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烫伤致食管全段巨大血肿1例
2021-04-09穆文利
穆文利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消化内科胃肠镜室,河北 张家口075000
食管血肿(esophageal hematoma,HE)临床少见发生,属于消化内科急重症,多以上消化道出血就诊。该疾病的发生与凝血机制异常及高血压等有较多关联,物理性机械损伤多为直接诱因。典型症状有突发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呕血等,但并非均会出现。本例病人为进食热烫食物后烫伤所导致,未见有类似报道。现就该病例病人诊治经过报道如下,以期对我们临床工作有所参考。
1 病例资料
男性,65岁,因“间断呕血5 h”于2019年7月10日0点30分急诊入住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一集团军医院消化内科。自诉于入院前日进食晚饭时,吞下一块热烫豆腐块,约半小时后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鲜红色血凝块,共4 次,量约100 mL,伴胸骨后闷痛,不伴腹痛、腹胀,无心慌、胸闷等。就诊后急诊查心电图未见异常,以“上消化道出血”收住院。病人既往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不稳定心绞痛、高血压Ⅲ级、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肾上腺瘤切除术后、脂肪肝,曾多次住院治疗。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倍他洛克、辛伐他汀、二甲双胍、诺和龙”等药物治疗。否认其它病史。入院时查体,体温36.2 ℃,脉搏70次/分,呼吸20 次/分,血压140/80 mmHg,急性病容,心肺查体未见异常,腹部膨隆,腹壁静脉不明显,未见肠形及蠕动波,无疤痕,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墨菲氏征(-),未触及包块,无液波震颤,双肾未触及,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上平第5 肋间,肝区叩击痛(+),双侧肾区叩击痛(-),肋脊角叩击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未闻及振水音及血管杂音。入院后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方案,完善相关理化检查,给予禁食水、抑酸护胃、止血、抑酶、调整胃肠功能等综合治疗。因病人有明确的进食热烫食物后出现的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的症状,考虑食物刺激或损伤食管或胃黏膜导致出血,亦不能除外呕吐导致食管贲门撕裂等导致出血。住院后以保守对症处理为主。查胸部CT 了解食道内或外情况,查腹部CT 了解有无腹部脏器病变导致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等其它原因,病情稳定行胃镜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及部位。2019年7月11日电子胃镜下所见(见图1A):食管入口可见黏膜充血糜烂,伴有新鲜血渗出,自距门齿20 cm开始可见一条纵行的紫蓝色隆起通向贲门口,由于静脉占据食管腔约3/4,为避免干呕加重出血,其余部分未观察,怀疑食管静脉曲张。2019年7月11日胸部CT提示(见图1B):食管中下段高密度影,不除外异物划伤导致出血。腹部CT显示: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肝内血管走形正常,肝内外胆管无扩张,胆囊、脾、胰腺、双肾均无异常。因病人既往无肝炎病史,且肝功能正常、肝胆CT扫描正常,门静脉高压除外。进一步行胸部增强CT并血管成像(CTA)结果示(见图1C):自胸2椎体-贲门水平食道右侧壁弥漫增厚,增强扫描后未见明确强化;食道右侧壁病变,与前片2019年7月11日比较密度减低、形态见改变,结合病史,考虑食道壁血肿形成可能,建议治疗后复查。综合分析诊断为食管血肿。经如上方案保守治疗,病人症状逐步改善,于2019年7月18日复查胃镜(见图1D)食管中上段仍可见纵行隆起,较前明显减小,黏膜有散在片状溃疡形成,大小约(0.5×0.6)~(0.6×0.8)cm,表面附黄白苔,周边黏膜充血水肿,下段可见大片的无苔溃疡,周边可见肉芽组织形成。
2 结果
治疗至2019年7月22日,由禁食逐步放开饮食,病人病情基本痊愈,安排出院;嘱1月后复查胃镜及胸部CT,不适随诊。
3 讨论
食管血肿是黏膜层与黏膜下层之间出血,形成血肿并产生分离,一般不累及肌层,临床中少见发生,多以病例报道;最早1968年由Marks 等进行报道了食管血肿。好发生于有凝血功能异常或患高血压人群,中老年人好发,食管中下段好发。本例病人明确的直接诱因是进食热烫食物烫伤后出现呕血症状,故以“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收住院,入院后物理查体无显著阳性体征。以热损伤为直接诱因导致食道血肿,未见有文献报道。高金才等认为食管进食粗糙或过热食物导致食管不协调的收缩,导致食管腔内压力过高,致使食管黏膜下出血。剧烈呕吐等也可造成食管内压力瞬间增高,可加重食管壁损伤,造成食管黏膜下出血、血肿形成,甚至加重出血;并且该病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抗凝药物治疗,患有高血压等,这些因素均说明病人为易感人群。食管血肿病人一般病情较急,就诊消化内科多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症状。该病人就诊后以“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症状进行了鉴别诊断,病人病史及胸腹部CT排除了门脉高压至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可能,最终通过胃镜及影像学检查确定为食管血肿。电子胃镜下在发病初期仅可见沿食管纵向的高度隆起,堵塞管腔,表面呈蓝紫色,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初期考虑为静脉曲张,存在误诊,文献报道临床中多有误诊现象发生。胃镜下还可以看到正常食管黏膜呈斑点状,并伴有充血,有点状出血点等烫伤后表现,但没有腐蚀性灼伤表现严重。孙人杰等研究食道烫伤胃镜下表现,并参考烧伤深度分级,认为食管烫伤也可分为Ⅰ~Ⅲ,Ⅰ损伤仅限于食管黏膜,胃镜下可见局部充血、红肿;可有胸骨后痛及吞咽疼痛;Ⅱ损伤及黏膜下,局部有黏膜坏死,其上可覆盖黄白色坏死物及分泌物,脱落后可形成溃疡,有胸及肩背痛,吞咽时剧痛致不敢进食,严重时可有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有发热,Ⅲ损伤可深入至肌层。根据复查胃镜下表现,有较大溃疡形成及有黄白色坏死物等表现,认为该病人在部分区域达到Ⅱ烫伤表现。
该病例诊治过程也给我们临床对此类疾病诊疗提供一些参考。笔者认为发病初期谨慎使用胃镜检查,只有在病人各方面条件稳定的状态下进行;下胃镜检查需要病人的良好配合,不然会导致病人干呕再次出现血肿加重或大出血可能。初次胃镜检查一般可以明确病变部位,大体状况,对临床诊疗提供方向,但切忌进行强行进入或有创操作。该例病人初诊时黏膜隆起占据食管管腔3/4以上空间,安全起见,未继续深入观察食管全貌。但胃镜对于恢复期的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即当食管有足够的空间,可以看到全貌时才能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影像学检查包括CT和CTA检查,无创,安全,对食管内外情况可以良好的评估;该病人胸部CT可见食管中下段管腔内密度增高影像,堵塞管腔明显,但质均,CT值同血液接近;经过CTA可见食管腔内密度增高影并未强化;以上影像学特点符合食管血肿的影响学表现。在以胸痛为主要症状的食管血肿病人,首选胸部CT 检查,并且国内研究发现我国HE主要临床表现为胸痛(占84.7%),国外Meininger等临床研究发现66%-87%的HE病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胸骨后疼痛;70%病人合并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胸痛病人需与食管穿孔以及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等心血管疾病鉴别。食管血肿发生不分年龄段,Hagel等曾报道了1例84岁高龄进食后出现巨大食管血肿病人。食管血肿一般认为1~2 周保守治疗,均能恢复良好,但像该病例烫伤后形成溃疡,是否会形成狭窄等其它继发症,需要继续随访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