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世纪欧洲骑士文学的时代背景与美学价值刍探

2021-04-08宁一涵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世纪骑士文学

宁一涵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 绵阳621002)

“骑士”一词在现代英语中为“knight”和“cavalier”。而chivalry 则包含“骑士精神”和“骑士制度”的重要含义。“骑士精神”在最初是指马术,作为中世纪地位崇高的精英战士,他们拥有比普通战士和骑手更加精悍强的马匹、制作更加精良有力的武器装备。在基督教会的影响下,骑士逐渐变成“基督的战士”,效忠于上帝。13 世纪,骑士制度为适应社会需要,在教会和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形成自身独特的骑士精神和绅士风貌。

一、骑士制度的与骑士文学

骑士(chivalry)的含义在社会变迁中也相应发生变化,由表示军事贵族阶层扩大为整个骑士制度,包括骑士精神中的宗教观念、道德标准等等。作为欧洲中世纪社会重要组成群体——保卫国家、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强大军事力量,骑士们拥有大量的土地与财富,也被赋予了所有美好优点和完美品行,是人们理想中英雄形象的具体化,反映了中世纪人们普遍的审美特征和价值取向,即骑士精神内涵——谦卑(Humility)、荣誉(Honor)、牺牲(Sacrifice)、英勇(Valor)、怜悯(Compassion)、诚实(Honest)、公正(Justice)、灵性(Spirituality)。

基督教是中世纪西欧社会的的精神领袖,一方面,教会为稳定统治地位,为骑士制度披上了宗教的外衣,约束其言行举止,对其进行教化;另一方面,骑士群体也需要树立精神信仰,作为精神武器来激励他们英勇作战。骑士阶级的行为和思想日渐宗教化,承载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价值观的骑士文学也应运而生。

例如脍炙人口的代表作——《罗兰之歌》,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忠心耿耿、英勇无畏、热爱国家的典型的完美骑士形象,淋漓尽致描绘出骑士的侠义精神。

除此之外,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和英国《亚瑟王之死》也呈现出了更为丰富的主题:承担上帝撒旦战斗的责任和义务;罗兰和他的战友们对国王的拼死效忠;追求纯粹爱情和复仇……在基督信仰和时代发展中,骑士文学逐渐变得“文质彬彬、温文尔雅”,骑士文学也逐渐向高峰发展。基督教信和军事性质,是骑士精神所具有的两个突出标志。

骑士制度对西方的影响深远,而骑士文学也扎根于西方传统文化中,至今仍在生活中体现,例如“女士优先”的准则、崇尚自由与冒险等。西欧一度狂热崇拜骑士制度,如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古董商人在经营中世纪骑士们的遗物而发财,古文物研究者们将目光转向其实武器装备等物品的收集上,上层社会也以骑士打扮和穿着为荣,男孩子们对亚瑟王圆桌骑士的效仿,甚至在今天的一些欧美国家的图书馆里,也会找到印有精美图片的骑士科普读物。

不断发展的骑士制度改变了骑士原始的野蛮行为,使其朝着时代的光明与自由迈进,成为人类进步的最高贵和最辉煌的宝贵遗产之一。

二、骑士制度兴衰过程中骑士文学的不同精神内涵

(一)基督教信仰下武士风尚的转变

骑士前身是武士(Knight),粗暴野蛮是他们普遍的特点,武功与勇气是其衡量标准,在《盎格鲁——撒克逊人编年史》结尾的词条中就描述了封建骑士的可怕风习。加洛林王朝建立以后,粗野的武士集团才逐渐发展演变为骑士阶层。在皈依基督教后,他们由忠于首领转为忠于上帝,在接受受封仪式、宣读誓词之后,行为逐渐文雅化。尤其在十字军东征时期,骑士团数量激增,成为世俗和教会之间的桥梁。他们不仅是英雄化身,更是一位虔诚高尚的殉道者。

文学不会脱离社会现实而独立存在,骑士文学反映了基督教作为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对当时制度与文化的影响。“在15 世纪, 骑士制度在宗教之后, 仍是支配人们思想和心灵的强大伦理观念。人们将它看作是整个社会体系中的王冠。”基督教会用其独有方式控制着整个国家,骑士制度逐渐发展出时代特有的“骑士精神”,将宗教道德观念中的美德进一步发扬,而骑士们对基督教会的虔诚信仰成为骑士精神中的最高价值取向。这种精神并不只具有阶级性,更是社会环境与自我认识的高度融合,承载了特定时代的发展方向和历史价值选择。

《亚瑟王之死》中的圆桌骑士团的开创者——马罗礼,通过自身传奇的骑士经历,塑造了他心目中的完美骑士:

“永远不蛮横无理,永远不滥杀无辜,永远不背信弃义;为人不可残暴,要宽恕那些乞求宽恕的人;对于贵妇、少女以及一切有身份的女人,都应该鼎力相助,否则处以极刑;任何人不得无视法律,不得为了世间财富与人争斗。”

