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人文素养培养研究

2021-04-07薛启甲

学周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教学改革核心素养

薛启甲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要更加重视对小学数学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但受滞后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单一等因素影响,数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文章主要对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展开研究,围绕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现状,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等学习特征,提出针对性的整改对策,旨在尽快完成三维教学目标,希望对学生全面发展与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参照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人文素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12-008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2.043

数学教学对学生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积极意义,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使其成为学生内化吸收的人文素养,对教师职业道德与能力水平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加强实践经验总结,在教学理念与方式等方面加强创新,深入挖掘课内外的人文素养教育素材,以培养更多有智慧、有修养的人,切实发挥数学育人的作用。

一、培养人文素养的意义

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及人的内在品质。小学数学内容抽象且逻辑性强,看似与人文科学无密切关联,但在人文科学研究中会涉及大量数学方面的内容。通过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够升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片面理解,逐步发现数学学科蕴含的价值意义。数学方法与思想等要素,无不体现出浓厚的人文内涵,培养人文素养能够让学生直观生动地了解数学内容,掌握更多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利于持续改进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塑造人文情感,值得深入研究。

二、人文素养培养中的问题

(一)忽视兴趣培养

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忽视对生活化教学素材的利用,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衔接错位,学科本身的说服力与魅力降低,不利于学生提升学习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不利于学生表达想法、意见,也不能激发其兴趣。

(二)教学方法固化

数学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与现代信息技术及现代化教学方法整合不足,学生无法直观了解抽象的学习内容,更没有达到循循善诱的教学效果。相对于实现情感与价值观等教学目标,教师更注重完成知识技能教学目标,导致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低,不利于他们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1]。

(三)教学理念滞后

传统应试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相对于学生人格品质的健全程度,家长与教师更注重考试成绩,让学生被动地处于题海战术中,意识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价值,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学习质量的提升。

三、人文素养培养的对策

(一)创设良好教学氛围

关注学生人格主体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前提。教师应当从学生认知规律与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入手,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等,创设有利于强化人文素养的氛围,将人文素养的培养理念贯彻于教学全程。为确保教学成效,教师应主动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建立相互平等、尊重信任的关系。创设开放性的课堂人文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理解与宽容等人文因素的影响,从而激发起个体的积极因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为丰富课堂的人文因素,教师应当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将学生从传统學习观念中拉出来,逐步强化学生的主体观,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的发展状态。教师应当多给学生表达想法与意见的机会,逐步强化学生的表现欲与成功欲,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应当尊重与保护及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引导学生大胆发言讨论,采取激励引导机制,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支持,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对学困生应当以延迟性评价鼓励与侧面引导为主,如通过鼓励性与支持性语言强化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亲切与关怀。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习题时,减少对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与想法积极表达的限制,鼓励与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地找出多种解题方法,并让学生模仿教师讲解的解题思路与过程,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创造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发现与创造的欲望,实现人文素养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2]。

(二)优化教学方式

要给学生提供思考交流与互动探索的机会,采取做中学与学中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感知与体验,在拓展思维方式的同时,更利于学生逐步丰富其知识结构体系。尤其是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应当多引导学生观察与实践,在猜测与推理验证等学习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技能,夯实理论知识基础,实现对理论知识学以致用与触类旁通。

一是问题式教学法。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居于主体地位。在一题多变环节,让学生通过变换题目背景或条件等,提出更多的新问题,利于学生思维活化与智力开发,更利于提升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其紧跟教师的教学进度,实现思维自然过渡。二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通过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探究,能够得出规律性结论与优势互补,更利于学生提升自主探究能力。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强化了团结协作与相互帮助的良好思想品德。三是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等引入生活化教学素材,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图文并茂的信息载体呈现方式,更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学生利用现代技术自主展开学习,更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与个性化发展。学生相互分享学习资料,能有效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有助于其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三)挖掘教材人文内涵

首先,拓展教材内容含义。教材是学生获取与吸收内化知识内容的重要载体,教师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素材,不仅能够深化内容意义,还有利于实现情感与态度等教学目标。如在学习“圆”的相关知识时,借助圆规与圆的半径等相关知识,向学生渗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与“公正平等”等人文价值,丰富学生的学识与修养。运用古人智慧启迪学生思维,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掌握更多做人的道理。而价值箴言在数学课堂上的运用,在提升学生品位与修身践行等方面也有积极作用。

其次,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力量,让学生在浓厚数学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增强学习感悟与情感共鸣。刘徽是伟大的数学家,在分数与几何等方面的研究,对数学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在小数的意义与性质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讲解刘徽对小数发展的贡献;在梯形的面积教学中,应当加强讲解刘徽提出的出入相补原理的贡献;在圆的面积教学中,讲解刘徽的割圆术观点内容;在负数教学中,应当加强讲解刘徽对负数发展的贡献。学生通过对刘徽数学成就与刻苦钻研精神的了解,潜移默化地养成刻苦学习与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質,逐步端正学习态度。除此之外,可以多利用古代数学家的典故与成就等背景知识展开人文教育,给学生精神发育持续灌注人文力量。

再次,加强学科知识整合,实现理论与感性知识结合,让学生系统地感受到学科内容中的浓厚文化。数学也是一种美学,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数学有一定的对称性与简单性、统一性等特征,蕴含丰富的奇异美与和谐美、形式美等,了解与挖掘数学的美,能够为学生探究知识提供内在动力。如在学习对称的相关知识时,鼓励学生通过剪纸艺术,逐步发现对称概念,同时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的实物,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教学,更利于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在学习分数知识时,利用李白的“无事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让学生求壶中原有多少酒,在丰富课堂教学内涵的同时,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亲近感与美感。为引导学生养成空间思维观念,可利用美术作品运用到的透视规则等,利用美术作品讲解数学规则,让学生对立体图形的概念有更深的感悟。教师应当积极树立整合的意识,灵活运用教学内容与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条件,让部分学生在开放性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更多知识技能与情感体验,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课后多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贴近生活展开调查与实践,让学生在与社会人文接触过程中获得资料与学习感悟,更利于学生提升人文科学素养。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最理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是教与学有机结合,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成果,而不是教师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尤其是在“让你问”的教学环节,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能逐步纠正学生错误的观念与态度,引导学生想象创新,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相对于教学结果评价,教师更应当注重课堂即时评价,全面观察学生的学习与能力发展过程。课堂即时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学习方法、态度及进步情况等,是对学生学习的进行性与发展性评价,也是教师向学生渗透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教师应当耐心听完学生的回答或想法,不要制止学生的思路,更不能给予消极评价,要确保学生的学习热情。多用积极性与包容性的评论语言,给予学生更多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信任与鼓励。进一步丰富教学评价方式,除教师评价外,还要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自评中客观认识与反思自身的不足。通过小组成员相互评价,能够让学生更加肯定地看待自己的优势与缺点,从而实现取长补短。

综上所述,影响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教师应当加强自身职责理念的转变,加速教学改革进程。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逐步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人文关怀在教学全程的有效渗透,以快速达成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小力.核心素养在提高小学数学教育中注意力的研究[J].教育研究,2019(4):50.

[2]李煜晖,郑国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J].教育研究,2018(2):80.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教学改革核心素养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