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人配合杂技动作的要点探讨

2021-04-08季晓威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杂技表演双人杂技

季晓威

杂技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坚韧不屈、勤劳勇敢的精神品质。双人杂技表演对于动作以及二者的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双人配合杂技动作要点,使得杂技动作能够与所展现的剧情进行深度的融合,从而在保证杂技演员的人身安全的同时,更加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为观众带来更为震撼的观感,在一定程度上宣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双人配合杂技动作的要点分析

根据相关资料表明,双人配合杂技动作要点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分别为:扛、柔、翻、蹬、踩、晃。笔者将根据这六个方面分别展开讨论。

(一)“扛”技与“柔”技

“扛”技对于杂技“底座”表演者的要求更高,需要“底座”表演者的肩部承受“尖子”表演者或是道具带来压力的同时保持平衡状态,使得“尖子”表演者能够更好地展现技能。在通常情况下,肩部是人体最能接受力量的部位,双人配合杂技表演中运用“扛”这一技能可谓是一种掌握平衡的专门技巧,换个角度来看其能够反映出肩部极强的承重能力。然而正是由于表演者在运用“扛”技进行动态表演时会出现各种不同类别的重心变化的情况,而且重力也会出现一定的转变,因此,需要杂技“底座”表演者根据发生变化的实际情况及时对位置进行有效地调整,以最快的速度找准重心,保持平衡状态。

除此之外,“扛”技对于“尖子”表演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具有力量以及极为扎实的基本功底,能够稳定地运用技巧,进而展现出更好的舞台效果。

在一般情况下,表演者在运用“柔”技时可以将柔韧性作为首要准则,具体表现在杂技表演者腰部以及腿部的“柔”,其中要注意的是,除了少数极具天赋或是具有天然的身体条件的表演者之外,其余的杂技表演者需要经过大量的训练才能够展现出最为优美的“柔”技。

通常来说,“柔”技时常应用于柔术类节目,以柔美的动作为主要标准,凭借优雅、舒缓、动静结合的特点进行表演。因此,大多为女性演员凭借“柔”技演出柔术类杂技表演节目。

(二)“翻”技与“蹬”技

“翻”技主要是指高、飘、稳的翻腾技能,具有较强的独特性。例如,《大跳板》、《空中飞人》、《腾空飞杠》、《秋千》、《抖轿子》、《蹦床》、《浪桥飞人》等,这些都是较为常见的翻腾技能。由于每个表演者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在翻腾时能够呈现出多样的形式。有的表演者能够展现出的翻腾技能腾跃高且速度快,给人以干净利落之感;而有的表演者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底,在空中展现出安稳从容的姿态,落地很稳,为观众带来极佳的审美体验[1]。

顾名思义,“蹬”技需要杂技表演者腿脚部具有极强的灵活性,通过大量科学有效的技能训练,使得杂技表演者的腿脚部能够承受较大的重力,在实际的表演中能够发挥出承接、推力等特殊能力

(三)“踩”技与“晃”技

杂技表演者通常在使用“踩”技时需要凭借不稳定的支撑物作为道具进行表演,如踩球、踩大绳、走钢丝等。这就需要杂技表演者具有很强的平衡感,能够时刻在动态运动中保持自身的平衡,笔者以《大球扛杆》杂技表演为例,在中央电视台CCTV1 综合频道播出的《挑战不可能》栏目中,杂技表演者演出高难度的《大球扛杆》节目。在4 根长杆间跳跃、球上扛杆、在长杆上以头顶倒立的方式蹦4 级楼梯。由此可见《大球扛杆》表演的超高难度,而当16 岁的耿祖森在第一次进行杆间跳跃、在长杆上蹦楼梯、倒立用腿打开挑战大旗的任务时,耿祖森不慎在倒立蹦楼梯时从高空摔落,作为杂技“底座”的表演者也从球上跌落,幸运的是,因为防护措施到位,因而并未产生重大的事故。

基于此种情况,正是由于走钢丝、踩球这类表演过于惊险,所以在演出时一定要做到“稳”,在险中求稳、动中求静,还要全面而系统地观察防护措施。因此,在实际的训练中需要杂技表演者练好腰腿功,冷静、巧妙且准确的运用技巧,凭借千锤百炼的基本功夫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发生意外。

常见的运用“晃”技的表演有《晃板》、《晃管》、《晃梯》等,“晃”技对于杂技表演者身体的上半部分的稳定性提出较高的要求,如必须控制好腰部力量,掌握平衡。与此同时,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也不可忽视对腿部的训练,应当确保腿部的用力能够更为自然,从而具有观赏性。

二、双人配合杂技动作中的技术训练要点

但凡了解杂技艺术本体,就会明确掌握技术训练要点的重要性,尤其是当杂技表演者在进行双人配合杂技表演的过程。因此,应当为双人杂技表演者提供更加严格、规范的训练环境,使得杂技表演者能够进行有效的练习,在增加默契的同时,增强基本功,进而不断熟悉并掌握双人配合杂技动作中的技术训练要点。