从这里可以看出,骑士必须宣誓为君主服务,忠心无二,如不能尽责,则会被法庭判罪。

总之,基督文化的“唯灵主义”对骑士精神的形成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骑士精神保留了史诗中英勇的一面,是两种文化交织、共同作用下的文化产物,无法用单纯的“基督文化”或“异教文化”来概括。

(二)典雅爱情和个体意识启蒙

在法国南部的封建社会中,出现了世俗的骑士理想,标志着骑士文化中的神学信仰开始向世俗价值转变。罗曼蒂克式的爱情(Romantic love)和高雅优美的言行,构成了中世纪骑士文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格调。“唯灵思想”和骑士精神的美德相互渗透,创造出新的爱情理想化模式,更具浪漫色彩。

中世纪文学中,骑士传奇、抒情诗、叙事诗……都不乏对骑士爱情故事的描写。《特里斯丹和绮瑟》中主要表现了冒险和爱情艳遇的主题,骑士抒情诗的代表作《破晓歌》中也描绘了骑士和贵妇人之间的依依惜别的感情。骑士文学中的爱情观不同于人们熟知的爱情观,通过文学形式进行升华,爱情中的绝对忠诚是骑士高尚道德的体现,这种爱是纯洁且典雅的、柏拉图式的,并非由自然原始冲动和兽欲支配的,是骑士对于贵妇的无条件追求和崇拜,这也体现了“崇拜圣母”的特征。

但是对于基督教义来说,骑士崇尚爱情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禁欲主义。由此可以看出,骑士接受教会洗礼而非被同化。作品中的骑士追求个人爱情,敢于复仇与冒险,不再只为了忠于封建主或者宣扬基督教义而战斗,更多为了个人的荣誉与地位。这种注重个体独立意识的思维,也为后来人文主义思想的诞生产生很大影响。杨周翰先生在《欧洲文学史》中说到:“他们诗歌歌唱现实生活和爱情,歌唱骑士的冒险。”因此,战功冒险加典雅爱情时骑士文学基本的叙事模式,采用自由的、浪漫的、即兴的创作手法撰写而成。

(三)人文主义兴起与骑士制度衰落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后,骑士制度趋于瓦解,许多文学家们站在不同角度对骑士制度和文学进行了深刻探讨,改革思想家们对于骑士制度的观念持批判态度,其中而不乏讽刺意味的作品。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正是如此,作者对骑士制度和骑士精神进行了深刻讽刺,塑造出一位滑稽落魄的骑士。堂吉诃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物,整日做着拯救世界的英雄梦,但却一事无成,沦为了世人的笑柄,最终从他的骑士梦中清醒,回到家乡后死去。作品中身材瘦弱的堂吉诃德完全不像人们所向往的骑士那样英勇无比,就连“作战”时还会被厚重的铠甲所连累,忠君护教的意志也没有在他身上体现,可以说和以往骑士形象形成鲜明反差。塞万提斯用荒诞的形式塑造了这样一个“骑士”角色,可以说是对骑士制度和封建思想的针砭。

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骑士精神的态度不同。《熙德之歌》也是西班牙古典文学中的著名骑士题材作品,然而熙德却是人人崇敬的英雄,这是因为《熙德之歌》在中世纪中期成书。在那个战乱年代,人们需要一个理想化的英雄作为信仰,骑士阶层既代表了君主渴望国泰民安的愿望,也代表了宗教教会驱逐异族的信念,故而骑士文学化作世人强大的精神支柱被歌颂。而《堂吉诃德》成书于文艺复兴的时代,人文主义兴起,个人功利性成为主要追求,因此骑士精神便沦为维护封建思想的代表,有悖人文主义独立精神,骑士文学就此衰落,被人们鄙弃。二者中作者对于骑士形象的态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果,也揭示了骑士文学衰落的必然性。

三、结语

骑士制度大致出现在8 世纪初,在11 世纪末至14 世纪初走向繁荣,衰落于17 世纪初。在封建社会的变迁下,欧洲社会文化及其价值观也随之变化,骑士文化独具特色,为欧洲文学史上增添了浪漫、勇敢、忠诚的色彩。骑士文学不仅为后人描绘了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世界,更寄托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想象,其中蕴含的骑士精神也代表着骑士的坚定信仰和气质品格,为后世流传。约翰·伊赫津哈在《中世纪的衰落》里说道:

“骑士精神如果没有包含高尚的社会价值,它不会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成为生活的理想。它的力量就在于它的及其夸大的丰富而虚幻的观点中。中世纪的灵魂残暴而狂烈,只有在它关切的愿望中置入高远的理想才能将其引领。”

诚然,尽管后人在研究中对于中世纪的骑士制度多有批判与贬斥,但这并不妨碍人们认识其引领中世纪从野蛮状态向文明社会转变这一重大的历史事实。因此,了解骑士文化对理解中世纪欧洲社会有一定帮助,对于研究中外文化史更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中世纪骑士文学
中世纪欧洲艺术
我们需要文学
“黑暗时代”一说是谬论。这里说说中世纪的科学进步为何仍举足轻重 精读
征战在中世纪的骑士
对抗大帝国的骑士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
克里夫兰骑士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