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气养血通络针法联合康复运动锻炼在中风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2021-04-08杨占利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3期
关键词:通络偏瘫中风

杨占利

(河南省禹州市钧都医院中医康复科 禹州461670)

中风是临床常见神经内科疾病, 多因气血逆乱、血溢于脑或脑脉痹阻所致,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趋于年轻化[1]。 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脑中风患者约70%以上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部分患者甚至生活无法自理,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2]。 因此及时给予干预措施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显得至关重要。 近几年中医在脑中风后瘫痪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方面有明显突破,针灸通过对人体特定部位的刺激可达到改善病情目的,能恢复患者肌力,降低障碍程度。 而康复运动锻炼则通过肢体运动锻炼及肢体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肌肉痉挛和关节粘连,长期坚持有利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本研究选取我院107 例中风后偏瘫患者,旨在观察益气养血通络针法联合康复运动锻炼在中风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 年4 月~2020 年4月中风后偏瘫患者107 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干预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55 例和对照组52 例。 对照组男25 例,女27 例;年龄42~69 岁,平均(55.84±6.13)岁;左侧偏瘫28 例,右侧偏瘫24 例。 研究组男29例,女26 例;年龄40~70 岁,平均(55.36±7.09)岁;左侧偏瘫30 例,右侧偏瘫25 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脑梗死或脑出血后发生偏瘫,且处于疾病稳定期;可接受针灸治疗;气虚血瘀证;患者及其家属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无视听障碍,可正常沟通交流。(2)排除标准:患有颅脑器质性疾病,如颅内肿瘤等;病例资料不完整;患有老年痴呆、抑郁及乙醇依赖。

1.3 干预方法 两组均给予三七通舒胶囊、偏瘫复原丸等常规药物治疗。

1.3.1 对照组 采用康复运动锻炼干预。 给予患者运动疗法,如关节活动训练、肌力训练等;语言训练,主要为听觉、视觉、触觉等训练,多方面刺激语言反应;日常生活训练,如搬桌椅、筷子练习及上下楼梯等;同时配合四肢被动按摩等。 30 min/次,2 次/d。连续治疗3 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3 d。

1.3.2 研究组 采用益气养血通络针法+ 康复运动锻炼干预。 益气养血通络针法: 以患侧手足阳明经穴、头穴及夹脊穴为主。 将针灸针(广州得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规格:0.30 mm×40 mm 毫针)常规消毒后从头穴开始施针,头穴选取神庭及百会穴,平刺, 得气后迅速小幅度捻转, 捻转速度约为200r/min;之后为体穴,上肢取穴为手三里、曲池、合谷、外关、肩髃、臂脯、颈胸段夹脊穴,下肢为足三里、三阴交、丘墟、太冲、阳陵泉、伏兔、髀关及腰部夹脊穴,按照选取穴位快速进针, 提插捻转补泻后留针30 min。 三阴交及足三里采用补法,其余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1 次/d。针法结束后按照对照组康复运动锻炼法进行康复训练。10 d 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 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3 d。

1.4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中医症状积分降低>70%,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下降90%~100%;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中医症状积分降低51%~70%,NIHSS 评分下降46%~89%;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 中医症状积分降低25%~50%,NIHSS 评分下降18%~45%;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甚至恶化,中医症状积分降低<25%,NIHSS评分下降<18%。治疗总有效率为临床治愈率、显效率及好转率之和。

1.5 观察指标 (1)两组临床疗效。(2)神经功能缺损状况。 采用NIHSS 量表测定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分值0~42 分,得分越低表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低。(3)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估两组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总分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日常生活能力越高。(4)两组干预前后运动功能。 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测评法(FMA),总分100 分,<50 分为严重运动障碍(Ⅰ级),50~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Ⅱ级),85~95 分中度运动障碍(Ⅲ级),96~99 分为轻度运动障碍(Ⅳ级),100 分为无运动障碍(Ⅴ级)。

1.6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表示,检验标准α=0.05。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干预后研究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 NIHSS BI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对照组干预前 干预后55 52 t P 15.67±2.83 15.23±2.68 0.825 0.411 7.19±2.10 9.34±2.84 4.469<0.001 51.38±6.84 51.69±6.93 0.233 0.816 78.14±8.66 67.59±7.35 6.775<0.001

2.3 两组运动功能障碍程度比较 研究组运功功能障碍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3。

表3 两组运动功能障碍程度比较[例(%)]

3 讨论

中风后偏瘫已成为脑中风患者恢复健康的最大难题之一,运动功能障碍及关节僵硬疼痛是长期伴随脑中风患者的严重后遗症,不仅给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且严重阻碍患者正常工作生活[3]。 目前西医主要选择营养神经细胞药物及促进脑组织功能恢复的药物治疗,但疗效欠佳。 有研究报道指出,中医针灸对中风偏瘫患者康复具有良好促进作用[4]。

在中医理论中,中风偏瘫属于“偏风、偏枯”范畴,主要病机表现为脉络瘀阻、气血虚衰及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治则主要为通络、益气、养血,因此可选择益气养血通络针法进行穴位针灸[5]。 同时为增强针灸干预效果, 本研究联合应用康复运动锻炼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进行干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干预后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益气养血通络针法与康复运动锻炼法联合应用治疗效果明显提升, 且神经缺损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分析原因在于针灸头穴所选取神庭及百会穴均为督脉穴,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针灸后可激发人体阳气,改善头部血液循环,使受损脑神经区域供氧增加,从而促进脑神经缺损恢复[6]。脑中风患者的中枢神经具有可塑性和重建性, 给予有效外界刺激可促进神经元轴突侧枝生长, 利于其神经功能恢复[7]。 因而,给予患者运动锻炼、语言训练及日常生活训练后, 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 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后研究组BI 评分高于对照组,运功功能障碍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针灸时体穴选取手足阳明经穴,可舒筋活络,濡养四肢筋脉,能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而夹脊穴可益气行血;三阴交可改善筋脉弛缓、肌萎瘫痪;丘墟、太冲及外关均可缓解四肢萎痹, 诸穴相合共奏活血通络、强筋健肌之效[8]。 同时给予多方面的运动锻炼,可极大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综上所述, 中风偏瘫患者给予益气养血通络针法联合康复运动锻炼,一方面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其神经缺损状况,另一方面可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运动障碍程度。

猜你喜欢

通络偏瘫中风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辛润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探析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红黄绿”三色套餐查中风
漫画
芪藤竹黄通络汤治疗中风恢复期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