(一)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提升杂技训练频率

杂技训练与其他训练应当沿用同一种规律,即依据客观规律,通过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方案,保证杂技表演者能够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方式掌握某种技能或特长,增强杂技表演的能力。在新时代,训练的意义逐渐凸显,只有科学合理、有效且优质的杂技训练才能培养出极为优秀的杂技演员,创造出更具美感的艺术效果与舞台氛围。基于此,在进行杂技训练的过程中,需要优化杂技训练的内容以及方法,将关注点转移至基础素质训练,将创造艺术作为首要任务,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提升杂技训练频率。双人配合杂技表演具有更高的难度,十分考验两位表演者之间的默契程度以及对于基本功的掌握。现如今,我国双人杂技表演诞生出许多更为精巧奇特且魔幻惊险的表演。这就要求杂技表演者熟悉并掌握更加高难度的表演技能,进一步加强配合,更需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提升杂技训练频率,督促杂技表演者苦练基本功。

针对日常的训练而言,杂技表演者需要更多科学、合理、严格的训练,以此使得整体的训练过程更加规范化,确保杂技表演者具备极强的可塑性。基于双人配合杂技表演的训练内容以及方法来讲,训练内容以及方法应当依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行优化升级,切勿一成不变。与此同时,尽量实现在现代人的身体素质基础之上,跟随人体文化的不断发展,将双人配合杂技整体的训练过程更为合理化、规范化、现代化以及科学化[2]。

(二)注重人体的可塑性及其生理局限

1.人体的可塑性

人体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包括通过文化对人体的雕刻和生存本能的影响,如人体在多年来出现的牵引力以及时间为人体带来的变化。而艺术训练对于受训者的身体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具体来说,人体的可塑性主要体现在通过技术技巧改变人体的一种技术形式。

笔者以中国杂技剧《天鹅湖》为例,其将东方杂技技艺的惊险与西方古典芭蕾的浪漫完美融合,使其符合东方的审美,展示更高难度技术技巧,展现出极佳的舞台效果,给观众带来极为震撼的艺术体验。剧目涵盖了抖杠、地圈、女子软功、流星球、吊环、双人对手等32 个杂技节目的经典技巧。最令人感到惊艳的是新版杂技剧《天鹅湖》保留了原剧的核心技巧“肩上芭蕾”技艺,其足尖站肩、360 度转体、单脚站头转体、单脚踹燕等一系列东方天鹅在王子肩上和头顶上展翅起舞的高难度动作,可以看做将最优美的杂技和最惊险的芭蕾舞实现完美融合。

通过表演可以看出,此位芭蕾舞演员正是因为通过接受长期的“立、开、绷、直”训练,进而拥有了极佳的表现力,展现出更加生动典雅的艺术效果。具体表现为:开:任何姿态均要求双腿从跨关节向外打开,以扩大动作空间范围,使动作姿态更为优雅;绷:脚背必须绷直,脚面突出,使腿的线条更加修长、流畅;直:基本站立和甩腿都要求保持笔直、稳定、有力,使舞姿更为伸延、舒展、清新。其舞台运动的轨迹大多成直线;立:直立挺拔向上,身体姿态要挺拔舒展,讲究形态美;弧:手臂要流畅、呈弧形,手型应柔若无骨,呈柔和的圆形;长:演员的腿、脚及身体线条要修长[3]。

杂技剧《天鹅湖》中通过“双人对手”在柔美中展现力量,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直观的感受到杂技“底座”表演者粗实的臂膀与健壮的大腿肌肉。这主要是因其经过长期的负重训练,而通过长期的训练后,杂技演员的膝盖骨与普通人的相比会出现明显的下压状态,从第一视觉上来看,腿型更直,大小腿的连接处更加美观。

因此,由上述讨论可见,人体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此种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杂技技术训练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开展。

2.有关人体生理局限的分析

众所周知,人体具有较大的生理局限,如无法将骨骼进行折叠等。由此可见,所有的杂技技艺表演必须在保证杂技表演者安全的基础上开展,因而需要重视人体动作限度的具体范围,确保所有的杂技表演不能超出人体动作限度。例如,在制定双人杂技表演训练方案时根据杂技表演者的实际情况设计杂技动作,在实际的训练时深入观察杂技表演,剔除所有的“超标”杂技动作。再如杂技柔术训练,杂技表演者在日常练习时需要将精力放至“柔韧性”,增强韧带柔韧度,在训练过程中长期探寻技术训练应当遵循何种基本规律,以此进行正常的人体活动,避免出现意外事故[4]。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双人杂技表演“又险又奇”,而双人配合杂技动作要点应当以两位杂技表演者的默契配合以及对基础动作的掌握程度为关键点。这就需要杂技表演人员以用心且严谨的态度面对每一次的训练与每一场的演出,加强训练程度,在训练中夯实基础动作,全面而深入地学习双人配合杂技的动作要点,争取创新双人杂技表演形式,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猜你喜欢

杂技表演双人杂技
杂技表演
双人面具
——为小提琴与钢琴而作
中国第一个双人滑冰世界冠军
———申雪、赵宏博
浅析创造力在杂技表演中的作用
空中杂技师
看杂技
老鼠演杂技
“双人运球”乐翻天
安全行驶千万不能儿戏
双人双教法在护理技能操作教学中的探讨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