总发生率为20.6%(14/68),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出血情况比较/例(百分率/%)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作为常见脑血管疾病,发病后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对大脑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及时、有效的开通堵塞血管,恢复大脑局部脑血流有效循环,降低因缺血引起的血管和脑组织损害,对降低因卒中导致的残疾和脑血管病后遗症尤为重要[7-8]。目前,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治疗的主要手段,阿替普酶是静脉溶栓的代表药物之一[9]。但有研究报道,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短期内不能完全溶解血栓,影响疗效及预后[10]。目前,静脉溶栓治疗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见治疗方式之一,虽能够改善患者病情,但患者预后结局并未达到预期目标,患者受损脑组织和神经功能不能完全恢复[11-12]。

神经介入治疗是应用计算机靶向定位技术,在影像学引导下准确的在血管狭窄和堵塞部位进行给药。有研究表明,神经介入治疗在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系统病变中,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手术风险小等优点[10]。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mRS评分、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B组mRS评分、NIHSS评分均低于A组,这与既往研究结果相类似[13]。说明神经介入治疗能更快、更准确的进行溶栓治疗,减少患者神经功能受损,有益于后期神经功能恢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一般会伴有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或闭塞,表现为血流速度变慢,外周循环阻力增高,血流量和动态阻抗降低,影响患者神经功能[14]。本研究发现,治疗后,B组患者血流速度、最小血流量、动态阻抗均显著高于A组,脑血管外周阻力显著低于A组,说明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治疗能更好的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其原因可能是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通过激活一氧化碳-环磷酸鸟苷和前列环素-环磷酸腺苷信号传导通路进一步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提高颈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脑血管外周阻力,增大血流量及动态阻抗,从而达到改善预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此外,两组患者出血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说明神经介入治疗未增加出血风险。

综上所述,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较好,能改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神经功能,且未增加出血风险,安全性良好。

猜你喜欢

阿替普溶栓缺血性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诺欣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心衰的效果分析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