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读”并举 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021-04-08张章寿

新教师 2021年1期
关键词:素养语言语文

张章寿

小学语文学科是传承汉语言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应该着力于学生阅读、思考、表达三大核心能力的建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通过多种阅读形式,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如何借助阅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一、快读与慢读结合

依据读书速度,可以将读书分为快读和慢读。简单易懂的快读,复杂难懂的慢读;直白平实的快读,内涵深邃的慢读;结构单一的快读,结构繁杂的慢读;特别感兴趣的可以慢读,不怎么感兴趣的可以快读。融媒体时代的海量信息交汇,使网络阅读也成了学生的一种阅读常态,网络阅读的快与文本阅读的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总之,快慢结合的新“读”态已然无缝融合于我们的生活中了。

二、泛讀与精读结合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选材内容上是十分丰富的,教师可以语文教材为引子,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拓展阅读,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三年级下册为例,在学好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传统佳节故事以及其他的科普常识等。

对于小学生而言,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既要能懂,又要能用。在学习过程中,既要会思考,又要会表达。这是对学生学习精读课文的要求。以三年级下册《剃头大师》一课的学习为例。学生读文时既要能读懂小沙被老师傅剃头时的痛苦,又要能精准读透小沙无奈的心理,从而领会小沙眼中“害人精”这一人物形象。而“我”的一连串夸张、调侃的语调和“我”为小沙剃头的“熟练”动作,塑造了“剃头大师”这一生动形象。这一系列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的细致刻画,让人物形象鲜活有趣,充满了无限的喜感,促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致,同时也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了语言的表达技巧。

三、多读结合,提升阅读有效性

依据学段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方式、阅读速度、阅读重点、阅读总量等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同时在阅读能力、审美引导、体裁选择、综合应用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的标准,这就要求生生、师生、家校相互配合,共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 营造阅读氛围。

小学生的阅读环境是需要用心营造的。笔者学校周一至周五的图书馆里都有学生安静阅读的场面;在班级早会时段,各班都安排了独立的阅读时间,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读本进行阅读;走廊的“共享书吧”,也能吸引众多的小读者来此阅读。

校语文教研组结合各学段单元主题,遴选相关的推荐书目和共享书籍,在年段之间形成不同层次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氛围,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又能够做到分层供给,大大提高了生生共读的成效。

以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语言的风趣性和幽默性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如杨氏之子的睿智应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双关机辩,其中的语言机智令人刮目相看。既巧妙回复了孔君平的问题,又传递了杨氏子那种不可欺的傲骨;既表现出应有的礼貌,又让孔君平无言以对。又如,《手指》中为了表现中指地位的优越,作者从中指与无名指、食指的关系联想到关羽与关平、周仓的关系,在令人感受形似的同时,又觉得新颖、贴切、生动,别具一番韵味。诸如此类的语句在文中比比皆是,读来令人感觉轻松,富有生趣。因此,在进行本单元的课堂教学时,笔者通过布置学生回家搜集笑话材料、召开班级笑话分享会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语言幽默表述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增加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笔者还让学生搜集外交用语、日常交际用语、相声用语等,引导学生比较这几种语言表达形式的不同,做好交际语言的导向,让学生从多方面感知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2. 提升阅读有效性。

师生共读的好处在于,教师只有之前先做好深度阅读,对阅读材料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教师通过认真备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了个性要强、机灵的小嘎子,精神头十足的祥子,吝啬到极致的严监生,以及技艺超群的刷子李。师生一起对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总结,明确了写人物通常要采用典型的事例,要从多个方面来表现人物的特点,除此之外,还可通过描写周围人的反应,间接写出人物的特点。在学完《刷子李》后,笔者还推荐学生阅读了《俗世奇人》中的《苏七块》。读完后,有的学生发出感叹:“作者对苏七块给人治病时的动作、神态的描写太到位了,他医术的高明令人赞叹。”也有的学生说:“从人们对苏七块的尊敬,也能说明他医术的高明。”还有的学生说:“真正能够体会到苏七块医术高明的是病人——还没觉得疼,骨头就接上了。”学生仔细捕捉文章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并懂得加以分析,长此以往,就会不断积累阅读经验,为后续的学习提供帮助,从而提升阅读能力。另外,教师陪同学生阅读成长,也倒逼教师要多看书、多学习。

3. 提升阅读品质。

学校与家庭可以一起为孩子的阅读提供阅读素材,对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引领,有效地拓展孩子的阅读面,积淀孩子的文学基础。

学校可以结合教材,罗列学段课外阅读目录清单,结合单元学习的主题,提供相关的课外阅读文本。例如,学生在学习了《草船借箭》后,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周瑜为什么对诸葛亮心怀妒忌?为什么要让诸葛亮在短时间内造十万支箭?借箭成功之后,周瑜又做了些什么?诸葛亮借来的十万支箭的用途是什么?后来周瑜有没有改变对诸葛亮的看法?以上一连串问题都是学生学习文本后产生的疑问,这是激发学生拓展阅读的最好时机,教师可以乘机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和孩子一起交流,陪着孩子去发现、去思考,久而久之,孩子的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都会得到提高。提倡家校共读,就是父母要做有心人,要与孩子同步联动,这样既可以增进孩子与家长之间在阅读过程中引发的思维共鸣,又可以营造亲子阅读互动的良好氛围,从而提升阅读品质。

总之,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教师应采取多种阅读形式,助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素养语言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