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思维品质,提升语文素养

2021-04-08林蓉

新教师 2021年1期
关键词:文言文文本素养

林蓉

在当下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常常侧重于让学生多看、多读、多背、多写、多积累,而忽略了学生敢疑、敢问、善思、乐思等发展思维的核心能力训练。笔者立足课例,从小古文教学的角度,简要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把思维能力培养和思维品质训练有机结合,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推动阅读转型,架设思维阶梯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有阶梯性的,是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要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写了什么,又要把教学视角引向文本深处,让学生充分比较、质疑、发现,师生在思辨中深入学习文本,进一步把握矛盾的实质,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自相矛盾》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小古文,本阶段的语文训练要点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作为文本教学的设计者,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思维来推动文本解读,引导学生远离肤浅的阅读训练。教师循序渐进,逐步架设思维阶梯。先是引导学生细读文本,通过角色朗读入情入境,将楚人的矛盾思维充分暴露;而后让学生角色换位,开展合理推想,独立思考,想出解决之道;最后融入故事的元素,通过改变叙述角度,激发学生探索人物思维的兴趣,重现文中不同角色缜密的思维活动,让思维训练得以操作。

二、巧借思维导图,跨越思维高度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思维基础,但是以往学生习惯性地进行单向思考,这就减弱了思维的力度,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存在盲点。因此,教师应适时把握住围观者的提问,以此问为切入点,运用思维导图,为学生搭建支架进行推理,让学生常见的正向思维与创新的逆向思维相融合,充分体现辩证的思维方式。这样的设计,拓宽了学生的思考视野,垫高了学生的思维高度,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

在教学中,教师用“矛最锋利”“盾最坚固”“矛无坚不摧”“盾坚不可摧”的矛盾焦点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推导,打乱理解文本的常规思维,让学生自主得出原有假设不成立,相对的两个“最”互相排斥的结论,从而促进学生有效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进行思维训练。

三、拓宽对话渠道,引发思维共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間,提高阅读质量。提问与回答、言说与倾听、交流与探讨、欣赏与评价,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课堂对话无处不在,但只有指向思辨的对话,使学生处于思维的应急状态,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质疑自己及他人观点的对话,才是有效地促进思维的对话。只有这样的对话,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对于小古文教学来说,生本对话,更多了一层和古语的对话,和古人的对话,和传统文化的对话。如何走近古人,走进古文?教师设置了一个教学情境:学着楚人的对话,到集市上售卖矛和盾。可读,可说,可演,师生们一起吆喝,把楚人的自信满满、神气十足、眉飞色舞、自吹自擂、得意忘形……演绎了出来,再现了一个热闹的古集市景象。这样的对话,既厘清了短文的脉络,揣摩了古人话语的特点,又演绎了古集市的繁华,使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不断被激起。

最能激活学生个体思考的是自我对话,让学生在自我构建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成长。“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把矛和盾推销出去?”一石激起千层浪。楚人售卖的尴尬,现代经营理念与楚人思维的局限性产生碰撞,学生跃跃欲试。有的建议把矛和盾都买回家,这样不但网罗了天底下攻防最无敌的两样武器,而且最锋利的矛和最坚固的盾也不会自相戕害;有的提议分时段、分地点错开售卖……学生的多元思维,让对话充满了思维活力和光彩。

四、借助语言陈述,延伸思维广度

语言是学生思维的“外衣”,思维是语言的“主心骨”,它们互相依存,又密不可分。该文本设计呈现的一抹亮色是创造性复述故事这一环节。基于前面的学习和感悟,学生对文本内容了然于心,对人物的思维过程也有自己的理解。所以这个环节就像一扇心灵之门,拉开了想象的序幕:让学生自由选择人物身份,代入角色,争当故事的主角。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犹如脱缰的马儿,任意驰骋。有充分补白兵器知识的;有生动再现夸张叫卖的;有睿智制止大家上当受骗的;更有矛和盾现身说法,让大家以此为戒的……每一个精彩的故事呈现的都是学生思维的表达。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十分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先明确评价目标,然后在组内展开交流,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评价目标调整复述策略,并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逐步形成有效率倾听、有条理复述、有合理性的深度思维、有针对性评价的学习习惯。

这种语言陈述在学生的思考中、拓展中生成,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呈现思维共振、情感共鸣、个性张扬的动人场面。另外,在语言陈述中,还能进一步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并在语言积累、运用中优化思维品质,在触摸传统文化中提升语文素养。《自相矛盾》的故事浅显易懂,学生从小就接触过多种版本的《自相矛盾》,如绘图版、白话版,这为学生读通读顺文言文,快速地进入读演复述、链接现实、积累语言环节提供了扎实的语言训练跳板。

五、平衡矛盾关系,简便思维操作

该文中楚人思维的局限性就在于不懂得平衡,将事物的一面夸到极端,以至于无法自圆其说,让思维走向了极端。因此,教师要切记注意平衡好这几个关系,让学生的思维训练操作更为简便。一是小古文教学要注重反复诵读,要读得通顺,读出韵味。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对于文言文启蒙尤为重要。一切皆在读中得,这个目标在第一课时中要基本达到。但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又要让学生平衡好朗读和复述这个矛盾关系。大胆复述,大胆创讲,大胆运用文言、半文言来复述故事。二是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文白对译要防止两种倾向:置之不理型、句句落实型,这也是一对矛盾。第一课时初学《自相矛盾》时,要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看注释、查工具书等,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理解文言文语句。第二课时要让学生大胆讲述、复述故事,结合资料,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多种方法,浸润在语言里,品出浓浓的文言味。三是“1+X”的文言文学习方式的矛盾。特别是在小学高段,要让学生适度拓展,在拓展中感受传统文化,在拓展中优化思维品质,提升语文素养。如果教师很好地平衡了这些矛盾关系,充分挖掘了小古文短小精悍、哲思深远、留白宽裕等特点,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就会更开阔、更立体。

优化思维品质,提升语文素养是当下语文教学的大命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训练有机结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泰县城峰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文言文文本素养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