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课《养生治未病》健康与文化教育的思考

2021-04-08李胜桥姚冬英蔡代仲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大学生课程

李胜桥,李 安,杨 璇,姚冬英,蔡代仲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广东 珠海 519000)

通识课程为大学生从专才向全才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有利于大学生扩大知识面,增强文化底蕴[1-2]。近10年来,我国很多大学都开设了中医养生或健康类的通识课程,向大学生提供自我健康管理方面的知识[3-4]。我们在广东某大学珠海校区也开设了《养生治未病》课程,该课程主要讲授中医养生常识和方法,为便于学生理解中医养生方法,课程中同时也介绍中医基础理论,向年轻一代传播中医及中国传统文化。该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对大学生提高体质健康与文化修养有积极意义,从而达到寓修(文化修养)于养(健康养生)的教学目的。大学生对这类课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为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教学内容,近4年来我们设计了几种调查问卷,围绕学生学习本课程前后对中医养生方法和中医基本知识两个方面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分析。本研究是选取其中某一学期的学习前后跟踪分析及问卷调查,总结大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特点及课程前后知识结构的变化,寻找学生对中医及健康养生的兴趣点,为改进教学课程,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方法及内容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某大学珠海校区202名选修2018年秋季《养生治未病》课程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主要采用选择题列表打钩的方法。学生在每个问题下的一组选择答案中选择自己认同的某一个或几个答案。问卷分2份,学期课程开始和结束前各1份。基本问题约28个条目,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共6个条目(性别、年龄、学号、学院、年级和专业),养生的基本方法共8个条目(对体质养生、顺时养生、睡眠养生、经络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及药膳养生的了解程度和说明),中医基本理论共8个条目(对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辨证施治、五脏六腑、四气五味、七情六淫、经络及八纲辨证的认知程度和描述),及其他6个辅助项目(课程学习开始前包括选课理由、是否接触过中医、是否有养生经历及对课程期望等项选择;课程学习结束后包括对课程整体、专题和授课教师的评分、课程内容建议,学习前后对养生方法及中医医学的整体评价等项选择)。通过问卷,比较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前对养生及中医的接触深度,以及课程后对养生方法及中医基本理论了解和认同程度。

1.3 课程内容

以中医养生学为基本教材[5],结合实际情况分“养生概论;中医概论;体质养生;中医时间医学;顺时养生;经络概论;经络养生;自然疗法;情志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药膳养生;睡眠养生;两性养生;中医护理”等15个专题,每个专题2课时。

1.4 调查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相关信息。前后2次共发放问卷396份,无效答卷22份,有效答卷(成功完成前后两次调查)374份,学生共187人,占总数的92.5%。

1.5 统计方法

调查数据通过EXCEL2016录入并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以百分比(%)和χ2检验进行分析,P<0.05认为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文科类学生选本课的兴趣明显高于理科类学生,但男女性别差距不明显

通过对187名学生的有效问卷分析显示,性别的不同并不影响大学生对本课程的接受,二者没有明显的关联(男性:48.6%;女性51.3%;χ2=0.13,P>0.05)。但专业的不同却直接影响学生对本课程的接受。本次课程报名的学生中,文科类学生占125名(含经史哲和语言专业)占66.8%,理科类学生49名(含数理化和地质等专业)占26.2%。其他类占7%。这说明文科类学生对了解中医更有兴趣(125/49,χ2=33,P<0.01)。

在文科学生中,语言类学生占大多数。其中各类外语专业学生74名,占文科学生总数的59.2%。尤其是国际翻译学院学生居多,有44名占35.2%,明显高于其他学院的学生。其他外语专业学生30名,占24%。相对而言,文科其他各专业选修本课程的人数比例比较接近。因此,选课的人数的不同可能与各专业对知识需求的类型不同有关。

学生人数分布详见图1。这组数据说明文科类的学生对中医养生的兴趣更大一些,而理科学生对中医养生的兴趣一般。

图1 各专业选修人数占百分比

2.2 大学生对中医饮食、作息养生方面的兴趣明显高于养生的其他方面

由于大学生还处在身体发育期,大部分人身体健康,同时校园生活也相对单纯,因此他们对预防亚健康与自己生活的联系还不够紧密。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调整,摆脱不良生活习惯,纠正不正常心理状态。98.0%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他们生活习惯的调整有帮助。调查发现多数学生把养生预防亚健康与自己日常生活的联系点主要集中在饮食(69.0%)和睡眠(52.9%)的改进方面,明显高于其他方面(P<0.01)。在饮食方面的主要问题是暴饮暴食,过食生冷油腻之品及饮食不规律几个方面的问题。作息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睡眠太晚及早晨晚起,不注意人体生物正常作息规律。在其他养生方面,33.7%的大学生认为情志养生的知识对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志有帮助。这与大学生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各种环境因素会影响心理平衡的有关。相对而言,对中医基础知识要求比较高的如中医的体质养生和经络养生的兴趣度都不超过30.0%(分别为26.2%和28.6%)。养生的其他方面如顺时养生、自然养生及运动养生的关注度都低于20.0%。奇怪的是学生对运动养生关注度都只有14.0%,这可能与大学生平时已经注意到这个方面,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有关。综合而言,饮食和睡眠养生知识对学生还是比较有吸引力。

