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拟通窍止鼽汤联合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发作期临床观察*

2021-04-08商晓娟陈陆泉

中国中医急症 2021年3期
关键词:通窍变应性鼻炎

商晓娟 陈陆泉 谭 翊 张 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 100730)

变应性鼻炎是指特异性个体在接触变应原后以血 清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表现以阵发性喷嚏、鼻塞、流涕等症状为主[1]。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我国变应性鼻炎发病率不断上升,若不及时诊治,易引发肺功能障碍、鼻窦炎、哮喘等,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目前西医治疗多采用抗组胺药、抗白三烯药等,但存在病情反复发作、副作用明显等不足之处[3]。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变应性鼻炎方面优势逐渐凸显,针刺疗法、中药、穴位贴敷等中医特色疗法在临床应用广泛[4-5]。有学者发现针药合用能够明显提高发作期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效果[6]。因此本研究选取8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观察自拟通窍止鼽汤联合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发作期临床疗效及对Th9细胞、白细胞介素-9(IL-9)改变,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7];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鼻鼽病(肺脾气虚证)的诊断标准[8]。2)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本次发病在2 d内,症状典型;年龄18~70岁;临床资料完整;依从性良好;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3)排除标准:合并鼻腔结构异常、既往有鼻腔手术者;近期接受抗胆碱类、抗组胺类等药物治疗者;合并严重慢性鼻窦炎、哮喘者;药物性鼻炎、感染性鼻炎等其他类型鼻炎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合并恶性肿瘤者;存在针刺禁忌证者;对研究应用药物成分过敏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8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40例。联合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4~69岁,平均(33.51±4.32)岁;本次发病时间0.5~2 d,平均病程(0.94±0.21)d。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6~67岁,平均(34.12±4.19)岁;本次发病时间0.5~2 d,平均病程(0.99±0.18)d。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参照《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7]中相关内容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布地奈德喷雾剂(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987)喷鼻,双侧鼻孔各喷1次,每日2次;盐酸西替利嗪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379)口服治疗,每次10 mg,每日1次,同时嘱患者注意保暖、避免接触变应原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针刺治疗,选穴印堂、迎香(双侧)、合谷(双侧)、列缺(双侧)以及新吾穴进针55 mm,每次针刺一侧,两侧交替针刺,印堂、列缺均平刺0.3~0.5寸,迎香向内上方斜刺0.3~0.5寸,合谷直刺0.5~1寸,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 min起针;针刺新吾穴即蝶腭神经节,患者取坐位,进针部位在颧弓下、下颌骨的冠突和髁突间,进针深度达50 mm时,方向由前向内,患者有放电感,或出现面部肌肉轻微抽搐感为度,出针不留针,出针后按压针孔避免出血,3 d 1次,每周2次。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通窍止鼽汤:生黄芪30 g,茯苓、党参各15 g,桂枝、五味子、干姜、防风、辛夷花各10 g,麻黄5 g,甘草3 g。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两组均治疗2周。

1.4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参考文献[9]制定,疗效指数=(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100%。显效:疗效指数≥70%;有效:疗效指数为≥30%,<70%。无效: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观察指标 1)主要症状评分:对两组治疗前后鼻塞、鼻痒、喷嚏、流涕症状进行评价,按照无、轻、中、重的严重程度依次计0、1、2、3分,得分越高提示该症状越严重。2)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2 mL,迅速加入抗凝管中备用,采用NAVIOS 10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中Th9细胞比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9(IL-9)水平。3)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或率表示,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1。联合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前鼻塞、鼻痒、喷嚏、流涕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7、14 d的鼻塞、鼻痒、喷嚏、流涕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比较(分,±s)

注:与对照组同时期比较,△P<0.05。

组 别 时间 鼻塞 鼻痒 喷嚏 流涕联合组(n=40)对照组(n=40)治疗前治疗后7 d治疗后14 d治疗前治疗后7 d治疗后14 d 2.17±0.32 1.61±0.26△0.52±0.17△2.29±0.27 1.93±0.25 1.38±0.24 2.30±0.38 1.54±0.31△0.64±0.19△2.34±0.37 1.88±0.30 1.21±0.28 2.51±0.42 1.70±0.34△0.78±0.17△2.48±0.41 1.89±0.37 1.45±0.26 2.38±0.47 1.64±0.37△0.68±0.14△2.24±0.49 1.85±0.42 1.51±0.22

