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教育创新发展的“北京模式”
2021-04-08周立奇乔琮
周立奇 乔琮
摘 要:校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教育之外,由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专门校外教育机构对学生实施的教育活动及相关的教育行为。北京校外教育“三个一”活动第一次提出运用供给侧理论指导校外教育改革创新,第一次提出通过优质项目建设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第一次研究制定出校外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形成了以优质项目建设为核心、行政驱动改革、教科研引领创新、培训促进教师成长的发展路径。“三个一”活动促进了北京校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了校外教育供给内容,满足了学生对优质项目的需求,推动了校外教育改革创新。
关键词:校外教育;项目制;课程化
随着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入,校外教育在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校外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成为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教育之外,由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专门校外教育机构对学生实施的教育活动及相关的教育行为。
“十三五”时期,北京提出新的校外教育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通过“培育一批创新项目,建设一批特色项目,发展一批精品项目”(即“三个一”活动),推动校外教育机构供给侧改革,扩大优质校外教育资源供给,满足学生对优质校外教育项目的需求,促进校外教育内涵发展。“三个一”活动第一次提出运用供给侧理论指导校外教育改革创新,第一次提出通过优质项目建设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第一次研究制定出校外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形成了以优质项目建设为核心、行政驱动改革、教科研引领创新、培训促进教师成长的发展路径。
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落地,“三个一”活动促进了校外教育机构改革创新,推動了校外教育优质项目课程化建设,提升了校外教育教学质量,塑造了校外教育创新发展的“北京模式”。
一、北京校外教育创新发展的本质特性
“三个一”活动推动了校外教育机构供给侧改革的创新实践在改革模式、评价机制,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创新点。
(一)创新质量评价维度,构建校外评价体系
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相较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和组织性,校外教育由于欠缺制度性的规定和系统性的组织架构而经常表现出随意、分散的现象。[1]校外教育普遍具有专业灵活多样、服务对象年龄跨度大等特点,导致校外教育活动欠缺规范化、科学化。
为了打破原有的科技、艺术、体育等复杂的分类方式,回避专业分类过细的问题,“三个一”活动创造性地提出划分活动项目的三个新维度,即创新项目、特色项目、精品项目。重点研究不同项目的共性要素,弱化个性差异。
在对我国中小学生校外教育政策和实践的考察中发现,当前校外教育体制机制建设的薄弱之处即在于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对校外教育研究的重视不够,导致校外教育考核评价制度、师资培养培训制度以及质量监测制度等一直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制度性规定。[1]正由于缺失了校外教育科学的评价标准,导致各机构的教育教学活动项目水平参差不齐,发展水平不一致,阻碍了全市校外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
面对这一突出问题,北京努力寻找解决途径,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成立《北京市校外教育教学活动项目评价标准研究》课题组,研制校外教育活动项目评价体系,建立《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三级指标的设立采取了划分“特色项目”“创新项目”“精品项目”三个层次来展开。提出了校外教育质量评价的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8个三级指标。在讨论校外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时候,“三个一”活动倡导用一把尺子评价不同专业和跨专业类型的项目。
(二)倡导项目发展机制,鼓励教师团队合作
“三个一”活动明确提出了项目发展机制。在《评价标准》研制过程中,特别关注了项目的“整体闭合性”特点,以“项目”为单元进行校外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评价对象。设计目的是为了把每个专业招生、教学、评价、师资、管理等各个既独立又不可分割的环节通纳起来。加强创新项目培育,就是丰富供给内容,满足多元需求;加强特色项目建设,就是要继承传统优势项目,与时俱进升级;加强精品项目建设,就是要塑造北京品牌,形成北京模式。
在市级优质项目评选中,团队合作的项目比例超过90.5%(2人及以上),仅有9.4%的项目由一位教师完成。
在市级优质项目评选成绩分析中发现,85分以上的项目占比53.02%,一半以上的项目达到优秀。100%的项目得分在70分以上(见图1)。
市级优质项目评选是对项目建设规划、保障、过程、成效进行的全面系统的评价,项目团队合作情况统计和分数统计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优质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能够较好地做到团队合作、统筹资源,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三)坚持活动课程化,增强活动育人效果
21世纪以来,我国校外教育从重视硬件建设发展到重视软件建设。校外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校外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路径,探求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展的育人机制,逐步建立转型发展和内涵发展的新模式。内涵发展意味着深掘、内挖校外教育场所的育人潜力,从“蹦蹦跳跳”经验化、随意性的活动范畴向科学、高效且与学校课程有机沟通、衔接的规范化的课程体系迈进。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实现的载体,没有课程很难说有真正的教育,校外教育的实施、发展同样离不开课程。与此相对,校外教育课程建设长期滞后于实践发展,建设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将成为新时期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2]
校外活动课程化引导教师逐渐认识到,在优质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暴露出的问题是课程建设的突破点和生长点;鼓励教师对已有经验和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对活动理念、规划、内容、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化设计,建立科学、规范的活动体系,从而提升校外教育教学质量。
