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社区成为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重要阵地
2021-04-07崔晴张康慧
崔晴 张康慧
随着我国社区的逐渐成熟与完善,社区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刚刚过去的寒假里,全国各地社区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推出了一系列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合作。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场所,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越来越大。那么,社区教育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内涵,又如何使社区成为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重要阵地?
教育平台的开放性。青少年社区教育是连接学校、社区和家庭的桥梁,它促使学校更好地向社区、家庭开放,实现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的融合互动,打破了课堂、学科、场所的限制,为受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平台。首先,社区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是跨学校的,不同学校、不同教育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借助这个平台进行交流与学习,教育服务的对象也不再以学校、年级作为划分标准,学校与学校之间可以共享资源、集思广益、共同发展;其次,社区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是跨学科、跨领域的,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科学文化教育,同样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体育教育、艺术审美教育等,各学科多领域的教育互相交融;再次,社区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是跨场所的,不同于传统封闭的课堂教学,社区教育中任何能带来教育意义的场所,都可能成为教育服务的“课堂”,比如展览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哪怕是一面宣传栏都可以成为教育服务的场地。
教育资源的区域性。青少年社区教育是为促进社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一定社区地域范围内,依托社区各个社区组织,充分开发、利用和整合社区各类资源,在社区内开展的各种形式的青少年校外教育。在教育活动的开展中,社区所开发和整合的教育资源总是需要依托其所处的社会地域环境。由于社区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异,不同地区之间(如城市地区与乡村地区)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具有较大差异,同一地区不同区域中的社区所拥有的教育资源也各有特点。如:有些社区有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较好的青少年校外教育场地资源;有些社区有很多学校、企事业单位等教育资源;有些社区常住人口素质高,有开展校外教育的良好人力资源基础;有些社区教育组织政策较好,有整合资源的动力支持。资源的区域性导致社区开展校外教育的近期目标、教学内容和模式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各地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在青少年社区教育的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掘自身经济、文化、设施、人员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突出重点,打造社区特色,逐渐扩大影响力,满足社区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以达到提高社区青少年综合素质和社会性发展、促进社区和谐建设的目标。
教育过程的主体性。传统教育一般是课堂“灌输式”教育,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讲解,而社区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非常重视青少年的积极交往互动和主动参与,切实保障青少年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社区根据青少年特点和知识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活动,用“启发式”“体验式”的教育方法和充沛的教学情感,提高青少年在教育过程中的互动性。同时,适时让青少年参与社区教育的策划和组织工作,引导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的各项环节中来,增强自我教育和发展的能力,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习得各方面知识技能,获得成长。另一方面,引导青少年参与社区实践建设方面教育活动。比如组织青少年参与社区环境的美化、邻里关系的协调、社区秩序的维护、不文明行为的监督等问题的讨论,让他们充分发表对这些问题的想法,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通过讨论,提高其参加社区活动的成就感,增强建设和谐社区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教育内容的丰富性。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需求具有差异性,在课业辅导、人际交往、素质提升、智能发展、个性特长、社会互动等方面都有需求且程度不一。这就要求社区在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时,要考虑到青少年需求的差异化,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社区青少年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科技、劳动、道德等实践体验或研究协作等各项活动,形成各自的特点,办出各自的特色。社区只有把教育内容和活动设计得更丰富,为众多基础不同、各有所需的社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尽可能地为青少年丰富校外生活、发展个性特长提供机会,才能满足社区青少年成員对教育多元化、多层次的需要,进而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教育角色的补充性。青少年社区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一般在学校范围内,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在知识传授和实践探索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社区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营造和谐友爱的社区环境,面向社区青少年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外活动,对青少年实施课堂以外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促进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促进青少年吸收新知识、学习新本领、完善知识结构,养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优良品质,激发多元智能和个性特长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活动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社会性的发展。因此,青少年社区教育可以填补学校教育的“教育空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
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基于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需求多元性和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有公益活动、竞赛讲演、志愿服务、主题活动、调查参观、培训讲座、访问演出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社区的教育形式更为现代化和个性化,可以采取在线学习、远程授课等形式灵活开展。在开展青少年社区教育的过程中,要从社区实际出发,根据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需要,将各种教育内容和多样的教育形式巧妙结合,才能满足不同的教育需求,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
教育选择的自愿性。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状态,教育者教什么,受教育者就学什么,学习内容和时间基本固定。而青少年社区教育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教育活动,不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开展活动,没有统一的教育课程大纲,不强调统一的发展目标和学习要求。青少年对于学习的选择完全按照自己发展需求和意愿,对于何时、何地、参与何种社区教育活动完全自愿,不会出现任何强制性和约束性行为。因此,社区在策划开展青少年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应更多地根据社区青少年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进行,强调实用性和针对性,并根据青少年发展需要不断调整,营造舒适、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社区在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其特点,设计开展相关活动,搭建学校、家庭、社会合作平台,探索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创新之路,实现协同育人常态化,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作者崔晴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政策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张康慧系湖南信息学院学生。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湖南省青少年社区教育发展研究”(XJK20CFZ004)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李香玉