2.3 通过学习,学生对中医理论的认识明显提高

大学生正处在求知的旺盛期,如何结合实用教育和文化教育,把有价值的文化知识选择性地传输给学生,这是大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中医“养生治未病”课程以指导学生健康生活为主要目标,同时传播中国传统中医文化。通过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对中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了明确的认识。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手段,几千年来在防治疾病,保障我国人民健康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直到现在还广泛运用于人们生活中。由于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现代医学体系的逐步完善,中医药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地位也逐步削弱。更有一部分人打着“中医不科学”的幌子,全盘否认中医药的作用。为了让大学生正确认识传统中国医学,课程中也介绍一些中医学和中医经络学的基本理论,并引导学生做出自己判断,避免因“人云亦云”而对中医产生偏见。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学生(100.0%)都认为这门课程对于他们了解中国传统中医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2.4 加强学生对中医理论体系的了解深度是今后本课程教学改进的目标

尽管大学生成长在中国文化中,对中医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数学生并不熟悉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医药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很神秘。在调查中,我们分三个层次了解学生对中医的理解程度:第一层次是了解中医的哲学基础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等;第二层次是了解中医的理论基础如五脏六腑、八纲等;第三层次是了解中医的治疗基础如辨证论治、经络等。统计后发现,通过学习,92.5%的学生能够理解中医的哲学基础,并对中医给予正面的评价,相对课程学习之前的34.8%有显著性提高(χ2=76.1,P<0.01)。有29%的学生认为他们理解了中医的理论基础,相对课程学习之前的5.6%有显著性提高(χ2=76.9,P<0.01)。但能够理解中医治疗基础的学生则寥寥无几(4.85%)。这说明学生对中医的了解程度还比较低。

3 结论

年轻时的不良生活习惯会损害人体的健康体质导致亚健康状态,日积月累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6-7]。更有部分年轻人忽视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透支自己的健康,到将来工作以后,在家庭与社会的双重压力下出现生理或心理的崩溃,对社会和家庭影响巨大。通识课程《养生治未病》让大学生重视自己的身心的健康,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的顺利发展。经过多年来通识课程的讲授,我们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学生的反馈,逐步调整课程的安排,尽可能做到课时设置合理,知识内容实用。收集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对膳食和作息养生的兴趣明显高于其他项目,反映了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很多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膳食和作息养生常识,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误区。说明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实用性。

从收集的资料分析后可以看出:中医“养生治未病”课程对大学生知识面的扩展有很好的作用。医学知识结合中医文化的课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绝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而获益。收集资料中显示文科学生更关注中医及中医养生。这可能与他们的知识结构及对未来工作的要求有关。尤其是语言和国际翻译专业,作为中西方文化的桥梁,学习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一方面有利于更好、更深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对将来传播中国文化到世界也有很大的帮助。

各种养生方法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具体实践。如何平衡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和养生方法指导的课时分配,也就是将健康知识教育和文化底蕴教育融会贯通是本课程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过多的基础理论教育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养生的热情,偏离了课程的初衷即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与指导。但缺少基础理论的理解和对文化的热情,各种具体的养生方法就显得单薄和零散而不能长久坚持。另外,传统文化的浸润和培植是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基础,我们也希望通过具体的养生方法来传播中医文化和民族文化,达到培养大学生文化底蕴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程将中医理论及中国文化融合讲授。如情志致病中结合范进中举、周瑜怒亡及黛玉思绝等实例进行分析[8-9];饮食调节中结合中国酒茶文化及对健康的影响进行探讨[10];运动养生中重点讲授“五禽戏”和“八段锦”,说明中国运动文化在健康保健中的重要作用及在预防医学的发展中的开拓意义[11]。这些内容便于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程仅仅只选择性的讲授了部分中医学基础理论。调查中也发现:经过学习后只有1/3的学生能对中医基础理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低于我们的期望值。本课程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中国传统医学文化底蕴,从这方面看,我们做得还不够。如何将枯燥、玄奥的中医理论在较短的课时之中浓缩地、生动地传播给大学生,是课程将来改进的重点。我们已经并将进一步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改进。首先强化中医基础理论如中医概论和经络概论的内容,更全面地阐述中医基础理论。同时在每个专题中采用导论的形式对每种养生方法中的中医理论进行归纳,针对性的解释中医特色理论,这也便于学生理解这些养生方法。另外,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增加教学互动和实习课程,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感性认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深奥的中医理论。

本次分析的资料只是我们收集资料的其中一个节点,我们也分析了其他学期的调查资料,得到的结论与本次分析的基本一致。尽管这些调查范围和内容不够全面,但这些结果对我们改进自己教学工作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以给中医同行的通识教育提供借鉴作用。

致谢:研究过程中得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教学科吴庆、谢丽丽老师,中医科师晶丽主任医师的大力支持。本研究得到2018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改革基金(编号:20180105)及中山大学核心通识课程建设基金资助。在此一并致谢。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大学生课程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补火生土法的主要理论研究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中医理论在异位妊娠急诊绿色通道护理的应用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浅谈《难经》之命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