二、北京校外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实施路径
北京校外教育“三个一”活动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在各种专业学科和跨学科的实践体验活动中培养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是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系统工程。
(一)教育行政部门驱动校外教育机构供给侧改革
2016年,北京市教委成立北京市校外教育“三个一”活动领导小组,市教委巡视员王定东为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北京市校外教育研究室,负责统筹实施、指导各区工作。11月,公布“三个一”活动五年行动计划,详细制定了每一年的工作内容和推进步骤。通过组织调研、总结会和推广会,追踪了解各区优质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各区相继成立区级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均由各区教委副主任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区教研室为办公室,及时落实政策要求,积极组织优质项目建设活动开展。
市区“三个一”领导小组的陆续成立,形成了市级牵头、各区教委主管部门推动、校外教育机构实施的三级工作体系。这种工作机制的形成,有利于统筹安排、合理配置校外教育各种资源和力量,从资金、人员、场地、设施等方面形成合力,全面推动校外教育教学方式、办学模式、组织管理、保障机制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进程。
(二)丰富的教科研活动引领了优质项目建设与创新
进入新世纪,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事校外教育理论研究,如“在扩张与融合中寻找校外教育发展之路”“中国校外教育发展的困惑与挑战——关于中国校外教育发展的三重思考”“我国校外教育的核心功能及其实现”等。学者们试图从实践中分析、梳理校外教育发展的特点、成果、经验和问题,从而建构起校外教育理论体系。但是,实践证明,学者对于校外教育的研究远远满足不了其自身发展的需要。[1]
纵观“三个一”活动的全过程,教科研在各个关键环节和节点都发挥着充分且必要的作用。《北京市校外教育教学活动项目评价标准研究》课题研究孕育了“三个一”活动,课题评审、论文评选引领教师深入、系统的认识、研究“三个一”活动,基本功、观摩课活动将“三个一”活动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同时一大批“三个一”教科研成果的涌现证明了校外教育的价值、意义以及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作用。
(三)专业的校外教师培训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校外教育的专业复杂性与活动育人的独特性决定了校外教师培训的必要性。北京市依托14家校外教师培训基地,校外教师培训工作从校外教师实际需求出发,结合“三个一”活动的要求,加强培训内容设计,系统构建课程体系。2017年和2019年,开设了12门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共计570学时,培训2620人次。
各类培训活动的开展,使教师逐渐成为项目的建设者、课程的设计者、教材的开发者、科研课题的研究者、学生素养的培育者,打造专业、多面、综合的全能型人才队伍。
三、北京校外教育创新发展的成效
通过“三个一”活动,北京校外项目建设成果丰硕,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明显加强,机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
(一)全员参与,有效深化校外教育供给侧改革
从数量到質量,从理念到内容,从形式到方法,北京在建校外教育教学活动项目有了全面提升。据统计,全市校外教育机构共申报正在建设的优质项目628个,其中,创新项目225个,特色项目293个,精品项目110个。项目种类多元,包括艺术、科技、体育、国学与传统文化、理财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户外拓展等10大类。全市100%的校外教育机构和86%的校外教师积极投身优质项目建设。通过此项工作,首都校外教育焕发了新的活力,活动质量有了显著提升,丰富了校外教育有效供给。
(二)以评促建,百余项市级优质项目脱颖而出
“三个一”评选活动坚持以公平公正、优中选优为原则,2018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优质项目评选活动。经过机构自评、区评、市评三个阶段,最终从628个项目中遴选出149个优质项目。北京组织校外教育“三个一”优质项目推广活动,40多个优质项目进行了集中展示,市区教委、市区校外教育研究室、各级校外教育机构负责人、部分中小学校长参加。通过展示“三个一”优质项目建设成果,推动优质项目向广大中小学校推广。
(三)示范引领,家、校、社协同育人效果显著
随着“三个一”活动的不断深入,北京校外教育机构实现教育教学、教研、科研、教师培训、宣传、管理等方面“多位一体”协同发展模式。“三个一”活动促使校外教育机构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培训、交流推广、课程开发、成果推广等方式,辐射全市中小学、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和校外教育活动基地,成为连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关键节点和重要力量。
例如,朝阳区举办了“校外教育优质项目展示交流活动”,对全区41项校外教育优质项目进行展示,校内外教师就校内外如何融合育人、发展前景、合作方式等问题进行对话研讨,为深入推进校内外协同育人工作奠定了基础。再如,丰台区提供课程菜单,落实成果推广,打造校内外发展共同体。建立“集团化平台”,从服务型平台向枢纽型平台转型,面向全区近百所中小学校推荐50个区级优质项目,为实现校内外发展共同体寻求契机。房山、密云、延庆等郊区将校外优质项目与乡镇校外活动站相结合,注重区域协同发展。
无论是从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优化教育机构的角度,都需要重视发挥校外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鉴别并分析校外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校外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进步。[1]北京校外教育的创新实践探索刚刚起步,需要继续加强教育行政部门政策支持,需要继续激励教科研引领,需要继续建立高质量发展的常态机制。
【参考文献】
[1]任翠英.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2]刘登珲.转型的阵痛:新时期我国校外教育课程建设问题透视——对华东地区十二所校外教育机构的访谈分析[J]. 全球教育展望,2016(1) .
[3]康丽颖,任纪远.在扩张与融合中寻找校外教育发展之路[J]. 中国教育学刊,2018(2) .
[4]袁德润.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衔接:可能与可行[J].教育发展研究, 2016(20) .
[5]康丽颖.中国校外教育发展的困惑与挑战——关于中国校外教育发展的三重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
[6]康丽颖.学科视域中的校外教育理论建设[J]. 教育研究,2012(8) .
[7]蔡昕.论校外教育的结构—功能定位[D].华东师范大学,2012.
[8]卓丽丽.浅论校外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8(21) .
[9]戴妍,姚闳耀.我国校外教育的核心功能及其实现[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