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式教学,让数学不再枯燥
2021-04-07尹清钢
尹清钢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构建高效课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学习目标、重难点知识融入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鼓励学生发现、提出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问题引领唤醒内驱力
教育的英文单词“education”由三个词根拼写而成,字母“e”代表向外,“duca”是引导,“tion”是名词,所谓的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引导出来,唤醒学习的内驱力,帮助其主动成长。那么怎样才能唤醒学习的内驱力呢?唯有通过问题的发现、提出,才能走上有效学习的起点。
对比两个问题:“你今天学到什么新知识?”“你今天问了什么好问题?”前者落脚点是学知识,后者侧重点是如何提问题,从学生学习的内部状态来讲,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习过程。前者“由外向内”,是被动接受知识;后者“由内向外”,是主动发现知识、汲取知识。
因此,教学不是单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独立或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真正参与问题的发现、提出、解决的全过程。即学生的学习不只以“学会”为目的,而以“会学、乐学”为最高目标。
问题引领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有兴趣才能引发对学习的关注,进而主动投身于学习。学生自觉主动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积极探索学习的过程,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为:自己能独立解决的、同学互助可以解决的、小组讨论悬而未决的三类问题。接下来师生共同梳理学习问题,明确重点问题、引导解析难点问题,切实解决核心问题,从而达成既定教学目标。
为什么不直接由教师提出问题,这样不是省时又省力吗?况且到最后同样都是解决问题,同样都是掌握知识,两者究竟有什么不同?我的回答是: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师问生答是“学会”,学生主动提问是“会学”。在问题引领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一开始可能提不出问题,渐渐能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甚至是教师教学所需要的问题。
问题引领创新思维模式
数学创新能力可以简单理解为:“人对自然界中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并以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同时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与研究的一系列过程。”学生提出问题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始,能否将文字语言和图形语言有机结合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而提出问题的质量高低直接反映思维的深度,教师点拨、学生参与,选择不同的路径解决疑难问题,通过创造性思维参与,逐步渗透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充分研究教材和学生,预估学生的生成问题,预想学生的疑难问题,一个课时形成一个问题链,多个课时形成多个问题链,一个单元就会形成一个问题系统,问题系统内所有问题的解决就是学生知识系统建立的过程。借助问题引领式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此学习,学生更加主动、快乐。
问题引领式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习得一种循环思维或系统思维模式,不仅学会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的方法,真正实现“会学”的目的。正如我们常说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当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以后,学习将不再枯燥乏味、痛苦不堪,而是富有情趣、愉悦充实,达到“乐学”的境界,学生能更加主动积极学习,更加健康、自信、快樂。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第十二中学)
责任编辑:黄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