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侧卧位在贲门癌患者手术中的应用
2021-04-08程凤华
程凤华
(河南省周口市中心医院手术室 周口466000)
上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年发病率逐年上升,仅位于肺癌、乳腺癌之后,贲门癌占有重要比重,有逐渐增高的趋势[1~2]。 目前贲门癌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因此提高手术安全性对患者手术效果及预后有重要意义[3]。 合适的手术体位是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对于贲门癌手术而言,传统体位存在术野暴露不充分、诱发并发症等问题,随着护理管理的发展,体位管理也逐渐应用于手术室中。 本研究探讨改良侧卧位在贲门癌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8 年4 月~2019 年12 月我院治疗的95 例贲门癌患者临床资料, 予以传统体位管理干预的47 例患者为对照组,予以改良侧卧位管理干预的48 例患者为改良组。 改良组男27 例,女21 例;年龄43~70 岁,平均(56.40±6.52)岁;病程1~5 年,平均(2.98±0.97)年。 对照组男26例,女21 例;年龄45~70 岁,平均(57.23±6.07)岁;病程1~6 年,平均(3.10±1.04)年。 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选取标准 (1)纳入标准:经临床症状、胃镜、增强CT、病理检查确诊为贲门癌;既往未行手术、放化疗治疗,有手术治疗指征,行切除术治疗,预计生存时间≥6 个月;临床资料完整。(2)排除标准:认知障碍或意识不清者;合并骨折、肢体残疾等活动受限者;患有影响感觉、运动功能的神经系统疾病者;合并循环功能障碍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
1.3 干预方法
1.3.1 对照组 使用传统体位管理干预, 常规准备体位用物,麻醉起效后摆放传统右侧卧位,头枕下侧手臂前伸,固定于托手架(在下),外展<90°,上侧手臂固定在托手架(在上)调节体位架关节旋钮,调整手臂位置,尽量让患者上肢远离躯体,然后使用约束带固定患者双上肢,胸腋下10 cm 垫软垫,上腿弯曲,下腿伸直,膝间垫软枕,在骶尾部、耻骨联合处使用骨盆架,调节骨盆架各旋钮调整角度、距离以固定,并对膝关节使用约束带固定,配合医师完成手术。
1.3.2 改良组 予以改良侧卧位管理干预。(1)术前评估与心理护理:对贲门癌手术的担忧、恐惧,易发生术前僵直,甚至震颤,此状态下易发生皮肤压力性损伤,术前由巡回护士访视患者,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进行安慰与鼓励,缓解不良心理状态;并协助患者模拟手术体位, 增加信任感, 借此了解患者体型、 皮肤状态、 有无合并骨质疏松或类风湿等疾病(此类疾病易引发骨折或关节变形,注意术中不可将肢体摆放成功能位,且要保证动作轻柔)。(2)准备用物:相较于传统右侧卧位手术,除约束带、下肢体位垫不变外,胸腋垫根据患者体型准备(薄厚、宽窄、大小适宜),抱球垫(10 cm×20 cm×30 cm)、硅胶头圈1 个,软棉布长手术单2 个等。(3)体位安置:身下铺长手术单,摆放右侧30°~75°的改良侧卧位,侧翻患者,保持左侧在上,中单下压圆枕(大小根据手术需求决定),平整塞入床垫,以固定患者背侧,保持胸部后倾,利于手术最佳角度选取,胸下垫软枕,高度以患者肩宽为标准,与患者腋窝保持一拳距离,腋窝悬空可避免腋动静脉、胸廓、臂丛神经受压,保证正常呼吸; 头下垫硅胶头圈, 使用手术单包裹放于头下,缓冲压力,并保持患者脸部清洁,防止侧耳部、颜面部受压;经护理人员反复亲身体验,证实在睡眠状态下人体双前臂朝向头部, 呈20°~45°夹角时最为舒适,患者下侧手臂自然置于头侧,双上肢间置抱球垫,双臂自然弯曲呈环抱状,保持睡眠样状态,用长手术单包裹固定患者双上肢,但须露出手指,将末端塞在床下,固定在床旁;臀部前后置软垫,用约束带、软棉布固定于手术床,两腿间垫软枕,双下肢呈“走步态”,下侧脚踝部垫软垫防止压伤,此种摆放增加术者操作空间,避免各韧带、关节、肌肉过度牵拉。