2.3 两组治疗前后Th9细胞比例及IL-9水平比较见表3。两组治疗前Th9细胞比例及IL-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h9细胞比例及IL-9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联合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Th9细胞比例及IL-9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Th9细胞比例及IL-9水平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联合组(n=40)对照组(n=4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Th9(%)3.83±0.84 1.34±0.41*△3.94±0.77 1.99±0.52*IL-9(ng/mL)36.87±5.21 18.64±2.12*△37.19±5.18 24.62±3.63*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3 讨 论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由于该病具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发病特点,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极大的困扰[10]。西医治疗主要采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结合抗组胺药物,虽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出现鼻腔干燥、出血、嗜睡等不良反应[11]。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在临床应用广泛,从中医学角度分析,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和发病特点与“鼻鼽”相近。《本草纲目》中记载“鼻鼽,流清涕,是脑受风寒,包热在内”。《灵枢·本神》云“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多数中医学家认为该病的病位在肺系,与脾胃有密切关联,病机主要在于肺气虚寒,卫外不固,腠理疏松,导致风寒之邪从口鼻乘虚而入,肺气不宣,津液停聚,鼻窍壅塞,或脾气虚弱,土不生金,肺失濡养,卫外不固,易感风寒之邪,而脾胃互为表里,脾胃功能受损则鼻窍不利,发为此病,因此治疗应以通窍止鼽、益肺健脾为主。针刺是中医常用疗法之一,具有增加微血管灌注量、调节人体免疫反应等效果[12]。2015年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推荐的《变应性鼻炎临床实践指南》中指出[13],建议采用非药物疗法的变应性鼻炎患者选择针刺疗法,临床上治疗变应性鼻炎针刺穴位以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穴位为主[14-15]。本研究所选针刺穴位中印堂属督脉,有统摄全身阳气之功效,针刺之可助阳袪邪;迎香是大肠经诸穴的最高穴位,位于鼻旁,与肺气相通,针刺之可通利鼻窍;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穴,肺与大肠相表里,针刺之可解表散邪开窍、调和全身气血。新吾穴由北京同仁医院李新吾名老中医工作室的李新吾教授发现并提出,该穴位位于双侧蝶腭神经节内,由于是李新吾教授提出故命名为新吾穴,具有调节阴阳平衡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针刺新吾穴可减少血清P物质释放、调节人体免疫功能、调节鼻黏膜内血流量,进而缓解患者变应性鼻炎各种症状[16]。有研究发现[17],通过针刺疗法,可降低或消除机体对变应原的敏感性,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及抗病能力,降低变应性鼻炎的复发率。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有学者认为针药合用更有助于提高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效果[18]。笔者所用自拟通窍止鼽汤中生黄芪益气固表,茯苓健脾化湿,防风、辛夷花、麻黄宣肺散寒,宣通鼻窍。同时五味子敛肺固涩,桂枝、干姜温阳散寒,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固表散寒、通窍止鼽、益肺健脾之效。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主要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自拟通窍止鼽汤联合针刺治疗发作期变应性鼻炎疗效良好,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主要症状。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19-20],Th9细胞免疫可能在变应性鼻炎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Th9细胞分泌IL-9,可促进Th17细胞分泌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等,共同介导炎性反应,参与多种感染性疾病、组织炎症、过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肿瘤等的发生、发展过程,IL-9是一种属于γ受体链家族的具有多效功能的细胞因子[21]。本研究中,联合组治疗后Th9细胞比例及IL-9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自拟通窍止鼽汤联合针刺治疗可能通过降低Th9细胞比例及IL-9水平以发挥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

综上,自拟通窍止鼽汤联合针刺治疗发作期变应性鼻炎疗效良好,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主要症状,降低Th9细胞比例及IL-9水平。本次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少、观察指标不够全面等不足之处,下一步将扩大样本量进行多中心的研究。

猜你喜欢

通窍变应性鼻炎
支气管镜下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1例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Fuzi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徐丽华运用祛风止咳方治疗变应性咳嗽经验
通窍活血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
化瘀通窍中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远离『鼻炎闹』 静享黄菊之秋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中医赶走恼人鼻炎
通窍活血汤家兔体内移行成分川芎嗪的分析
葱汁治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