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热针合谷刺法治疗中风病下肢痉挛的临床观察

2021-04-08宋秀娟胡莉莉高彦斌王银宁

宁夏医学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风病内热合谷

宋秀娟,胡莉莉,高彦斌,王银宁,赵 芳

下肢痉挛性瘫痪是中风后的一个常见病症,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现代医学手段治疗中风后痉挛的效果仍不够理想,而针灸是传统中医治疗中风病下肢痉挛的有效方法。笔者结合长期从事中风病诊治的临床经验,应用内热针合谷刺法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与中风病传统针刺治疗进行了非劣性对照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6月-2019年6月银川市中医医院收治的中风病下肢痉挛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中男21例,女9例,年龄50~70岁,平均(61.2±5.6)岁;对照组中男19例,女11 例,年龄49~70岁,平均(59.9±6.1)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及中医诊断标准,并有影像学资料支撑;②首次发病,且生命体征平稳;③经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2]评定下肢痉挛程度达Ⅱ级以上;④近2周未进行相关肢体痉挛的治疗;⑤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下肢痉挛由其他疾病所引起;②伴有心肝肾等严重疾病者;③近期应用抗痉挛药物或者其他相关治疗;④意识障碍等原因不能配合治疗者;⑤伴有针刺禁忌证。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取穴均采用《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3]中有关中风病的针灸取穴。主穴包括太冲、丘墟、悬钟、阳陵泉、血海、环跳、髀关、伏兔;得气后平补平泻,电针取悬钟、阳陵泉1组,环跳、血海1组,电针取疏密波,留针30 min,每日1次,治疗5次休息2 d,7 d 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2.2 治疗组:在传统针刺基础上加用内热针合谷刺法治疗,在患肢下肢外侧伸肌、内侧屈肌附近找到结节或压痛点,每次取3~4个结节或压痛点,以痛为输,结节或压痛点可交替选取,在所取结节或压痛点正中直刺1针,再左右各傍入1针,与第一针交叉约呈45°角,进针深度20~40 mm,候气至连接内热式针灸治疗仪,设定温度为42 ℃,时间为20 min,每隔3 d 治疗1次,14 d 共行内热针治疗4次。4次治疗结束后评价疗效。

1.3 观察指标: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评定治疗前后肢体痉挛程度,其中0级为无肌张力增加,Ⅰ级为肌张力轻微增加,Ⅰ+级为肌张力轻度增加,Ⅱ级为肌张力较明显增加,Ⅲ级为肌张力严重增加,Ⅳ级为僵直;等级越高则代表患者肢体痉挛程度越严重。采用FMA评定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MBI(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估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其中FMA总分66分,MBI满分100分,分数越高则证明肢体运动功能越高[4-5]。

1.4 疗效判定标准[2]:①治愈:患者经治疗后其肌张力已完全恢复;②显著进步:患者经治疗后其肌张力痉挛级别下降了1.5级以上;③进步:患者经治疗后其肌张力痉挛级别下降了1级;④无变化:患者经治疗后其肌张力痉挛毫无变化,甚至与治疗前相比有所升高。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MBI指数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MB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MBI指数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MBI指数评分比较(分,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FMA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分,

2.3 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27例,有效率 90.00%;对照组总有效22例,有效率为7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中风病下肢痉挛性瘫痪是中风病的一个常见后遗症,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医疗人员也面临着疗效欠佳的困扰。目前对温针灸联合合谷刺法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研究比较深入,但是温针灸存在着不好控制温度、易灼伤等缺点,而内热式针灸针则具有恒温控制、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的优点,通过针体热的传导性将热疗导入肌体深部,产生持久的肌肉松弛效应,解除肌肉痉挛[6]。中风病下肢痉挛往往以关节屈伸不利、拘挛疼痛为主要表现[7],内热针疗法主要是通过缓解肌肉痉挛、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炎症反应、改善血液循环、营养周围神经、恢复机体功能等机理发挥治疗作用[8-9],在临床应用中将现代内热针技术结合传统刺法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

合谷刺法是黄帝内经五刺法之一,主要操作是在肌肉丰满处进针后,先将针直刺入深处,然后退至浅层,依次分别再向两旁针刺,便针痕成鸡爪形;也有取三根针,一针向下刺,另两根针交叉刺入两侧,成鸡爪形,同时留针,本研究治疗采用第二种刺法。这种刺法针向三方面而行,有合分肉溪谷间的邪气一并泻之的作用,主要治疗肌肉疾患,如肌肉痹痛、痉挛、强硬。而中风病下肢痉挛,主要为关节屈伸不利,肌肉拘挛疼痛,本研究中在患肢下肢外侧伸肌、内侧屈肌附近找到结节或压痛点,每次取3~4个结节或压痛点,在传统针刺的基础上,基于现代的内热针技术在中医经络理论指导下,以痛为输,加强了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现代内热针技术结合传统合谷刺法,体现了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传统针法与现代技术叠加的优势,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应用内热针合谷刺法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在改善中风病患者下肢关节痉挛程度,促进运动功能及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其疗效优于单纯传统针刺疗法,由此提示临床使用内热针合谷刺法治疗中风后下肢关节痉挛,疗效确切,安全便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其作用的机理及对血流动力学、凝血因子等方面的探讨,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中风病内热合谷
崔金海应用调气化痰法预防缺血性中风病复发的经验探讨
外出踏青排内热
黄芪当归汤益气又补脾
污泥内热式炭化技术探讨
污泥内热式炭化技术探讨
臭菘靠“内热” 融冰的花儿
中医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其诊治
一分为三辨证方法在出血性中风病的应用研究*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
论中风病三期辨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