1.4 观察指标 (1)手术相关指标,包括体位摆放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 体位摆放时间:麻醉结束,巡回护士遵指令摆放体位开始计时,至体位摆放固定好结束;术中出血量:吸引器内血量、止血纱布及止血垫浸透血量,手术室常用纱布、方止血垫、长止血垫规格为35 cm×35 cm、30 cm×30 cm、10 cm×45 cm, 经试验发现血液浸透时每块含血量约为25 ml、80 ml、30 ml;手术时间:巡回护士记录,从医生切皮至缝合皮肤结束用时。(2)术野暴露满意度与淋巴结清扫难易度,术后由医生对每例手术术野暴露满意度进行评分,2 分: 满意;1 分: 一般;0分:不满意。 淋巴结清扫难易度评分,困难:2 分;一般:1 分,容易:0 分。统计并记录上述评分。(3)术后48 h 内对患者进行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包括手臂麻木、肌肉酸痛、压力性损伤,本研究发生的压力性损伤为1 期(指压不变白的红斑)。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 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改良组体位摆放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 n 体位摆放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h)改良组对照组48 47 6.23±1.02 3.62±0.51 9.01±2.13 4.03±0.60 t P 8.140 3.591<0.001 380.76±20.15 410.14±22.24 6.819<0.001 0.001
2.2 两组术野暴露满意度与淋巴结清扫难易度评分比较 改良组术野暴露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淋巴结清扫难易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术野暴露满意度与淋巴结清扫难易度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术野暴露满意度与淋巴结清扫难易度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 术野暴露满意度 淋巴结清扫难易度改良组对照组48 47 1.61±0.34 1.03±0.45 1.20±0.40 1.52±0.41 t P 5.387 5.544<0.001<0.001
2.3 两组术后体位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改良组术后体位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体位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手术室体位管理最终目的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与患者安全,体位摆放管理原则是在提高安全前提下充分暴露术野,为术者提供最佳手术配合[4~6]。
本研究将改良侧卧位管理干预应用于贲门癌手术中,结果发现,改良组体位摆放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改良侧卧位管理干预可缩短患者体位摆放时间及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传统体位摆放使用托手板等装置,硬度大,旋钮多,调节费时费力,掌握难度较大,导致手术不易操作,且手术体位保护不到位或摆放位置欠佳均可能影响手术医生操作。 而改良侧卧位可通过调整侧卧角度满足手术需求, 上肢呈睡眠状放置,无体位架,便于医生术中使用超声刀等长臂工具, 选择适合患者的体位垫垫于患者背侧胸枕中单下,随时调整侧卧角度,如探查腹腔后,对于贲门近端以下肿瘤可改仰卧位增大手术视野切除,不污染手术区域,无须重新消毒铺巾,节省手术时间,在较佳视野下便于手术操作,无须人为牵扯空间,减少牵扯引发的出血[7~8]。 此外,本研究发现改良组术野暴露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淋巴结清扫难易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相较于传统侧卧位进行贲门癌手术,改良侧卧位能更好显露术野,操作简单,体位更利于清扫胃部淋巴结、纵膈淋巴结,提高医生术野暴露满意度,利于淋巴结清扫。降低手术体位并发症发生风险是体位管理干预的另一目标。 本研究实施改良侧卧位管理干预后发现, 术后体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改良侧卧位将上肢手臂屈曲,遵循“抱球状”安置原则,可避免应用体位架,规避角度调节不当引起肢体过度牵拉,促进上肢、肩背部放松;两腿前后分开等摆放可增加肢体支撑面,臀部前后放置软垫等,可避免皮肤压伤,保证平衡与稳定,患者体位舒适,减少术后上肢酸痛;腋窝悬空避免血液回流受阻、臂丛神经受损,整体降低术后手臂麻木、肌肉酸痛等并发症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 改良侧卧位管理干预应用于贲门癌手术中,不仅可缩短体位摆放时间、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充分暴露术野,便于淋巴清扫,还能降低术后体位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